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經濟學中的生活之道(1)(1 / 3)

經濟學是一種人生哲學,不是教人發財致富,經邦治國,而是教人正確對待人生的。把經濟學作為生活哲學才看出那些技術分析工具背後的深刻沉思。

如何篩選真實信息

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雅士的《世說新語》中就講了這樣一件事:郗太傅在京口,遺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惟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這個故事中的逸少就是大書法家王羲之。這個故事也是把女婿稱為東床的來曆,由此還有了“東床嬌客”“東床嬌婿”“東床坦腹”之類比喻好女婿的成語。

我們的古人大概不懂什麼20世紀的信息不對稱理論,但他們發送與篩選信號的技巧,連我們現代人都自歎弗如。

婚姻市場(經濟學家把結婚作為一種交易,似乎沒人情了一點,但你不得不承認,這在大多數婚姻中都是一個事實)是一個信息最不對稱的市場,雙方都有公開信息(容貌、身高、出身等),也有私人信息(個性、氣質等)。如果把求婚者(想把自己“賣”出去)作為賣方,接受者(想“買”一個配偶)作為買方,這就類似二手汽車市場了。求婚者想把自己“賣”出去,就要擴大,甚至偽造對自己有利的信息(看看征婚廣告你就理解這一點了),接受者要“買”到合適的配偶,就必須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找出真實信息作為決策依據。這樣,婚姻要能成功——求婚者發信號,以使對方相信自己信息的真實性;接受者篩選信號,找出真實信息——就十分重要了。

當然,信息也可以由中間人——媒婆——來溝通。但媒婆溝通信息的功利心太強,介紹成功有物質利益或成人之美的心理滿足,這樣就會向雙方都送假信息。她們有假造好信息,掩蓋壞信息的激勵,結果往往使雙方上當。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美滿者少。現代人講究自由戀愛,實際就是雙方交流信息的過程。信息交流充分,婚姻美滿者多。一見鍾情,來不及溝通信息就結婚者,悲劇、家庭暴力都不少。

在魏晉南北朝那個時代,自由戀愛還不行,發信號與篩選信號就更重要了。郗太傅相當於今日之總理,其女德才貌均負盛名,當然屬於婚姻中的買方,王家雖也是大戶,但郗女屬於極為短缺資源,子弟都想把自己“賣”給郗家,屬於賣方。於是,王家子弟發信號,郗家篩選信號。

發信號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用這個信號傳遞對方想要而且對成功至關重要的信息。王家子弟都知道,郗家選婿決不在金錢與門戶,而在於個人氣質。所以,發出的信號應該表現個人氣質。但發信號的方式也很重要,王家諸子弟用“鹹自矜持”發信號,這就不對了。“矜持”是裝出來的,那就有點暴發戶的淺薄了。所以,王家諸子弟的失敗就在於發信號的方式不對。我想逸少也是想娶郗家女的,但他不會裝出一副“矜持”的樣子,隻是沒事人似的,“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這才是“真名士自風流”,不用去裝。氣質是內心修養的自然表露,裝是裝不像的。王家諸子弟裝模作樣,正說明他們的氣質不如逸少。

郗太傅篩選信號的本領也非同尋常,不愧為久經政治風雨的老牌政治家。他一眼就看出,那些裝出“矜持”的王家諸子弟,實際上沒有貴族氣質,隻有不裝模作樣,神情自然者才是真名士。想象一下逸少大大咧咧、露出肚子躺在床上的樣子,不正是真名士風度嗎?郗太傅慧眼選佳婿,逸少亦不負眾望。

市場上交易雙方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總有一方信息多,另一方信息少。比如在二手汽車市場上,一輛二手車的信息包括兩類。一種是人人都可以免費得到的,稱為公開信息,如外觀、型號、行駛裏程,另一種是隻有一方知道而另一方要花高價才能得到,甚至無法得到的,稱為私人信息,如是否有內傷,等等。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信息多的一方(二手車的賣者)有可能欺騙信息少的一方(買者),把壞車當好車賣出去,這稱為道德風險。同時,買者也會把所有上市的二手車都作為最壞的車,結果好一點的二手車就不會上市,這稱為逆向選擇。這時信息不對稱就使得二手車的交易無法進行。要讓這種有利於雙方的交易得以進行,賣方就要以適當的方式發出讓買主相信的信號,買主則要在無數信號中篩選出真實的信息。信號的發送與篩選是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