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棣
1995年5月,美國著名的日間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傑尼·瓊斯(JennyJones)在他的一檔節目中讓幾位嘉賓當眾接受暗戀自己的情人的公開表白。其中一位叫做喬納丹·施密茲的欣然前往,本以為暗戀自己的會是一位妙齡女郎。誰知道在眾目睽睽之下,向他宣稱暗中對他愛得發瘋的,竟是鄰居中一位30多歲的中年漢子,而且形象頗為不堪。施密茲先生以為是當眾出了醜,回家以後仍然心意難平,終於提起一支獵槍跑到那位“情人”斯科特·阿瑪狄爾家中,將其擊斃。這一事件發生後,美國社會很有些嘩然,公眾輿論中不但重新燃起了對於電視與暴力這一老話題的熱情,而且對於電視談話節目公開個人隱私、涉及社會敏感問題的社會影響和傳播倫理展開了辯論。這年10月,前教育部部長、共和黨人威廉·本尼特和民主黨參議員約瑟夫·雷伯曼聯合發起了一場運動,號召抵製格調低下的電視談話節目,將其清除出電子傳播世界。雷伯曼在記者招待會上宣稱:“這些出現在今天的談話節目是對人類環境的一種汙染。”[1]
三年過去了,美國的電視談話節目依然故我,而且有日趨發達之勢。上百檔各色各樣的夜間和日間談話節目充斥於商業電視網、有線電視網和地方電視頻道.是哪些內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使得這種成本低廉的節目類型如此生命力旺盛?當今美國的電視談話節目具有哪些基本模式和基本特征?這些節目樣式的發展怎樣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同時又是怎樣的影響著社會生活?了解這些情況,不但能夠加深我們對於美國電視事業的全麵理解,而且可以為我國目前正在日益發展起來的電視談話節目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發展——從夜間談話到日間談話
談話節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show,港台通常音義結合,巧妙地譯作“脫口秀”,正符合其沒有腳本,脫口而出,即興表演的本色。有些專家認為,談話節目可以溯源到18世紀英國咖啡館裏的公共論壇。但作為一種節目樣式,談話節目是隨著電子大眾傳播的發展而誕生的。一般認為,第一個廣播談話節目是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的WBZ廣播電台在1921年播出的,談話的內容是有關農業耕作問題。此後,由於收音機占有量大增,商業廣播網建立,談話節目的數量越來越多,內容也豐富多彩,從公共事務、宗教問題到日常家政,無所不包。早期的廣播談話節目大多隻是由一個主持人(通常是某一方麵問題的專家)侃侃而談,但自30年代起,嘉賓的介入和觀眾的參與使得這類節目的形式日益豐富起來,有獎問答和音樂節目也常常穿插其中,很像我們今天廣播電台中的直播談話類節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無線電廣播黃金時代,廣播談話節目也處於它的極盛時代,一個廣播聽眾在一周中能夠選擇的談話欄目多達500個以上。
美國的早期電視傳播植根於廣播事業,無論組織機構還是從業人員大都是由無線電廣播中派生出來的,因而很自然地從廣播中直接借用了一些節目樣式,例如肥皂劇和情境喜劇,談話節目同樣被移植到電視中。早在30年代末,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網就推出了諸如《芝加哥圓桌大學》(UniversityofChicagoRoundTable)和《美國城鎮空中會議》(America'sTownMeetingoftheAir)這樣的典型的談話節目。但早期電視觀眾對於“看”的要求遠遠勝過“聽”,廣播式的漫談很難滿足他們的口味。二戰後美國的電視事業突飛猛進,而純粹的談話節目卻幾乎一度絕響,脫稿談話這種方式僅僅保留在娛樂性的“雜耍節目”如《德克薩科明星劇場》(TexacoStarTheater,1948年至1956年,主持人米爾頓·伯爾)和某些新聞性節目如《今天》(Today,1952年至今,第一位主持人是戴夫·加羅威)中。
1954年9月,NBC推出了一檔新欄目《今夜》(Tonight),由喜劇演員斯蒂夫·阿倫(SteveAllen)擔綱主持。《今夜》的節目模式設定為:有大量現場觀眾參加,以主持人的幽默獨白、與知名嘉賓的輕鬆對話和穿插的娛樂演出相結合,強調娛樂性和喜劇性色彩。阿倫以他特有的幽默感和敏銳的反應能力,同嘉賓及觀眾進行似乎漫無目的的交談,隨時創造大批笑料,讓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樂不可支,一時大受歡迎。但對於這種以說為主的節目樣式,最初不論是節目製作者還是主持人本人都有些缺乏信心。阿倫在第一次直播時對觀眾說:“我們選擇這個劇場是因為它可以為……大約800名觀眾提供一個睡眠環境。這是一種小表演,而非豪華巨製,可能比想象的還要單調。首先我想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這個欄目將要一直繼續下去,直到永遠。”[2]當初阿倫大概絕對沒有想到,他當做笑話講的這句話居然應驗,《今夜》後來雖然換過幾次主持人,卻一直作為一個老牌節目持續到今天,而且基本的表演模式沒有什麼重大變化。正因為這個原因,電視史家一般都把《今夜》看做是開夜間談話節目先河的欄目,它的節目形式也被大量後來者爭相模仿。
但在50年代乃至60年代,美國的電視談話節目的內容主要集中於娛樂界新聞和生活瑣事,追求娛樂性和喜劇效果,很少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同當時的社會環境相關。50年代初,極端保守主義的麥卡錫主義盛行,大批演藝界人士,其中包括許多著名電影編劇、導演,上了麥卡錫參議員的“共產主義分子”黑名單,被剝奪了工作權利。重壓之下,尚處於稚嫩期的電視業頗有些噤若寒蟬之勢。另一方麵,當時的節目讚助製度也給了讚助商對於節目的生殺大權,他們希望電視為觀眾製作出美麗的夢幻和消費的熱情,卻不願看到節目中對於現實生活敏感問題的暴露,更不願惹上共產主義同情者的嫌疑。50年代中期,一大批反映深層社會問題的優秀電視劇作由於不能通過讚助商的審查關而夭折,沒有腳本、難於先期控製的談話性節目也隻有靠著鬧鬧笑笑遠離現實生活,才可能保留一角存身之地。這種政治氣候和商業機製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電視新聞和電視紀錄片從這時起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現實主義勇氣。但被視作娛樂範疇的戲劇性節目和談話性節目顯得有點動作遲緩,直到70年代初才有了新的氣象。在戲劇性節目方麵,1971年推出的情境喜劇《一家大小》(AllintheFamily)以其對於社會問題(特別是種族主義問題)的深入揭示,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在談話節目方麵,則是誕生了日間談話這樣一種全新的節目樣式。
1972年最先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日間談話節目是《唐納休訪談》(ThePhilDonahueShow),主持人菲爾·唐納休一改夜間談話節目那種喜劇性的表演色彩,而把這個在下午播出,以家庭婦女為主要受眾群的欄目變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傾談。正如一位電視史家所形容的:“他以一個敏感的、有點女性化的麵貌出現,既渴望幫助又對現場觀眾深表關懷。他有一種“孩子氣的魅力”,似乎毫無威脅性,與此同時,他的節目卻發展成為一種令人震驚的混合體:“部分是心理劇,部分是街頭演出,部分是小組心理治療……體現著活生生的本能衝動和未加雕飾的真實情感。””[3]唐納休的訪談樣式大獲成功,到80年代,播放《唐納休訪談》的電視台已達200多家,幾乎占據了所有的美國電視市場。直到1996年初,在更為自由更為激進的日間談話節目的衝擊下,整滿60歲的唐納休才宣告退休,結束了他持續了20多年的節目。
在唐納休的帶動下,自70年代起,一大批日間談話節目湧現出來,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話題越來越尖銳,越來越刺激,從時事政治、國際態勢到種族衝突、家庭暴力乃至兩性關係和性變態,幾乎無所不談。與此同時,夜間談話節目在保持以娛樂性為主的基本樣式的前提下也擴展了自己的話題領域。進入90年代後,由於電視頻道激增,各個無線和有線頻道為了用較低費用填充自己的節目時段,不得不從節目辛迪加購買大量日間和夜間的談話節目。而現代觀眾也表現出對於傾聽各色名人和普通人心靈隱秘的極大興趣。如今,最引人注目的日間談話節目(如《奧帕拉訪談》)和夜間談話節目(如《大衛深夜節目》)的全國平均相對收視率常常高達20%以上,奧帕拉·溫弗麗和大衛·萊特曼也成為最耀眼的當代電視明星,他們的話題不但時時成為全社會議論的熱點,而且影響著公眾的政治態度、價值判斷和生活方式。
二、形態(一)——大衛·萊特曼與夜間談話
按照慣例,美國商業電視的黃金時段是在晚間8點到11點(周日為晚間7點到11點),這個時段中播放的主要是電視劇和電視電影。談話節目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拾遺補闕,選擇了白天和夜間的播出時段。由於形式、內容以及播出時間的不同,各色談話節目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別,就是夜間談話與日間談話。如前所述,夜間談話節目曆史更為悠久,娛樂性也更強,通常都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晚上11點甚至午夜以後才開始播出。
NBC和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兩大商業電視網都有自己的王牌夜間談話節目,前者是目前由傑·雷諾(JayLeno)主持的《今夜》,後者為大衛·萊特曼(DaividLetterman)主持的《大衛深夜節目》(LateShowwithDavidLetterman)。兩位主持人年齡相仿,在電視界出道的時間也差不多,作為大牌談話明星,他們之間的競爭成為美國商業電視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但總起來說,無論在知名度還是在收視率方麵,萊特曼都要領先一步。
萊特曼出生於1947年,在印第安納州的波爾州立大學學過廣播電視專業,70年代曾在一些廣播、電視的小欄目中露麵,雖然沒有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卻展示了他特有的喜劇天才,在業內引起重視。1982年2月,NBC為萊特曼設計了一個新欄目《與大衛共度午夜》(LateNightwithDavidLetterman),放在《今夜》之後12點半到1點半的時段中播出。盡管時段有點太晚,萊特曼的幽默談話卻很快引起了注意,並且吸引了一大批以18至34歲的年輕人為主的固定觀眾。1986年7月,萊特曼第一次上了《人物》雜誌的封麵,這標誌著他已經成為全國性明星。此後,他多次獲得美國電視學院獎“艾美獎。”1992年,《今夜》的老主持人瓊尼·卡森(JohnnyCarson)在主持這檔節目30年後光榮退役,NBC把繼承人的位置給了初露鋒芒的雷諾。這使得萊特曼頗為不平,於是憤而轉投CBS麾下,自1993年起以年薪1400萬美元的價格簽訂了6年的合同,並在晚上11點到12點這個夜間最佳時段同NBC的《今夜》唱起了對台戲。這一轉移為萊特曼贏得了更多的觀眾,也從此奠定了他“夜間談話之王”的地位,至今沒有被動搖。美國人現在談到他都直接叫他的名字“大衛”或是昵稱“戴夫”(Dave),體現了一種深層次的情感認同。
談話節目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的”節目,其風格與成敗主要取決於主持人個人的風格與魅力。大衛的風格確實頗為獨特,他喜歡穿著日常的或休閑的便裝出場,以一種有點玩世不恭的態度對一切嚴肅的事物進行滑稽模仿。喜歡裝傻充愣,經常用一些匪夷所思的語言和行動製造火爆的笑料。他會說:我真想知道,作為土豆片,被蘸了洋蔥汁是什麼感覺。於是他的搭檔們就把一大堆土豆片蓋在他身上,然後把他拎起來放進一個巨大的罐子裏去蘸。他還當著現場觀眾的麵把自己和嘉賓的名牌西褲剪成短褲,一不留神戳傷了嘉賓,見紅出血。對於習慣於“嚴肅”電視的中國觀眾來說,大衛的笑料可能格調不高,但它的確深得相當多的美國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