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入選《日本之歌-故鄉之歌百首精選》的歌曲為例
鐵軍
導言
在日本,至今保留著經曆無數歲月風霜、頗具民俗價值的故鄉歌。種類上,大體可分為童謠、唱歌(舊製學校音樂課的歌曲)、民謠、傳承童謠、媒體歌謠體等。這些具有濃厚動人曲調和魅力的歌曲,超越了時間帶來的世代間代溝,從父輩傳給子輩,從子輩又傳給孫輩,深深地紮根於日本人的心靈深處,成為連接不同輩分人的紐帶。
故鄉之歌是人類對故鄉美好情感的吐露,對根的美好記憶,聽到這些優美的旋律,沒有人不為之感動。按道理來說,無論怎樣,都不應有被指責的地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從明治維新後,日本建立了近現代教育體製,在小學裏重視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有不少麵向兒童的故鄉歌問世。而且,鑒於當時日本皇國史觀下的曆史背景,不能否認統治者們企圖通過人們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把唱歌作為強化狹隘愛國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工具。
因此,作為故鄉歌欣賞這些歌曲,與其創作的時代背景結合在一起思考時,總有一種讓人無法釋然的阻力。從5000多首受推薦歌曲中選出的這百首歌曲,除一首為江戶時代的古歌外,其餘均創作於明治時代(23首)、大正時代(40首)、昭和時代(36首)。這三個時代是日本軍國主義膨脹、發展、擴張、外侵直至滅亡的時代,不可避免地體現了那幾個時代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直率地說,有些甚至還帶有一些明顯的舊帝國情結。對現代日本人來說,過去的事情似乎已經過去,曆史意識逐漸淡薄,對那場戰爭的認識開始麻木,欠缺把那個時代的歌曲與那場戰爭結合起來思考的意識。
總體來說,這一百首歌曲的內容集中在對家鄉、自然、美麗國土的表現上,基本可以體現當代人的價值觀與審美情趣。在社會環境變化、人情冷漠、新一代不知自己根在何處的今天,具有一定的意義。
1989年,日本廣播主流媒體NHK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社會調查——征集“傳向明天的歌曲”,作為將這些歌曲傳遞給下一代的一項具體工作。此次征集共收集65.7萬張投票,推薦曲目達5000首之多。最後從中選定了一百首明治、大正、昭和時代的歌曲,編成一本《日本之歌-故鄉之歌百首精選》(『日本のうた·ふるさとのうたベスト100』)。
這些被選中的百首歌曲,在日本民眾心中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體現了近現代日本人的心聲。本文通過對《日本之歌-故鄉之歌百首精選》中歌曲的考察,著重從鄉愁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
一、鄉愁的誘發要素——故鄉的原風景
故鄉是人的根,包含了父母、家庭、親戚、朋友、風土人情、民間習俗等原風景。無論離開多久,走到哪裏,甚至在死後也要“落葉歸根”,隻要是具有正常思維和行為能力的人,就沒有誰能夠割舍對故鄉的情感。
鄉愁,是身處他鄉的人思念故鄉的情感,也表達了對昔日的懷念之情,是人類的美好情感之一。人對故鄉有所眷戀,證明心靈深處還保留著一份出於本性的純真。這種本性的純真甚至超越後天習得的文化、世界觀,具有類似基因般的意義和普遍性,就像無論何種人,都有作為人的最基本需求一樣。
在人的一生中,故鄉的一切從具體到抽象,不斷升華,“故鄉”一詞中納入了太多的內容。鄉愁——這種看上去不算複雜的感情也就有了各種表現載體。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對舊事的回憶,對山山水水寄予的深情都成為誘起鄉愁的要素。
就這本《日本之歌-故鄉之歌百首精選》而言,其中雖然有一些歌點出了故鄉,可以直接定位於故鄉歌,但仍有大量沒有出現“故鄉”這一關鍵詞的歌,在深層意義上也應屬於故鄉歌。積極參加歌曲推選活動的聽眾年齡層中,經曆過戰爭和戰後困難年代的40歲至69歲的人占了近70%,是推選活動的主力,可以說,這百首故鄉歌反映了這個年齡層人強烈的故鄉意識。
歌中的“故鄉”以及誘起故鄉情結的原風景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大自然(包括山、穀、川、海、四季、雨、雪、雲、花、蟲、魚等)、農村、出生地、父母、朋友、兒時遊戲等。
換言之,在這些故鄉歌中表現的是自然景色、四季的變化和人際關係。或者說,在日本人的故鄉情結中,離不開日本的自然環境和在這樣一個自然環境中孕育起來的人際關係。
二、對故鄉歌的抽樣分析
以下,進一步對獲《日本之歌-故鄉之歌百首精選》前四位的歌曲進行思考、分析。
第1位:赤とんぼ三木露風詞山田耕作曲
夕焼小焼の赤とんぼ負われて見たのはいつの日か。
山の畑の桑の実を小籠に摘んだはまぼろしか。
十五で姐やは嫁に行きお裏のたよりも絶えはてた。
夕焼小焼の赤とんぼとまっているよ竿の先。
中文譯:紅蜻蜓
晚霞中,紅蜻蜓漫天飛舞,你記得嗎?被背著去看蜻蜓的那一天。
上山采摘地裏的桑葚,放在小筐裏,像是夢幻一樣。
十五那天,姐姐遠嫁他鄉,從此斷了音信。
太陽落山,晚霞燦爛,看呀,紅蜻蜓駐足竹竿上。
這首歌在此次評選活動中收到的提名數名列榜首,被評為日本國民最喜愛的歌曲。
詞作者三木露風曾說過:“對任何人來說最為懷念的莫過於滿載幼時記憶的故鄉了。《紅蜻蜓》通過童謠,表現了望鄉的心境和對幼時故鄉的眷戀。”日本人在唱起這首堪稱日本童謠代表作的歌曲時,都會在腦海中浮現出紅蜻蜓飛舞的原野,在往事的回憶中燃起對舊時故鄉景色的懷念之火,一股濃濃鄉愁——思鄉情在心中升起。雖然,並不是所有人的故鄉都出現過紅蜻蜓在晚霞中漫天飛舞的情景,然而在時空變換中,故鄉的具象最後濃縮、升華到這一點上,為日本人認可,構築起日本人在故鄉意識上的共識。
故鄉,在城市居民的心目中,像一幅已經泛黃的老照片,隻有在回顧往事時才被想起。然而,對那些出自於農村的第一代城市人來說,依然是一份珍貴的記憶。
紅色在所有顏色中,最為明顯。傍晚的紅蜻蜓在落日的餘暉中閃閃發光,久久地停留在人們的視野裏、腦海中,成為故鄉的原風景中最容易勾起回憶的景象。這樣一來,紅蜻蜓長久地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超越了作為飛翔在原野中的昆蟲的意義,成為表現日本人鄉愁的重要關鍵詞之一。
第2位:故郷高野辰之詞崗野貞一曲
兎追いしかの山小鮒釣りしかの川。
夢は今もめぐりて忘れがたきふるさと。
如何に在ます父母恙なしや友がき。
雨に風につけても思い出ずるふるさと。
誌をはたしていつの日にか帰らん。
山は青きふるさと水は清きふるさと。
中文譯:故鄉
追趕野兔上山岡,垂釣小魚去河邊。
至今夢中仍再現,難以忘懷我故鄉。
父母雙親可無恙?親朋好友可安好?
風雨艱難到今日,故鄉常現我心中。
完遂大誌事業成,必定擇日回家鄉。
山清水秀故鄉美,笑迎久別遊子歸。
這是一首在小學音樂課上必學必唱的歌曲,歌中唱到的山岡、小河、父母、朋友是日本人心中具有代表性的故鄉“原風景。”山水,是眾多日本人從“故鄉”一詞中首先可以聯想到的景色。雖然故鄉山水在不同人心目中,呈現出的是一幅不同的、更為具體的形象,然而人們都認可這首歌中被抽象化了的、升華到代表日本人心中故鄉的原風景。歌中的“完遂大誌”作善意的理解,可以認為具有勵誌色彩。但是,在整個日本都處於對外侵略擴張的時代背景下,就不能說是一般意義上的“衣錦還鄉”,而可以說是舊時代遺留的痕跡。
1998年,長野冬奧會閉幕式上使用過這首歌,現已成為與「さくら」(《櫻花歌》)齊名的、象征日本人心中故鄉的歌曲。在“農村=山鄉”的日本,每當唱起這首歌,上了年紀的人們都會熱淚盈眶,還會聯想起老家的梯田和曾住過的茅草房,以至於甚至有人提議幹脆以這首歌作為日本國歌,替代至今尚有爭議的「君が代」(《君之代》)。
第3位:夕焼小焼
中村雨紅詞草川信曲
夕焼小焼で日が暮れて山のお寺の鐘がなる。
お手々つないで皆帰ろ烏と一緒に帰りましょう。
子供が帰った後からは円い大きなお月さま。
小鳥が夢を見る頃は空にはきらきら金の星。
中文譯:晚霞
晚霞飄飛日西斜,山中古刹鍾長鳴。
牽手踏上回家路,返巢烏鴉同我行。
孩童去後暮色濃,夜空如洗月高懸。
林鳥睡夢正酣時,星光如金灑夜空。
此歌為日本全國14座歌碑上銘刻的歌曲之一。聽到這首歌,眼前會浮現出如下情景:在夕陽餘暉下,周圍的山脊映得紅紅的,村落中煙雲繚繞,還會聽到回蕩在山鄉原野的寺院晚鍾。或許有人還會從報時的鍾聲中聯想到生命的意義,對時間流逝和季節變換有一番特別的感觸。
第4位:朧月夜
高野辰之詞崗野貞一曲
菜の花畠に入り日薄れ。
見わたす山の端霞ふかし。
春風そよふく空を見れば夕月かかりて匂い淡し。
裏わの火影も森の色も田中の小路をたどる人も。
蛙の鳴く音も鐘の音もさながら霞める朧月夜。
中文譯:朦朧月夜
黃花田中夕陽斜,晚霞映得山脊紅。
春風拂麵望蒼穹,夕月高懸菜花香。
村村燈影叢林色,田間小徑趕路忙。
蛙鳴陣陣鍾聲響,已是夜晚月朦朧。
大正三年(1914年),詞作者高野辰之以奧信濃地方作為構思歌詞的背景創作了這首歌。歌中細膩地描寫了春天的田園景色,油菜花的黃色與晚霞的紅色搭配在一起,醒目地勾勒出以青綠色為主的日本農村景象。
晚霞中,一片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在眼前鋪展開來,時間逐漸向夜晚推移,視覺中的一切影像都隨著夜幕的降臨朦朧起來。這也是典型的日本“原風景”之一。據說,日本人在歌唱此歌時常會忘我地進入歌中的意境,在夢中追尋的故鄉像海市蜃樓般浮現在腦海中。
日本人認為山川草木四季變化是自然造化,因此對此極為敏感,努力捕捉一點一滴的變化。他們重視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哪怕是季節的一點點細微變化都會給日本人帶來影響,這一點在日本的藝術、文學領域中可以找到諸多證據。自古以來,日本以季節為題材的藝術作品頗多,在歌頌山清水秀、風花雪月和時光流逝中,敏感、細膩地感悟到其間的美,並建立起一整套稱為“物哀”的審美觀。
日本人一生的各個階段、情感的高潮低穀都似乎被鑲嵌在流逝變化的季節之中,可謂“邂逅於春天,燃燒於夏天,思戀於秋天,悲傷中閉鎖於冬天。”
正如上述各首歌中唱到的那樣,崇尚自然的日本人常以自然風景來歌頌故鄉,並“自然地”從中感受到對故鄉的眷戀和熱愛。可以說,日本的兒童從很小就開始受到包括歌曲內容在內的各種感染和熏陶,培育敏感覺察四季變化的神經,將美的感悟和以物哀為中心的審美觀滲入幼小的心靈中。
雖然“物哀”本身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難以全麵掌握的抽象理論,但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支撐“物哀”理論的種種具象就已經出現在他們的生活裏了。在成長期,抽象的理論和具體的體驗開始重合,到了人生的成熟期,抽象者不再虛幻,具象者不再孤立,二者合為一體,成為指導生活實踐的人生觀。
三、止不住的鄉愁
孩提時代曾玩耍過的山岡、放學路過的油菜田、一直玩到天黑的小街路口、海邊、草頂農舍、村後的山林以及棲息在那裏的各種小動物,都是日本原風景的重要構成要素。進一步說,以田園風光、花、海、雪、日光、月亮、四季變化為主,加上人生悲歡、家庭中成員間的愛、溫情脈脈的家人團聚、中小學同班同學、節日祭日等,這些數不清的美好記憶都包含在“故鄉”這一概念中。
故鄉之歌正是緊緊抓住這些割舍不了的情結,通過故鄉的表象喚起了隱匿在人們心靈深處的“鄉愁。”這個“鄉愁”中,含有對故鄉的風土人情的眷戀和對過去的回憶。雖然角度不同,但體現在一個人身上時,多數是重合在一起的。
1.對故鄉的眷戀
日本每年過“盂蘭盆”節時,交通工具和道路就會發生“回鄉流。”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力湧入城市,年輕人通過考學、就職找到進入城市之路。農村人口急劇減少,家鄉隻剩下老父老母和爺爺奶奶務農。到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崩潰,高速發展時期被繁榮掩蓋起來的城市弊病開始顯露在人們麵前。擁擠、高物價、公害、犯罪、激烈競爭等讓城市人疲憊不堪。人們開始反思拋棄農村帶來的利與弊,無論是來自鄉村還是已在城市居住幾代的人又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故鄉。
雖然埋藏在心靈深處的鄉愁使人們對故鄉的山水、田野、人情作褒獎的為多,但是已經在城市建立生活基礎的人,從已經定居的城市遷回農村顯然不現實,人們也並不願意這樣做。他們能做到的是在年節假日回鄉探親。並且隨著老輩人去世,家鄉變為故鄉,親戚和昔日的朋友越來越少,再下一代或許就不再回鄉探親了。曾是具象的故鄉開始抽象化,虛化為說不出形狀、叫不出名的山水和田野。而更多的、早在幾代前就與鄉村已經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則認可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提到的山鄉、海、山林、原野為自己的精神故鄉,“故鄉的原風景”就這樣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