正文 第3章 人格心理學(3)(1 / 3)

要懷有美好憧憬

在你身邊的朋友、同學、同事或客戶中,有些人有車有房,生活過得滋潤無比;有些人工作多年,生活依然過得艱辛又狼狽。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並非偶然,也非上天注定,而是由每個人自身決定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思考過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在你的心裏是否有一種你所認可的理想生活?你是否想過要為此做點什麼?有了明確的目標,加上自己的努力,再抓住機會,誰都能過得舒服又體麵!

但是,許多人卻很少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怎樣才能夠獲得理想中的生活。他們覺得自己一輩子可能就這樣了,他們將自己的懶惰和平庸歸於宿命。

有些年輕人,他們收入微薄,雖然羨慕別人的高薪,卻對自己的理想和能力不以為意。“你太厲害了,我哪能跟你比”、“我不行,你真是了不起”,他們總覺得每種生活都是上天注定的。其實,你必須明白的是,很少有人天生就能過好日子。羨慕他人而放棄自己,往往是失敗人生的開始。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不妨看一看你身邊的有為青年,他們從骨子裏就深信自己絕對不會一直拿著微薄的薪水過著平凡的生活。他們擁有強烈的拚搏意識,他們的目標十分明確。這也就為他們領先於別人、比別人更早地走向成功爭取了更多的準備時間。

偉大的人生從憧憬開始,即有自己想要做什麼,或者自己要成為什麼的憧憬。在心中高懸這樣的憧憬,你就會勇猛奮進;假如你心裏沒有期望,那麼你永遠都不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來。隻要你相信自己能夠成功,那麼通常你就能成功,最起碼能夠大大提高你成功的幾率。

盡管未來激動人心,但是由於選擇太多,常常令人不知所措。你的期望可能有很多,卻不知從哪裏開始。在生活中,許多人的話使你不能確定想要什麼。母親說:“我知道你一定會比我更有成就。”老師說:“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要成為的人。”某位你崇拜的女強人說:“做你自己。”

也許你在腦海中會勾畫出許多想做和不想做的事情,而形形色色的人則鞏固了這些想法。讓你為之氣惱的是,世上怎麼沒有這樣一個水晶球,能提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以及最適合做什麼。

事實上,有太多的因素困擾著你,令你難以回答“我想要什麼”。你目前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期望,因為它帶來了“應該成為什麼”或者“該做什麼事情”的壓力。那麼,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期望呢?

一個24歲的女孩振振有詞地說道:“我覺得,在30歲之前,我應該是成就斐然,生活過得豐富多彩。我應該超越母親的成就,但是並不質疑她的選擇。我應該成為父親眼中多才多藝、聰明伶俐的小明星。我應該嫁給一位睿智的成功男士,同時確保他是個不會穿錯襪子的人。我應該飽含奮鬥的激情,富有競爭力,同時仍保持女性溫柔體貼的一麵。我應該……實現自己想要的一切。”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期望是由環境塑造的,而不是以你自己的真正所需為出發點。其實,影響期望的因素來源有很多,由於缺乏實際生活經驗與成熟的思想,你很難辨別真偽,於是隻好將期望建立在自己的所見所聞上。

因此,我們必須作一些調查,以確定哪些期望才是自己真正所想的。第一步,全麵檢測自己的期望體係。此項調查旨在幫助你認識自己有什麼樣的期望。很多人經常意識不到自己有什麼樣的期望,所以你要想一想並把它們一一記下來。

這項調查要求你列出一個期望清單,每一項都用“我相信”開頭。比如,你可以寫“我相信我一定會成功”或者是“我相信如果我有一份非常棒的工作,父母會更加為我驕傲”。試著寫下至少10個期望。

第二步,瀏覽一下這份清單,突出一下那些你認為已根深蒂固的期望。在你的期望體係中,可能有些並不符合自己,或並不是自己真正所需的。那麼,現在就是你重塑自己夢想的時候,這些期望會讓你生活在美好的期待中。在每一項重要的期望旁邊,你還可以寫下自己最新的期望。

在完成這項調查之後,你要將這些資料保存好,時常拿出來默讀,並補充自己經過深思熟慮的新構想。這樣將有助於你加深印象,激發成功的欲望。

當然,最重要的是,你必須付諸行動。僅有美好的期望是無法改變命運的,隻有將其付諸行動,你才能成就夢想。

真正認識自己

從前,有個裏長押送一個犯了罪的和尚去邊疆服役。這個裏長有點糊塗,記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上路之前,都要先把所有重要的東西全部清點一遍。他先摸摸包袱,告訴自己:“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書,再告訴自己:“文書在。”然後他走過去摸摸和尚的光頭和係在和尚身上的繩子,又說道:“和尚在。”最後摸摸自己的腦袋說:“我也在。”

裏長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幾天了,每天早晨都這樣清點一遍。有一天,狡猾的和尚想出了一個逃跑的好辦法。

晚上,他們在一家客棧裏住了下來。吃晚飯的時候,和尚一個勁地給裏長勸酒,把他灌醉,讓他躺在床上睡著了。和尚去找了一把剃刀,把裏長的頭發剃光了,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繩子係在裏長身上,就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裏長醒了,開始例行公事地清點。他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書:“文書在。”“和尚……咦,和尚呢?”裏長大驚失色,但他忽然看見鏡子裏自己的光頭,再摸摸身上係的繩子,就高興了:“噢,和尚還在。”可是忽然又恐慌起來:“那麼我哪兒去了呢?”

這是個笑話,用來比喻人們有時候對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認識。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不斷地問自己。然而到如今人們都沒有得出滿意的答案。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像老子說的:“知己者強。”一個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為他知道怎樣揚長避短,以及怎樣最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但是認識自己是很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由於外部世界的複雜多變,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而不能正確地認知自己。

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人們也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麵貌。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把自己概括得非常準確。讓我們看看這段話是否適合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