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的興起和順利推進,本身就是對中國過去學習蘇聯模式建設社會主義行為的揚棄和超越。至此,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真正告別了模仿蘇聯模式的階段,開始努力塑造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逐步成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全麵實現了對蘇聯模式的揚棄和超越。
一、鄧小平對蘇聯模式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分析和評價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的興起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製的出現,是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積極探索中國自身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其中,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弊端的分析,則是他和同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重要源頭。
1.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分析和評價
鄧小平曾多次指出,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許多問題,吃了很大苦頭。我是主張改革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鄧小平關於蘇聯模式的重要論述,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以蘇為戒,尋找適合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新道路。因而,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分析和思考,主要是揭示蘇聯模式的弊端和探討克服蘇聯模式弊端的途徑。所以,本書主要探討的也是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體製弊端的分析,而不專門闡述鄧小平對蘇聯模式所包含的製度優勢的分析和評價。以下將從三個方麵論述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有關評價。
第一,在鄧小平看來,蘇聯搞社會主義,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鄧小平認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存在著對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的教條理解,存在著把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主義的某些具體預測教條地運用到現實社會主義實踐中去的毛病。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指出:“蘇聯搞社會主義,從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經63年了,但是怎麼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頁。]後來,他在多次談話中又進一步評析了這一問題。“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後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頁。]在鄧小平看來,蘇聯模式不是很成功的社會主義模式。1989年鄧小平在會見蘇聯前總統時特別強調:“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馬克思去世以後100多年,究竟發生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50年、100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上書,第291頁。]
第二,鄧小平認為,蘇聯模式的典型特征是“社會主義製度和計劃管理製度必須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製”,[《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頁。]它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麵都存在明顯的弊端。在鄧小平看來,蘇聯模式經濟體製的主要弊端是在經濟上把市場經濟貼上資本主義的標簽加以排斥,隻搞單一公有製基礎上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存在經濟結構比例失調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它的發展後勁。事實上,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蘇聯模式政治體製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未能體現民主集中製原則。鄧小平早在黨的八大上作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就以蘇聯為例論證了必須堅持民主集中製和集體領導:“很明顯,個人決定重大問題,是同共產主義政黨的建黨原則相違背的,是必然要犯錯誤的,隻有聯係群眾的集體領導,才符合於黨的民主集中製原則,才便於盡量減少犯錯誤的機會。”[《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頁。]此外,他還指出蘇聯的政治體製存在著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以及官僚主義的弊端。蘇聯模式文化體製的弊端主要表現為搞得太死、太單純,而且個人崇拜現象嚴重。鄧小平指出:“如果我們不注意,不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要僵化起來,馬克思主義要衰退,隻有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意見表達出來,進行爭辯,才能真正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辯證唯物主義。這一點,斯大林……搞得太死了,搞得太單純了。”[同上書,第272頁。]蘇聯在對外關係實行的是霸權主義,搞老子黨、大國沙文主義,這也是蘇聯模式的弊端之一。
第三,在鄧小平看來,蘇聯長期不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上不去,這是蘇聯模式經濟體製弊端的外在表現,這種弊端的激化是造成蘇東劇變的一個原因。1989年,鄧小平指出:“東歐、蘇聯亂,我看也不可避免……現在的問題不是蘇聯的旗幟倒不倒,蘇聯肯定要亂,而是中國的旗幟倒不倒。因此,首先中國自己不要亂,認真地真正地把改革開放搞下去。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希望。”[《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頁。]他強調,東歐的事情對我們說來並不感到意外,遲早要出現的。東歐的問題首先出在內部。他還分析了蘇東劇變的原因,認為“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同上書,第354頁。]從鄧小平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蘇東劇變的內因主要是被神聖化了的蘇聯模式最終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社會主義的生機。鄧小平曾指出,生產力的革命才是從曆史發展來講最根本的革命,在曆史發展變化後蘇聯模式開始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蘇聯沒有對蘇聯模式進行及時有效的改革,從而最終葬送了蘇聯及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社會主義製度並不等於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隻意味著不適應曆史發展要求的蘇聯模式的終結。這一曆史事件隻能促使社會主義事業在今後發展得更加健康。
當然,對蘇聯模式弊端的分析,並不是為了片麵否定社會主義的曆史,而是為了正確總結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尋找促進社會主義運動的方法和途徑。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的一段話恰恰就表達了這種正確認識。他說:“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同上書,第383頁。]
2.鄧小平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分析和評價鄧小平對蘇聯模式的分析和評價是與他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密切相關的。而且,說到底,對蘇聯模式的分析最終還是為了形成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認識,如此,才可能真正超越蘇聯模式的約束,開創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分析,主要表現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總體認識和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道路的探索等四個方麵。
第一,鄧小平認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揚棄過去形成的社會主義的具體體製,從本國實際出發揚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要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基本原則與選擇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體製、具體政策區分開。“社會主義製度並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頁。]它們分屬兩個不同的層次。社會主義製度屬於第一層次,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基本原則和基本製度;社會主義的具體體製屬於第二層次,涉及通過什麼樣的具體政治體製、經濟體製、文化體製,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吳紹禹:《關於蘇聯模式的幾個問題》,載《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7):43~44。]社會主義模式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的統一。因而,社會主義模式必然包含有社會主義的一般性,也即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基本製度,又必然要反映出各社會主義國家不同的國情、民族特色、文化傳統、曆史和基礎,並且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據此,鄧小平認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製度,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最大優越性,它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能一作出決定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總效率高。同時,也要高度重視進行社會主義具體體製的變革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