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福布斯》21國“第一富人”的深度解讀105(1 / 1)

比爾·蓋茨:“世界首富”的美國精神 1

1985年6月,微軟和IBM達成協議,聯合開發OS/2操作係統。根據協議,IBM在自己的電腦上可隨意安裝,幾乎分文不取,而允許微軟向其他電腦廠商收取OS/2的使用費。當時IBM在PC市場擁有絕對優勢。兼容機份額極低,洛伊幾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而到了1989年,兼容機市場已達到80%的份額。微軟在操作係統的許可費上,短短幾年就贏利20億美元。

有“讓一個世紀可能隻會出現一次的幸運溜走的人”,就有“抓住了一個世紀可能隻會出現一次的幸運的人”。前者是美國數位研究軟件公司的格裏·基德爾,就是前麵文中提到的將機會拱手讓給了比爾·蓋茨的那個格裏·基德爾。後者便是抓住了這個曠世良機並就此讓自己的軟件公司有了裏程碑式發展的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他以矯捷的身手迅速地“抓住了一個世紀可能隻會出現一次的幸運的機會”。而比爾·蓋茨最終走向壟斷大概可以歸結為他“懼怕失敗”的心理,以及足以“避免失敗的智慧”。

蓋茨是個具有特殊天分、好勝、自力更生、自信心很強並具冒險精神的人。他在本行業裏的控製力量極為龐大,以至《資本家》雜誌在1991年4月發表評論說:“微軟公司正在屠殺對手,看來似乎會幾近壟斷軟件工業。”

害怕失敗是他好勝天性的另一個例證,雖然他是世界首富,但怕失敗的心理顯然驅使他繼續追求高度成就。他在1990年的一次訪問中告訴記者說:“我害怕失敗,絕對如此,每天我進到這間辦公室,都自問:我們是否仍然辛勤工作?有人超過我們嗎?這種或那種產品真的很好嗎?我們能不能再加點油,讓東西更好呢?”

不容否認,蓋茨在經營微軟時確有過人的能力,並有許多好的管理方法值得學習,但也應客觀地看到,在蓋茨的背後,實際是由千千萬萬、大大小小的軟件人才撐起了他的“微軟帝國”。

借助強大的市場優勢和金錢實力,微軟屢屢實施“吸星大法”,將許多其他公司創造的新技術新功能納入自己的產品,尤其是Windows,使其成為無所不能的百寶箱。在這種形勢下,弱小的軟件公司的確無法與微軟一起參與這場遊戲。

的確,微軟雖然已是一個龐大的帝國,但還從未真正通過自己原創的設想,開發出市場巨大的產品。其賴以起家的Basic並不是自己發明的,DOS也是從其他公司買來的,Windows用的是Xerox和蘋果的技術,Excel其實是Lotus123的複製品,Web瀏覽器也是借助網景的創意開發的,Word純粹是Wordstar、WordPerfect的跟風……這些模仿的產品構成了微軟的主要力量。而一些它自己的創意和產品,如Bob、MSN、Slate、Mungo、Park等則無一成功。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鋼鐵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早就遭到反壟斷法的製約之後,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如何能夠繼續“壟斷”?這裏,且不論其是否真的屬於標準的“壟斷”,“壟斷”是否會被打破,微軟公司無疑是世界上聰明人雲集的地方。那麼,比爾·蓋茨靠什麼對這些員工進行有效的管理呢?答案是:依靠微軟公司的人性化管理。特別是其中無等級的安排讓許多其他公司的員工欣賞。

人們可以看到,隻要是微軟公司的職工,都有自己的辦公室或房間。每個辦公室的麵積大小都差不多,即使董事長比爾·蓋茨的辦公室也比別人大不了多少。微軟公司就是靠別出心裁的人格化管理,吸引了一大批富有創造力的人才到微軟公司工作,並通過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使這些人才心甘情願地留在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