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故鄉為什麼淪陷(1 / 2)

故鄉淪陷是2009年的一個熱點話題,現在通過網頁搜索,可以發現無數關於這個話題的專題、文章、討論以及發言。

農村的人想進城,城市的人想出去,這種標準的“圍城思維”,正在成為當下中國最具矛盾衝突的現實圖景之一。農村人走進城市之後發現:城市已經成為特權者和富人以及戶籍擁有者的天堂,早已沒有了“泥腿子”的容身之地。而城市人回歸農村後發現:曾經美好的鄉村變得烏煙瘴氣,城市中習以為常的規則在鄉村毫無用處,他們不得不重新調整心態,以適應久違的叢林法則。

探討故鄉淪陷這個話題,可以從多個層麵入手,比如現代城市文明對古老鄉村習俗的傷害,比如城市化過程中利益分配與博弈等,但我最為關注的是,故鄉淪陷對於我們具體每個人所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失去了安放心靈的土壤,讓我們丟掉了對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我們不但失去了幾千年來一直擁有的精神家園,也沒有了盛裝我們疲憊肉身的一處帶籬笆的房屋院落。

環境的汙染讓故鄉成為工業時代的犧牲品。20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我故鄉的河水還是清澈的,早晨用漁叉可以從河裏麵叉到烏龜,稻田裏、水窪裏,經常可以抓到活蹦亂跳的小魚,而現在,河依然在,但卻經常斷流,即便有水,也是被汙染成墨黑色的散發著嗆人味道的髒水,到河裏和稻田裏摸魚隻能成為孩童時的記憶。而在諸多記錄故鄉環境汙染的文字裏,我的故鄉汙染還算是很輕的,更多人的故鄉,湖麵上漂著原油花子,工廠大肆排汙導致孩童鉛中毒,以往空氣中彌漫的是炊煙的味道,現在則是化學品的味道……

誠然,汙染是高速城市化進程中必然的副產品,誠然,城市汙染要比鄉村嚴重得多,但我們依然接受不了鄉村生存環境的變化。這是因為,幾千年來,哪怕因為戰爭導致鄉村滿目瘡痍,哪怕是動亂導致鄉村貧窮落後,鄉村的環境都沒有遭到徹底的破壞,鄉村是片淨土已經成為我們心目中的恒定概念。當環境這最後一道屏障也被擊破時,鄉村與城市的最大競爭力其實已經失去了,當厭倦城市生活的人回到鄉村,發現這裏呼吸的空氣並不比城市好多少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是否會被絕望感充斥?

與環境汙染一樣令人心灰意懶的是鄉村的法治進程進展緩慢,在經濟與社會進步的時候,法治反而出現退步的跡象,叢林法則甚至比一二十年更有左右一切的能量。在我的觀察中,縣一級的城市由於人口規模小,社會關係錯綜複雜,叢林法則的陰影幾乎可以在各種事務中現身:個別地區基層選舉以暴力和金錢拉票的方式在進行;計劃生育成為“交了錢就能生,不交錢就抓人”的斂財工具;為了建設城市,政府部門限製居民在宅基地上蓋房,但居民給城建部門的領導送了錢之後就可以照蓋不誤,不送錢的話就會麵臨強拆噩運,有了錢可以大案小判、小案不判……當我們批評類似《非誠勿擾》這類相親節目中的女嘉賓是“拜金女”的時候,殊不知彌漫整個社會的“金錢至上”,才是她們培育的土壤,耳聞目睹甚至有親身體會的她們,怎會不理直氣壯地說出“寧可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在自行車後座上笑”的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