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好呢?你如果想讀好,不要看中文本,你看英文本。看的過程中,你自己挑一些段落,再把它翻譯出來,翻譯出來以後再和中文版翻譯去對照,你就會發現可能他翻譯的比你好,你覺得我還沒有想到是這樣翻譯的。但你也會發現,有時候你翻譯的比他好。我們上研究生的時候,指定一本經典著作叫《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當年我看《馬歇爾經濟學原理》,自己翻譯,翻譯以後和中文版對照,我發現有些人家譯的確實好,但是有些他譯的也不見得正確。當年譯的很不標準,把斜率,有的人譯成斜坡,斜坡和斜率意義完全不一樣。這樣對照花功夫大,但是提高非常明顯。而且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裏麵的新聞摘錄,都從美國的報刊上摘的文章,然後來說明他的道理,每一版都一定是換的最新的新聞摘錄。看美國的東西,看專業書不難,看小說也不難,最難的就是看現在的報刊雜誌,你如果拿來報刊雜誌就像看中國報刊雜誌一樣,那英文絕對過關。這個書裏麵就有很多的報刊摘錄,都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都是些有名的報。你翻譯這些新聞摘錄的時候就會發現,譯者哪些地方譯的不錯,哪些地方譯的不夠,因為確實新聞摘錄特別難翻譯。所以後來我的第五版以後,我加了梁礫,她是我女兒,也是咱們經濟學院的學生,她到美國去留過學,她對美國生活非常熟悉。我們不熟悉的就翻譯不出來,拿鐵咖啡看了半天也不知道,這種詞很多。
學經濟學首先學一本教科書,隻要學一本就可以,不用多看。但是這一本一定要把它學深學透。什麼叫學深學透?就是看英文版本,而且有些段落自己翻譯,這時候盡管你隻讀了一本書,但是這本書讀好了,可以說受惠無窮。這是我過去的一個經驗。
我們說讀教科書,你是哪一個方向,你是哪一個專業,你再讀一本哪個專業、哪個方向的專業教科書。我先把一般教科書讀完,在這個基礎上再找一本專業教科書去讀。比如說我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的,你就讀一本曼昆和另一個人合寫的《國際經濟學》,這個專業的書也一定要找權威的書,因為國際經濟學,你到網上查太多了,但是同樣的教科書,寫的好壞差距非常大。有的書寫的就是一座高山,有的書就是一堆狗屎,差距就這麼大。所以這個書你特別要注意。你是做國際貿易的,最好的教科書就是《國際經濟學》。比如學金融的,你要找一本相應的教科書,因為學金融的,我們國家很多金融概念和西方國家完全不一樣,我們一說金融就是銀行,實際上國外這叫貨幣銀行學,屬於微觀學的一個分支。真正的金融學有兩個問題,一是資產定價,股票怎麼定價的,期貨怎麼定價的。二是公司理財,公司理財簡單來說就是公司可以發行股票投資,也可以發行債券籌資,用哪個方法籌資各有利弊,發行股票籌資,籌了資不用償還,給他多少分紅那看企業的狀況,因此拿來錢可以不負責任。但是你用股票籌資最大的問題,就是有可能喪失你的控股權,因為有人在證券市場惡意收購,就可能控製你公司的控製權,這時候你可能丟掉權利。人家講日本一個故事,不知道是瞎講的還是真事,一個老頭兒和一個小夥子,兩個人愛上同一個姑娘,於是展開了競爭,競爭的結果,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失敗了,老頭兒勝利了,這個小夥子好不服氣,我這麼壯居然弄不過一個老頭兒,這不是很丟人嗎?於是小夥子在市場上惡意收購,收購老頭兒公司的股份,收購到一定程度,控股了,老頭兒就被趕下去了,情場得意、商場失意。這說明你發行股票隨時可能出現這樣的狀況,你說證監會不是有監管嗎?這些監管都那麼一說,52%彙報證監會,我收購4.9%,找一個哥們兒再收購4.9%,再找一個哥們收購4.9%,那不就控股了,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嘛。我們說如果債券呢,你的公司控製權絕對丟不掉,權利是能保證的,但是你得還本付息,這就是沉重的負擔。簡單說,各個籌資方法都有好處,都有壞處。
我們公司應該怎麼籌資?公司財務理論或者公司理財理論就是講這個問題,金融學實際就是講這個問題,而且這兩個問題未來非常有前途。未來社會金融非常重要,你看美國賺錢不就是金融嗎?我們做這個東西未來非常重要。所以你如果想學國際金融,你別照中國這個,動不動銀行、貨幣,這是兩回事,這是宏觀經濟內容。而去讀一本金融學的書,金融學的書也有一本,人大出版的,默頓寫的《金融學》,在當前世界上也是非常權威的經濟學。如果你學了經濟學原理,你說我是金融專業,我是國際金融專業,或者我是其他專業,你就要相應的讀一本你們學科權威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讀完,你對你這個學科就有一個全麵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做什麼工作比較容易。即使你說我在金融行業,不準備搞理論研究,我就準備到公司裏麵具體工作,但是金融學這個教科書仍然要讀,這是你的基礎知識,這裏麵的很多名詞,很多基本的方法都告訴你了,你把內容掌握了,在實踐中再去學,這時候就來得及,就好辦了。否則你連這個書都沒學過,一說話滿口外行,你們老板肯定覺得這小子能做金融嗎?連說個詞都不正確,中文怎麼說,英文說不明白,那就很難有發展前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