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

縱覽現代世界大國之興衰,一個大國要振興,非有自己的興邦之道不可。英、法、美走的是自由市場經濟之路,德、日走的是民族利益至上的國家資本主義之路,蘇聯走的是社會主義的政府全麵管理經濟之路。這些國家都沿著自己的發展道路,實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崛起,成為世界強國。中國的崛起,必然也要探索形成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

當然,大國的社會發展道路並非天生而來,也不是一蹴而就。它總是要經過萌芽、發展、調整、成型的階段,最終才能走向成熟。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在其社會發展道路的形成過程中,執政者主動學習和借鑒先進國家的治國經驗,經常是形成本國社會發展道路的必要措施。比如:沙俄帝國興起時,就曾經積極地向西歐學習,沙皇甚至還微服出訪西歐以學習他國的管理經驗;日本興起時,也曾經多次組團赴歐考察,然後積極模仿德國走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

撇開歐美國家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不談,我們僅從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影響說起。一言概之,蘇聯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建構中央集權、樹立馬列主義一元化指導思想、由中央政府全麵管理經濟社會生活的道路。這條道路與英、美的社會發展道路有根本差別。英、美實行自由市場經濟,走的是優先發展輕工業的工業化道路,蘇聯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走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在英、美,政府是經濟社會活動的“裁判”,政府一般不對經濟生活進行直接幹預;在蘇聯,政府是經濟社會活動的直接組織者,政府全麵管理經濟生活。走上這條發展道路後,蘇聯曾經創造了驚世駭俗的發展速度,用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對西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趕超,實現了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宿願。二戰前夕,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不但分別超過了英、德、法,而且超過了英、德、法三國的總和。蘇聯在二戰中遭受巨大創傷,但二戰卻使蘇聯模式的光輝照耀了半個地球。茲·布熱津斯基說得對,蘇聯模式一度是人類文明的吉兆,一大批民族國家競相以蘇聯模式為樣板,自由資本主義一度處於守勢、劣勢。

恰恰在這個時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走向勝利。對於這個沉睡百年的大國來說,曆經千辛萬苦獲得獨立主權之後,最沉重的任務莫過於選擇社會發展道路。否則,趕超西方、振興民族、富國強兵的夢想都將化為泡影。其時,世界上可供中國學習和借鑒的社會發展道路隻有兩條:一是英、美的自由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二是蘇聯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鑒於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以及英、美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政治敵對、經濟封鎖和軍事威懾,新中國選擇英、美式的自由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斷然不可能的。因而,從保持中共政治路線的連續性和突破資本主義封鎖、爭取蘇聯援助的三個方麵看,新中國那時隻能選擇走上蘇聯式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學習蘇聯、走上指令計劃經濟發展道路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績,不但為新生代政權締造了必不可少的經濟、政治、文化、外交、國防基礎,而且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經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