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讀書首先讀一本教科書,而編寫一本好的教科書對社會就是最大的貢獻,我們記得薩繆爾曾說,我不在乎誰去製定國家政策,我不在乎誰搞什麼理論,但是我在乎我寫一本教科書。曼昆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類似的語言。這就說明人家好的經濟學家,可能用很多的精力寫教科書,但是這本教科書會影響一代又一代人,這種教科書我們應該讀好。當然我說的本專業的書是不是最好的,我不敢說,因為我也是外行,我就是看過這些書,覺得這個書特別好。你們看書主要還是老師指導你們,所以我經常說老師的責任是什麼?兩個責任,一個是指導學生看書,在浩瀚無邊的書海中,指導學生看什麼書。你不要說看多少本,一開書單長長的目錄,我看都是扯淡,動不動四書五經。老天爺,誰能看那些書啊!我敢保證,開書單本人他也沒看過。資治通鑒30卷,二十四史沒完沒了,恐怕什麼人都很難看完。所以老師應該把自己看過最好的書推薦給你。老師的第二個作用就是論文指導你正確的方向,這個非常重要。怎麼樣讓你在很多的題目裏麵抓住一個題目,而且能夠寫的非常有意義。
所以經濟學怎麼學呢?如果你將來準備從事學術研究,我們有一個路子怎麼學。如果你想從事跟經濟學相關的工作,最起碼要讀兩本教科書,一本教科書就是一般的經濟學原理的書,第二本就是本專業的經典的教科書,這兩本書應該讀好。
實際上經濟學,不光是學理論,你能不能做理論研究,你得有點認識,這個東西取決於個人的感性或者是悟性。有的人在美國讀了博士,經濟學基礎沒問題,但是回來談中國問題,你總覺得不靠譜,為什麼?因為他對中國問題缺乏感覺。國外有很多經濟學家,理論基礎相當不錯,但是分析中國問題他就離譜。比如過去羅斯基,他曾經說中國2000年左右增長率是負2%到正2%。這個人並不是反華的,他就是一個書呆子,他的研究完全從資料出發,因此得出來中國人看著都荒唐的結論。為什麼呢?對中國缺乏感覺。如果你要在中國生活過,你就會知道2000年以後的中國,加入WTO以後,中國經濟發展極為迅速,怎麼能是負2%,簡直不可能。說明他缺乏具體的感覺。
再比如說,前一段盧比尼,就是“末日博士”,他預言了美國的金融危機,他給中國也有一個預言,他說當中國淨資產率下降到每年0.5左右的時候,通貨膨脹率上漲到0.5的時候,中國經濟就要出現大問題,而且他給中國下的結論,這個問題的出現就在2013到2014年,現在2013年過去了,2014年也差不多了,中國有沒有這種前景呢?沒有這種前景。盡管我們現在中國經濟困難,李總理也承認,下行壓力大,這個誰也不否認,但是中國經濟會不會出現大的崩潰?會不會出現大的問題?我想不會。他為什麼得出這個結論?因為他對中國缺乏感覺。很多人對中國缺乏感覺,得出的很多結論,也不見得正確。
所以你將來要從事理論研究,首先看看你對中國問題有沒有感覺。有感覺,我的研究肯定能出成績。如果沒有感覺,不一定能夠研究得好。所以我們自己要下一個判斷,經濟學最重要的是感覺,感覺說不清道不明,但是就是那個認識。
第二個問題,讀書。我們說學好經濟學,必須要看書。你如果當專業人士,當然你得看很多書,比如曆史知識你要有,你得看很多相關的書。但是你說我將來不搞專業,我要不要看書?我說你同樣要看書。而且看的書是不是僅限於經濟學呢?不是,你要放寬你的看書範圍,什麼書都可以看。什麼書都可以看是不是有用呢?我們說不上什麼時候就有用。比如耐克的鞋,這個牌子起得好不好?非常好。但是當年這個牌子怎麼來的呢?這是公司討論出來的起什麼名字,就像孩子生出來叫什麼名字一樣。孩子叫的名字非常重要。一個品牌名字更重要,起什麼名字,他們公司討論了好幾次,也起不出來名字,但是總裁躺在床上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他讀過的古希臘神話,古希臘神話裏麵有一個神叫耐克,他想起這個名字太好了,這個鞋子跑的,運動用的,而希臘這個神又是一個跑得快的神。起名字要簡潔容易記,耐克這個名字第一次就記住。這就是因為他過去讀了古希臘的神話,因此耐克這個名字立馬就出現了。如果你沒有讀過古希臘神話就很難想出這個名字,你不知道耐克是幹什麼的就很難想出來。所以這就是看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