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後記(1 / 2)

“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作為《現代傳播》的一個重頭欄目,到今年正好誕生10周年了。

30年曆程,《現代傳播》所積累的辦刊體驗是豐富而又深厚的,10年探索,“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所呈現的學術成果也是豐碩而又開闊的。當翻開1998—2008每一年的總目錄選擇入選叢書的篇目時,才感到從450篇中選出30萬字的容量是多麼為難!經過幾次篩選,幾次討論,從最初的50篇到30篇,最後確定為25篇。雖然很多優秀篇章隻能忍痛割愛,但這20多篇論文,仍能體現出刊物的學術追求與辦刊思路,反映出影視藝術及各門藝術在現代傳播中的發展概況、特點與趨勢。

本卷的作者基本來自高校,絕大多數為知名度較高的傳媒學者,並且博士生導師占90%。這似乎也說明了一個現象:在對傳媒藝術的學術研究活動中,高校的研究者是最多的,也是成果最豐厚的。

《現代傳播》30年的路程,前10年走的是專業化路線,通過廣播電視專業特色研究來體現其價值;之後10年呈現其個性化特色,力圖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探究傳媒現象;而近10年,《現代傳播》突破單一的專業化和個性化,突出傳媒學術研究特色。應該說,“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欄目在這一過程中所展現的研究成果,真實而生動地體現了這一宗旨。

其一,電視藝術研究在理論層麵逐步深化。

10年中,“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所呈現的原創性理論觀點形成欄目的亮點。2001年曾慶瑞的《論電視劇藝術學的研究方法》闡述了電視劇藝術學研究中的兩個重要命題:電視劇藝術學方法論的科學本體內涵;電視劇藝術學研究方法擇定的指導原則。這兩個命題為電視劇藝術學這一新興學科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方法。2002年胡智鋒的《電視傳播藝術:一個學術命題的新的整合》將電視研究中存在的兩種不同領域——電視傳播學與電視藝術學兩者的中間地帶交叉整合,提出了“電視傳播藝術”這一學術命題,並對其內涵和外延作以界定,初步構建了電視傳播藝術研究的理論框架。2004年丁海宴的《電視藝術的生態觀念》,從多維視角探討電視藝術的本質,提出了“生態綜合”的觀念。這些學術命題和理論主張不僅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影響,也體現了理論探索的意義與價值。

其二,電視傳播研究向更寬的視野擴展。

作為以廣播電視研究為中心的傳媒學術期刊,10年來《現代傳播》的研究視點在不斷提升,研究視野在不斷擴展,呈現了一些“大傳播”的宏觀視角。例如黃會林以“受眾”為藝術創作的始點與歸宿來思考電視劇的傳播與生存;顏純鈞從傳播角度進入電影史研究,關注電影由藝術向傳播的轉向;高峰、張子揚則以傳媒業界的視角,對當下電視劇優質生產和有效傳播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標準與路徑;王偉國從尊重審美需求、遵循美的規律為出發點探討電視劇的審美化問題;周安華則以精神與心理關注為重心,探討當代長篇電視劇所體現的人文關懷;而廖祥忠則從數字技術入手,闡述了新媒體背景下藝術活動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方式所產生的變革。此外,施旭升的《作為當代大眾文化敘事的中國電視》、曾田力的《影視劇音樂的文化價值取向》,都以當代大眾文化傳播為背景,分別探討了電視媒體和音樂藝術在當下的文化屬性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