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占據澳門是帝國也是萬曆的恥辱,南洋是帝國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憑借如今的實力,經過幾年努力,趕走西方人不是難事。但是萬曆帝並不準備這樣做。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陳於陛所說的稅賦問題,海外貿易已經越來越發達,特別是在萬曆的幕後推動下,組建的商會組織,已經控製了向南洋和東洋大部分的出口。而葡萄牙的澳門隻zhan有很小的份額,西班牙的馬尼拉扮演的是中轉的角色。從美洲開采的金銀,也因此大量流入帝國。
但是帝國的海外貿易起步雖早,發展卻慢,即便這幾年飛速發展,比之西葡和蘭等國,海上實力還是大大不如。典型的例子就是,帝國的商船隻航行在南洋,少出進入印度洋,而對連同歐洲和美洲的航線還不了解。而這二條航線卻是必須掌握的,因此現在還必須借助西方的力量,向他們學習。
而且,萬曆帝依照後世的眼光看來,現在帝國與西方之間的貿易規模還太小。市場還沒有開發多少,因此有必要讓西方國家參與進來,共同把蛋糕做大,然後摘果子才不吃虧。
為了防止發生在西班牙葡萄牙身上的悲劇發生在明朝身上,萬曆帝也開始做一些工作。大量金銀流入兩國,但是兩國並沒有將其變成再生產的資本,而是白白便宜了西歐英法等國。鑒於此,萬曆在海關條例中已經規定禁止出口生絲棉花等原材料;同時將進口這些原材料的關稅大幅度降低。隻要生產能在帝國進行,帝國就有希望,其它美洲歐洲隻是原料產地和市場。回想曆史,東西方的這種貿易將會持續大約三百年,三百年的時間也該夠一個國家完成自身的突變。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設計了。萬曆帝也知道帝國的實際控製力並不像傳說中那麼有力,皇帝更多的是依靠文官用禮儀教化,用傳統的習慣法在管理國家。因此,自己的這一些措施或許收效甚微。但如今,萬曆也隻能做好每一件事,盡人事而聽天命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沈覺非一直認為近代中國之所以失敗如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西方了解太少,文化和製度因素倒在其次。日本和俄國就是證明。保持現在的局麵,逐步增加帝國精英對西方的了解,相信在自己這個皇帝的主導下,不難做到。完成這一步,就會讓東西方相互學習,帝國才能從西方取長補短,在明帝國依然強大的時候,人們沒有那種屈辱感,反而會比較容易吸收外來文化,為我所用。如此下去,中華文化開創新的輝煌不是不可能的。即便不能根本改變中國,但相互了解多了,也不至於落後太多,敗得那樣淒慘,痛心。
想到這一點,萬曆甚至又了把澳門租借給葡萄牙的想法,反正現在澳門在它手中,而且葡萄牙也正忙著行賄官員試圖長期占據澳門。但是他很快將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