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福布斯》21國“第一富人”的深度解讀107(1 / 1)

比爾·蓋茨:“世界首富”的美國精神 3

當時的石油業,秩序還十分混亂,生產過剩,質量較差,價格混亂……激烈的角逐已現端倪,洛克菲勒的公司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小舟,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

高瞻遠矚的洛克菲勒意識到,必須把自己的企業擴大,船大才能抵禦驚濤駭浪的衝擊。他果斷地說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參加進來,建立了第二家煉油公司,並派他去紐約經營石油進出口貿易,盡快打開歐洲市場。威廉臨去紐約前,兄弟倆促膝談心,躊躇滿誌地立下了誓言:“我們要擴張、再擴張,資金越多,我們發展的本錢也越豐厚,我們要獨霸世界!”

雖然當時洛克菲勒對於自己將要創造的“超級帝國”,心中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但他對企業的未來及個人的前途信心百倍。他坐鎮克利夫蘭市的總部指揮著全局,應付著一切挑戰。

要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擴大市場,首要的是製定質量管理標準,削減成本,降低價格。他向銀行貸款,新建了一座堪稱“標準”的新煉油廠,生產出標準的煤油,很受人們的歡迎。

從一開始,他就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他在紐約開設的辦事處,專門向東海岸和國外出售公司產品。他盡可能削減各種成本,如自製油桶,並買下一家化學公司,自製煉油用的硫酸。為了免付鐵路運輸費用,他還購買了油船和輸油管。年輕時的節約習慣,被洛克菲勒用到了生產中,發揮出巨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熱衷於公司間的聯合,他聯合了兩位資金雄厚、信譽很好的投資合作者。三年之後,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創建了一家資本額為100萬美元的新公司,它的名字是“標準石油公司”。身為公司創辦人和總裁的約翰·洛克菲勒獲得了公司1/34強的股權,當時他年僅30歲。

科學的管理、精細的經營、高質量的產品為標準石油公司贏得了聲譽,也使它具備了堅實的競爭能力。1865年洛克菲勒初進石油業時,克利夫蘭有55家煉油廠,到1870年標準石油公司成立時隻有26家生存下來,1872年底,標準石油公司就控製了這26家中的21家。

洛克菲勒討厭當時通行的那種一次次降低價格,直到把競爭者趕出這個行業,再隨意抬高價格的競爭方式。他向競爭者們提供現金或標準公司的股票,來換取他們的煉油廠的所有權,結果大多數人都同意將工廠出賣給標準公司。可以說,他是認識兼並價值的一名先驅者。洛克菲勒用兼並的方法在全國廣泛收買煉油廠。到1879年底,標準公司作為一個合法實體成立剛滿9年,就已控製了90%的全美煉油業。到了1880年,全美生產出的石油,95%都是由標準石油公司提煉的。自美國有史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個企業能如此完全徹底地獨霸過市場。

隨著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的發展,因本身龐大而導致的難以控製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洛克菲勒清醒地看到這一弊病並引起重視。

正在這時,洛克菲勒在一本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現一篇文章,裏麵寫道:“小商人時代結束,大企業時代來臨。”他感到這與自己的壟斷思想不謀而合,就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以高達500美元的月薪聘請文章的作者多德為法律顧問。

多德是個年輕的律師,他“走紅”後,就千方百計為洛克菲勒的公司尋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細研讀《英國法》中的信托製度時,突然產生出靈感,提出了“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的概念。

所謂“托拉斯”,就是生產同類產品的多家企業,不再各自為政,而以高度聯合的形式組成一個綜合性企業集團。這種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爾”,即那種各自獨立的企業為了掌握市場而在生產和銷售方麵結成聯合戰線的方式,其壟斷性要強得多。

在多德的“托拉斯”理論的指導下,洛克菲勒在1882年1月20日召開“標準石油公司”的股東大會,組成9人的“受托委員會”,掌管所有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屬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理所當然地成為該委員會的委員長。隨後,受托委員會發行了70萬張信托書,僅洛克菲勒等4人就擁有46萬多張,占總數的2/3。就這樣,洛克菲勒如願以償地創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聯合事業——托拉斯。在這個托拉斯結構下,洛克菲勒合並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全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

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業蔓延開來,在很短時間內,這種壟斷組織形式就占了美國經濟的90%。很顯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國曆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壟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