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受眾:藝術創作的起始與歸宿(2 / 3)

由調查小組成員到每個社區隨機抽樣的住戶去進行“受眾調查”,就是想調研受眾想的是什麼,受眾要的是什麼。再用受眾“所想”與“所要”,來觀照我們的影視發展問題。目前中國的電視劇創作者都在思考:怎麼能夠讓我們的電視劇有一個良性的生長條件,有一個大的跨越?這就需要獲得一些最基本的事實和數據。通過調查,我們對於北京市內和郊區居民,乃至擴及國內部分城市和郊區居民的影視觀看興味、狀態、心理等基本情況,有了相對的理性認識。比如:關於電視節目收看的問題,在電視劇、電影、專題或紀錄片、娛樂綜藝類、MTV、廣告等類別中,受訪者大部分表示比較喜愛電視劇,“有時看”占36.1%,“經常看”占27.6%,“幾乎必看”占7.5%,合計71.2%。我想,這個數據可以給中國電視劇的生產、傳播與生存,帶來一定的信心與鼓舞力量。關於“您比較喜歡哪種電視劇”的問題,受訪者的選擇,第一是港台電視劇,占55.1%,第二是中國大陸電視劇,占41.9%,而歐美劇為29.8%,韓國劇為31.5%,日本劇為18.7%;其中數據還表明中國大陸電視劇對男性更具吸引度,對35歲以上觀眾吸引度亦較高;而港台、韓日電視劇對女性及13-24歲觀眾吸引度較高;關於電視劇題材的選擇,則青春愛情題材占40.1%,都市生活題材占39.7%,警匪題材占33.4%,曆史題材占33.2%,名著改編題材占31.2%,反腐題材占30.6%,武俠題材占30.2%,農村題材占13.5%。這些數據可為我們的電視劇創作指向增加一些底數。目前,我們正在對這些調查數據進行研究,以期為課題提供定性和定量研究數據,順利地完成我們的科研項目。

現在影視界對於中國影視實踐先行、理論滯後的根本問題已有共識;在這個嚴重的狀態之中,滯後的理論又缺乏指導現實的力度與深度;很多理論論述或是馬後炮、事後諸葛亮,或含混模糊、語焉不詳,能起一些作用,卻不能充分發揮實際效應。如果我們能夠把影視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結合得很緊密,同時又能夠上升到規律性的探究,就可能對我們中國電視劇的傳播與生存起到根本的推動作用。我們也在試圖這樣做,當然做得還很不夠。

研究受眾,必然涉及對於電視劇的“接受”原則與規律。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也有過一些思考,有幾點不成熟的想法,願就教於方家。

一部電視劇需要被受眾認同和接受,這是它的價值的根本所在。而怎樣才能夠被受眾認同和接受呢?這裏麵有一個問題,就是把握科學和藝術的關係。這樣說可能有點遠,但我覺得這是很本質的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一再強調科學與藝術的關係,他把二者比作一個銅板的兩麵。這個比喻既簡明又深刻,非常樸素,但是反複想來會覺得非常有道理。我們能不能這樣去概括認識:科學和藝術是有共同特點的,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但是它們又有不同的特質。其本質的不同大體上可以認為,科學揭示的是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而藝術更重要的是揭示主觀世界的情感規律。那麼如果致力於把對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和主觀世界的情感規律的把握進行一種有機的融合,是否將有利於電視劇的生產和推出,並使之進入到受眾的內心,發生一定的作用,並從而產生藝術的審美魅力呢?因為,人的情感固然是千變萬化、因人而異的;但是人的情感總體上離不開喜怒哀樂,這裏麵就有它的必然性,由必然性而產生它的典型性、規律性。電視藝術家在創造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對於這種情感規律的把握越深刻,就越有普遍性,就越能夠應和受眾的審美心理需求,其藝術的生命價值就會越加久遠。這能不能看做優秀電視劇作的一種標識呢?

中國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的文章《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我已學習過十幾遍,如今依然在學。他指出:“人類第一流作家的文學或藝術,多半是所謂“雅俗共賞”的。”他又進一步用一句話作出解釋,“不但是在文藝價值方麵是屬於第一流,就在讀者及鑒賞者的數量方麵也是數一數二的,為其他文藝作品所莫能及。”也就是說作品的藝術質量與審美者的接受數量,這兩條是缺一不可的。宗老還舉出例證,國外的從荷馬到莎士比亞,以及歌德的詩歌、拉斐爾的繪畫、莫紮特的音樂等等;中國的李白、杜甫的詩歌,施耐庵、曹雪芹的小說等等。由此他認為這樣的一流具有相當的通俗性;但這樣的通俗性並不妨礙本身價值的偉大、風格的高尚、境界的深邃和思想的精微;其奇特之處在於它們不拒絕通俗。宗老的論述使我聯想到李政道先生所講的科學與藝術之不可分割的關係。受眾喜愛的藝術作品往往具有一種人間性、普遍性;這種人間性和普遍性,構成了人類文藝作品的典型性。宗白華先生還告訴我們,一切所謂典型的文藝,都下意識地有幾分適合於一般人,即“俗人”和“常人。”我想,我們的電視劇受眾應該就屬於這樣的俗人和常人;他們對藝術的欣賞有自己的要求,這種要求便是藝術的普遍性和人間性。這裏涉及創作電視劇根本性的定位問題。我們的受眾正是一批“常人”,是最廣大的常人。如宗老所說,這樣的常人是天生樸素的,沒有受到過藝術教育與理論的、也沒有文藝上任何主義與學說的成見的普通人。當然,這些普通人、常人並不等於外行,他們抱著天真的、自然的、樸質的、健康的,但不一定淺薄的口味來欣賞藝術。他們正是古往今來一切文藝的最廣大的接受者,一切文藝創作家的作品得以傳播與保存,也還得靠著這些無名的常人。因此,我們的電視劇創作首要的便是符合於他們生活的、審美的需求與趣味。在我們的受眾調查中,關於“您看電視的主要目的”數據顯示:選擇率(可選多項)由高到低依次為娛樂占53.8%、消磨時間占45.1%、獲取資訊占36%、掌握時尚潮流占25.5%、宣泄增進情感占18.4%、滿足好奇心占17.2%、增加聊天話題占9.4%、解決生活難題占4.5%。其中明顯的選擇是前三項。這些數據大體上可以代表或反映著廣大受眾的收視取向,因而將有助於我們對電視劇生產的規劃和策劃。關於“哪些因素對您收看電視有影響”,數據顯示影響因素(可多選)由大到小依次為:隨意選擇見好就看占48.3%、因習慣收看占34.9%、因偏愛收看占31.2%、因推薦收看占26.7%、因電視預告收看占24.6%、因報紙評介收看占23.8%、因名劇精品必看占23.7%、因片名或片頭吸引收看占22.6%。這8項之中最多是見好就看,數量將近一半;習慣與偏愛皆超過1/3;其他則相差不大。但是,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數據表明18-24歲者因名劇精品必看占48.8%,這將是我們電視劇生產麵對的今日和未來最重要的受眾群落,因此在選題策劃時尤其需要著力關注。同時,調查數據也告訴我們:受眾年齡越低,越憑感性收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則趨於理性,直至養成一種收視習慣。這應該是我們進行創作的一個重要依據。想來有趣的是,宗白華先生的理論文字涉及到了各個藝術門類,包括音樂、繪畫、書法、戲劇、舞蹈、雕塑、園林、建築等等,卻把電影電視空下了,我曾玩笑說:老人家給我們留了口飯吃。用宗老簡明理念給予我們的啟示和麵向1000餘位不同層麵受眾進行的調查數據,來思考我們的電視劇生產和傳播,我想也是合適的。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常人的宇宙觀是一切宇宙觀的基礎,常人的藝術觀是一切藝術觀的基本形式。如果可以這樣看,那麼我們就可以明確一個觀點:我們要“以常人為本”來策劃、創作、生產我們的電視劇,傳播我們的電視劇,推動我們的電視劇,發展我們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