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莊園夢破碎,我們老無所依(1 / 1)

曾經以為自己是擁有過莊園的。它就在那三間瓦房的後麵,大約半畝地的樣子,放學後的黃昏,遵父親大人之命常到這裏來摘幾隻茄子,采半筐辣椒。韭菜齊整整地生長在田壟上,西紅柿小小的個子躲藏在支架中間。邊上用柵欄圍起一個小小的籠舍,裏麵住著勤勞的母雞,每次從籠舍裏摸出的雞蛋,都是熱乎乎的。

這是一個兒童心目中的莊園。小小的孩子不需要很大的天地,有這麼一塊地方就足夠他坐井觀天了。莊園雖小,但提供給童年的樂趣卻是巨大的,它是自然的濃縮體,能夠給一個兒童帶來很多有關植物生長的啟蒙,也帶來了最初的有關人與自然的思索。莊園也是溫暖的,可以讓一個孩子在犯錯之後,躲到一角的柴火堆裏小聲地哭泣,等待父親過來,用溫暖的手把人領走。

這個小小的莊園夢就此根植於內心深處。它常在成年後的某個時刻被喚醒,這個時候,才發覺很多夢想隻屬於童年,逝去後再也無法回來。莊園夢的消失,源自對莊園產生了真正的了解。按照好萊塢電影中的描寫,莊園中是應該有城堡的,此外還有大片的土地,馬匹,看不到盡頭的良田,泥濘的小徑……按照這個標準,整個中國也沒有多少人能將這樣的莊園夢變成現實。

或許,中國人的莊園夢就應該是袖珍型的。莊園夢即田園夢,有自己的房子,有自主能決定種植什麼莊稼和蔬菜的土地,能在這片土地上過上閑暇的生活,這就是莊園了。可惜,即便是要求如此之低的莊園夢,也難以實現,因為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沒有了家園,何談田園?沒有了田園,本來就是奢望的莊園,也就隻能存在於想象當中了。家園、田園和莊園,在我們這裏被視為一個概念了,我們徘徊在這虛無縹緲的夢境邊緣,在窘迫的現實麵前惶惶如喪家之犬,能讓精神稍得一會兒休憩的,也隻剩下城市中被大型遊樂場不斷擠占空間的公園了。

莊園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見證著這個古老國家曾經擁有的優雅一麵。莊園文化的最後一次輝煌,見諸20世紀90年代的武俠小說中,在金庸、梁羽生、古龍等創造的武俠世界中,莊園是英雄的集結地,是義氣、勇敢與智慧的滋生地,他們筆下的莊園,無不自由、富足、充滿古典浪漫主義色彩。而現在,從城市到鄉村,以“莊”命名的街道和村落仍屢見不鮮,但也隻剩下名義上的“莊”了,和莊園相關的景色與精神,再也看不到了。

因為莊園曾經在我們的童年記憶裏那麼清晰,所以即便現實無法滿足,也不妨礙我們在精神中建築一座虛幻的莊園,在那裏我們是自己的主人,不但掌控自己的身體和命運,也擁有自由飛翔的思想,在虛幻的精神莊園中,我們是漫步者,是國王,也是臣民,甚至連空氣也是自給自足。這座莊園是躲避窘迫現實的最佳場所,在困頓的時代,如果沒有能力為自己營造這樣一個虛構的莊園,隻會生活得更加困頓。

有人為了實現自己的莊園夢,移民國外了,當然也有人就近變相地實現了自己的莊園夢,隻不過這夢有點不真實,有隨時驚醒的可能。那些在遙遠異國住在自己莊園裏的人們,其實也沒什麼值得羨慕的,因為午夜夢醒,窗外的月亮不是童年的月亮,耳邊的蟲鳴亦非兒時的蟲鳴,恐怕空氣的味道也會有所區別吧。

寫至此,那種老無所依的感覺竟是如此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