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模仿的正確歸宿必須是在繼承中超越,新中國對蘇聯模式的學習必然要以繼承和超越告終。有如造血功能缺失的病人移植異體骨髓一般,移植而來的骨髓可能不成活,可能成活並在短期內造血,也可能成活並長期造血。理論上講,中國對蘇聯模式的學習和模仿,同樣存在類似的這三種可能性:其一是學不成;其二是學成了但不能長久運行;其三是學成了並長久運行下去。我們的最大願望當然是第三種情況。要實現這第三種情況,先決條件就是病人借助移植而來的骨髓,實現這部分骨髓的新陳代謝並產生自身的健康骨髓。對於模仿蘇聯模式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人民來說,要在模仿中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通過模仿蘇聯模式,在繼承基礎上結合實際進行調整、變革和創新,最終形成符合國情的中國自身的社會發展道路。令人欣慰的是,中國人民做到了這一點,做到了對蘇聯模式的學習、繼承、改革和超越。在實行蘇聯式計劃經濟三十年後,社會主義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在社會主義製度內進行新的革命,最終探索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夠在蘇聯壽終正寢的情況下,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低潮時期大放異彩!
沿著這個思路,筆者從分析蘇聯模式的成因和基本特征入手,在扼要評價蘇聯模式曆史地位的基礎上,闡述了新中國對蘇聯模式的學習和模仿,論述了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對蘇聯模式的繼承和調整,最後重點論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蘇聯模式的繼承和超越,在總體上作了對蘇聯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步對照思考。所以,才有了這本書。
順便交代本書的寫作分工。全書由沈宗武設計章節寫作思路框架,執筆撰寫引言、第一、二章和跋,並對全書各章進行文字修改,第三章由沈宗武、馬斌、康鑫撰寫,第四章由沈宗武、李國麟、張建雲撰寫,第五章由李曉勇、付利撰寫,第六、七、八章由夏禹、王春娥、王永貴撰寫。各章作者享有各自完整的著作權,承擔各自完整的著作責任。作者撰寫本書時向多位專家請教,借鑒引用了多位學界同仁的觀點和看法,在此一並表示深深的謝意!本書稿經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新聞出版總署、河北省新聞出版局、河北出版傳媒集團的專家學者認真審讀把關,在此對他們的辛苦勞動和寶貴意見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