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
1940年夏,德軍占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裏奧-居裏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製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隻能采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fǔ的注意。但開始隻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
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係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采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
供一顆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xìng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采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麵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不過美國人沒想到的是,在世界的另一邊,代號為“東方崛起”的絕密計劃已經接近尾聲。
帝國皇帝羅凱賦予這一計劃以“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東方崛起”計劃規模大得驚人。在中華科學院工程管理區內,彙集了以愛因斯坦為首的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科學家人數之多簡直難以想象,在某些部門,帶博士頭銜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員還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東方崛起”工程在頂峰時期曾經起用了53.9萬人,總耗資高達50億人民幣。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實驗中所無法比擬的。
在帝國皇帝的全力支持下,第一顆試驗xìng的原子彈在西北的沙漠中試爆成功,爆炸當日,隻見一道閃電在方圓400公裏的範圍內劃破長空,一團巨大的火球直升8000多米的高空,大地被震得顫抖,太陽的光輝被掩蓋,中國整個西北部都聽到了爆炸聲,很多人驚奇的以為太陽提早升起來了。
此時,中華帝國皇帝羅凱正在和海軍高級將領開會,當他聽到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後非常高興。對於羅凱和中華帝國來說,原子彈不僅是一種軍事武器同時也是一種外交武器。
可以這樣說,無論戰爭的結果如何,擁有了原子彈的中華帝國都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中華帝國第一批隻是造了三顆原子彈,第一顆試爆用的原子彈被命名為“希望”,第二顆和第三顆分別叫“曙光”和“朝陽”。
原子彈研製成功後,包括以物理學家阿?愛因斯坦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大量用原子彈轟炸敵國城市。不過羅凱作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當然也有著自己的考量。
在開完會後,羅凱考慮了整整三天,終於決定投擲剩下的全部兩顆原子彈,落點就在中華帝國兩個最大的潛在敵人蘇聯和美國的土地上。
扔在蘇聯的原子彈將在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兩者之間選其目的是為了平衡,平衡德國和蘇聯之間的力量。
至於仍在美國的原子彈,羅凱果斷選擇在曼哈頓,爆炸核心選在曼哈頓工程管理區內,勢必要使美國的曼哈頓計劃破產。
核彈是一種利用爆炸xìng核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爆炸xìng核反應是利用能自持快速進行的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的核反應爆炸而形成巨大殺傷破壞效應。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超過2000噸煤完全燃燒時釋放的熱量。
1942年3月6日早晨9時整,3架轟-h戰略轟炸機從高空進入列寧格勒上空。這時列寧格勒有重兵把守,轟-h的目標爆炸範圍內至少有十萬蘇聯紅軍。
在此以前,轟-h已連續數天飛臨日本領空進行反複訓練,不過這一次的3架飛機中,有一架已經裝上了一顆5噸重的原子彈,正奉命來轟炸列寧格勒。
轟-h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世界之最,航程一萬多公裏,能在萬米高空巡航,最大速度1000公裏小時,轟-h研製是對當時航空技術的重大挑戰,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遙控自衛武器並應用火控係統和全增壓的生產型轟炸機,他是整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最傑出的轟炸機。
帝國皇帝對轟-h的評價是:有了他才能很好的完成讓戰火在帝國的領土上燃燒的任務。
轟-h翼展5米.機長,35.2米.機高,4.98米,最大飛行速度:800公裏小時,實用升限,11000米,主要機載武器:12挺機載機槍,1門20毫米航炮,掛載普通炸彈,燃燒彈,核彈,最大載彈量11000公斤。
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武器可以擊落在萬米高空之中飛行的轟—h,戰略轟炸機轟—h完全不負“戰略”二字之名。
九點三十分,那架裝載著原子彈的轟-h轟炸機機上的視準儀對準了一座蘇聯的指揮部的正中,自動裝置開始被打開。原子彈從打開的艙門落入空中。這時飛機作了一個155°的轉彎,俯衝下來;一瞬間,飛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這樣做是為了盡量遠離爆炸地點。
數十秒種後,原子彈在離地600米空中爆炸,立即發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強烈的白sè閃光,列寧格勒市中心上空隨即發生震耳欲聾的大爆炸。頃刻之間,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狀煙雲,接著便豎起幾百根火柱,列寧格勒馬上淪為焦熱的火海。
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10億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處在爆心極點影響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離那樣分崩離析。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間被燒毀的男人和女人及兒童的殘骸。更遠一些的地方,有些人雖僥幸還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被燒成兩個窟窿。在16公裏以外的地方,人們仍然可以感到悶熱的氣流。
當時列寧格勒一代集中了大約30多萬蘇聯紅軍,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當場死者計12萬餘人,負傷和失蹤的為5餘人,全市7萬幢建築物全被毀壞的有百分之七十,剩下的全部嚴重毀壞。
蘇聯紅軍的兩個師被全滅,四個師被重創,武器輜重被毀者不計其數。這些還隻是最直接的損失,另外還有大約五萬人因為爆炸形成的強光、高溫、輻射、衝擊波等而戰鬥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