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受眾:藝術創作的起始與歸宿(1 / 3)

——關於電視劇傳播與生存的思考

黃會林

研究電視劇的傳播,實質上也就是研究電視劇的生存。因為,如果沒有一個良性的生存環境,中國的電視劇必然麵臨傳播的困境,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所有與中國電視劇相關的人予以特別關注的問題。

當今中國影視界、文化界,乃至一些企業,拍攝電視劇的熱情依然很高,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度我國電視劇經過報批的創作規劃有1500餘部(約32000集),獲得拍攝許可證的則有490餘部9700餘集。年前參加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的年度總結會,據會上的信息,國內有許多電影廠及電影製作單位在拍電視劇,2002年已拍攝3696部集。但是,全國所有已經製作完成的電視劇,能夠有機會在中央或省市電視台播出的比例不大。有相當數量的成品積壓在各地片庫之中,至今尚未獲得麵向廣大觀眾的生存機會。這一事實告訴我們,擁有相應的生存空間、生存環境,對於大量的電視劇成品實在太重要了。另外一個讓人思考的信息,是關於我國美術片的拍攝。2002年中國電影生產約100部,上市熱映的《英雄》,票房已經超過一個億,打破了當年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的記錄。《泰坦尼克號》曾經以兩周超過一億的票房收入成為紀錄保持者,而《英雄》則一周便超過一億票房收入(後來的記錄又超越兩個億,達2.4億元)。這裏理應有一定的規律性問題值得探討。讓我吃驚的是:一方麵2002年國產電影已有百部,中國製作的科教片也有60部,在農村放映效果顯著;但另一方麵,同年由我國製作的美術片上報電影局備審的卻一共隻有2部。在北京師範大學2002年末召開的“中國高校數字媒體教學協作研討會”上,大家為此受到很大的震動,70餘位代表紛紛討論,這個數字所顯示的中國美術片創作與生存的危機竟然如此嚴重,確實沒有預料到;但同時為我們數字媒體創作者提供了廣大的生存空間,我們應該抓住時機,開拓占領這個空間。我想,這也給我們從事影視教育和影視創作的人員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一般地說,世間一切事物皆有其正反兩個方麵,有其生存或消亡的規律,電影創作(故事片或美術片)如是,電視劇的創作、生存、傳播也概莫能外,因而必須自覺地從根本上把握它們的生機。

中國電視劇的傳播與生存,我以為它的生命就在於它的“受眾”;沒有受眾的喜愛,什麼都不要再談。就像廠家生產出來的產品,自認為貨色上佳,如果賣不出去,則無可言說,其命運就是積壓,就是庫存,就是最後處理。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受眾是我們電視劇傳播的生命所在。如今我們總在強調藝術創作要“以人為本”,這是一個大的概念。當今中國在闊步前進發展過程中,也越來越多地提倡人性、人道、人文關懷。仔細想想,獨特的中國字,確是世界上一種十分奇妙的、富有人文內涵的文字,如“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撐著,這就是“人”!它蘊含著人世間一個樸素的、科學的真理:離開了互相支撐,人便失去了力量,而不可能有任何作為。事實上,連動物都知道生命的存在需要相互支撐,更何況人呢?但是,清濁交雜的社會又恰恰存在著很多不正常的現象,人與人之間,不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撐,反而互相拆台、互相咬、互相掐,造成很多負麵的結果。就電視劇的創作者而言,因為其成品必須在集體合作的基礎之上方可完成,永遠不存在一個人包打天下便可獲得成功的實例,它正是由一撇一捺的“人”們互相支撐著,以達到最後豐碩飽滿的創作成果。而關乎任何一部電視劇生命線的廣大“受眾”——三人成“眾”,實乃集體、群體之意,它意味著對於創作者最重要的成功因素。總而言之,中國電視劇要生存、要傳播、要發展,其起點正在於創作者們清醒地把握“受眾”真實的審美需求,以我們民族長期承傳的眾擎易舉、眾誌成城的精神,摒棄個人第一、自我至上的不健全心態,相互支撐著全力投入創作,方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其終點則必然在於廣大觀眾群體的檢驗與認同。因此,我們的電視界特別需要切實地去做一撇一捺的支撐工作,做“一加一大於二”的“群落”性工作。也許這隻是老生常談,但對於中國電視劇的生存與傳播,可能恰恰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關於受眾的問題,個人研究得很不夠。因為意識到“受眾”的極端重要性,目前由我承擔的北京市“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正是關於中國受眾的研究。工作已經啟動,但速度和質量還都存在差距。現在有一個小組在進行受眾問卷調查與分析。我們的調查目的是:通過對北京市民收視行為與趣味、偏好的調查,研究受眾的收視心理和審美需求,考察中國受眾市場的建設狀況,從而把握中國影視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並梳理傳統審美心理在當代受眾意識中的內在積澱,以及由於當代文化影響而發生的變化,探求民族文化傳統與主流意識形態如何通過影視受眾理論進行傳播;同時,針對中國影視受眾的需求,總結中國影視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並比較東西方的影視受眾審美需求之異同,以求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中國影視的生存、傳播與發展提出戰略和戰術方麵的參考建議。我們的調查方法是統一問卷、隨機抽樣;調查對象是年滿13周歲以上的常住市民。觀眾調查表列了40項內容,調查的範圍以北京為主,覆蓋十個主要區縣,每個區縣選取一個社區,共發放問卷1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43份(回收率94.82%)。受訪者男性511人、女性532人;年齡為13-17歲(38人)、18-24歲(401人)、25-34歲(348人)、35-44歲(91人)、45-54歲(94人)、55歲以上(61人);其中未婚556人、已婚334人、離異45人、獨身81人;學曆為小學(含以下)20人、中學178人、大學552人、大學以上241人;職業為工人及商業服務者68人、企業領導及管理者78人、農民及農民工26人、機關及事業單位幹部100人、職員文員秘書123人、公檢法及軍人武警62人、專業技術及教師醫生136人、私營及個體勞動者34人、學生317人、離退休者43人、其他21人;月收入無者235人、500元以下109人、1000-1499元171人、1500-2499元214人、2500-4999元149人、5000-7999元29人、8000元以上14人。受訪者家中有1台電視機的為489戶,2台404戶,3台以上123戶;可收視鳳凰衛視243戶,可再收到其他境外媒體259戶,隻收到其他境外媒體52戶,收不到任何境外媒體455戶;家庭成員結構為老人+成人+孩子249戶,老人+成人204戶,成人+孩子293戶,老人+孩子9戶,隻有老人19戶,隻有成人247戶。我們共采集到原始調查數據50000餘個,全部錄入電子計算機,並采用國際通行的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0.0)進行統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