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看這邊,這些是國內最先進的多功能數控機床,其特點是精度高且操作簡單,通過這些機床我們可以生產出各種中、小型零件。”
機器的轟鳴聲掩蓋不了羅凱略帶興奮和驕傲的聲音。能夠為自己的偶像介紹自己工作的地方,羅凱感到興奮,看到偶像為自己工作的地方頻頻點頭,羅凱感到驕傲。也許是心理原因,羅凱覺得身旁這位八十高齡老人佝僂的側影顯得格外的高大。
陸戰英,華夏海軍之父。
陸戰英是最優秀的火炮專家和船舶設計師,一生跌宕起伏堪稱傳奇。早年陸戰英曾在荷蘭學習船舶設計,二戰爆發荷蘭被納粹占領。戰爭開始後,納粹工廠的工人都上了前線,代替他們的是來自各國的戰俘,其中荷蘭戰俘就達一萬人,在荷蘭留學的陸戰英很不幸的作為技術人員被送到納粹軍工廠生產火炮。
每天陸戰英是被皮鞭趕著去上班的,即使有飛機來轟炸,也不能離開工廠。不得不說陸戰英能夠在那總情境下活下來是一種奇跡。陸戰英逃離苦海的那天也是納粹帝國開始崩潰的時候。隨著戰況越來越不利於納粹,陸戰英所在工廠的看守士兵逐漸被掉往前線,看守的減少使得納粹高層下達屠殺令的那天陸戰英能夠僥幸乘亂逃出。而後曆經磨難的陸戰英遇到盟軍士兵獲救。
海歸國內陸戰英曾在新華夏第一兵工廠參與火炮設計。僅僅三年時間,陸戰英憑借過人的才華得到華夏海軍高層的賞識,由於當時船舶設計師稀缺加上陸戰英學習過船舶設計,被調往華夏第一造船廠參與設計新式戰艦。早年磨難中鍛煉的意誌品質和紮實的技術知識使得陸戰英很快獲得成功,他設計建造的戰艦和設計改造的戰艦均處於世界一流水準。
八十年代初,年近六十的陸戰英對三萬噸大型戰艦進行了理論性研究並開始對其武備、裝甲、航速進行可行性論證,三年後論證工作完成正式提交代號為“興”的計劃,華夏高層隨之批準撥款一百億通過了建造排水量四萬噸以上的中型航母方案,華夏海軍走上了一條複興之路。直到現在也就是千禧年,華夏海軍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海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處在世界前列,兩支航母編隊遊曳在黃海和釣魚島附近捍衛著祖國的尊嚴。
“眾所周知我們武通造船廠是我國目前唯一能夠生產六萬噸級以上戰艦的造船廠。那麼為什麼其他造船廠無法生產六萬噸級以上的戰艦呢?秘密就在這裏,這邊是我們造船廠的鎮廠之寶,國產兩萬噸水壓機和相配套的五台一百五十噸酸性平爐,依靠這幾座大家夥我們能夠製造出包括八百毫米厚國產CAN特種裝甲鋼板在內的大型鍛造件。大型航母的製造非他們不行。”
其實無需羅凱多做解釋,陸戰英這樣的造船專家自然知道兩萬噸水壓機和一百五十噸酸性平爐意味著什麼。本來退休在家養老的陸戰英以八十高齡跑來這裏就是為了一睹這幾個大家夥的風采。
羅凱自然不想在陸戰英這樣的造船泰鬥級任務麵前班門弄斧,但是除了幾位專家旁邊還有幾位不通此道的軍方代表,羅凱不得不盡到解說員的本分。
“大家知道造商船容易造軍艦難,光論船體兩者的差別就在後者多了一層裝甲。我國最新研製的排水量七萬噸以上航母的最低防禦標準是艦體防禦裝甲能承受水平轟炸機八千米高度投下一噸高爆航空炸彈的攻擊,水下防護能力必須能夠抵禦八百公斤黃--色**的爆炸,可以在同時命中三枚高爆魚雷時不影響戰鬥,命中十枚魚雷時也可以確保艦體浮在水麵上。”
指了指幾座巨無霸。羅凱中氣十足聲音越來越高昂。
“這幾台酸性平爐可以熔煉世界上最先進的CAN特種裝甲鋼板,而兩萬噸水壓機可以把數噸重無加熱的鐵塊壓成一張薄餅,他們結合起來可以為航母的艦殼製造出最華麗的外衣。從側舷裝甲帶的五百毫米裝甲到彈藥艙頂板三百毫米裝甲防護帶,從上層甲板八十毫米裝甲到主甲板上的兩百五十毫米裝甲防護帶,都是這些大家夥的傑作。”
陸戰英曾經工作過的國有華夏第一造船廠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日漸衰弱,但是羅凱所在的武通造船廠卻是爆發出了遠超前輩的潛力後來居上,年輕的羅凱相信自己同樣擁有遠超前輩的潛力,自己還年輕,有了這樣優質的工作平台功成名就不是沒有可能。
“等我成就夢想就不用仰望身旁這位老人的身影了吧。”望著華夏海軍之父,羅凱自信非凡。
“今天我們可以生產排水量七萬多噸的大型航母,明天我們也許就能製造出八萬噸甚至九萬噸級的超級航母,華夏成為海上第一強國將不再是夢想。”
羅凱描述的前景打動了所有人,掌聲不斷,前來參觀的幾人愛國之心毋庸置疑,他們為華夏的造船技術感到驕傲。
興起的諸人沒有發現陸戰英的隨身保鏢兼護理員那充斥著猶豫和掙紮的糾結表情。
轟隆轟隆的機器聲就像倒數的時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