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異地出差,要待三個月,工作的地方在一個高新科技區,規劃設計得還不錯,就是配套設施沒跟上,被大多數在此工作的人形容為鳥不長毛的地方。
以為早已反感了大城市的繁華生活,到了這裏後會安享難得的清靜,但很快發現,習慣了城市生活便利的超市、銀行、郵局、電子商場、飯店等服務後,突然這一切從身邊不翼而飛,那種不適應感是多麼強烈。
此刻,哪怕你是一位極端的反物質主義者,也會覺得有點沮喪,因為,即便買一雙拖鞋或者一管牙膏,也要坐公交車到幾站地之外去。這裏方圓一千米之內,是“有錢沒地兒花,有卡沒地兒刷”的。
為了讓人們更安逸地生活,現代建築群設計得越來越龐大,既是住宅區又是商業區的設計,使得一個人哪怕終生不出小區一步,也能舒服地在此生活一生,甚至有一個不錯的晚年生活。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把一個長期生活在森林裏的人驀地扔到城市繁華生活中央,他也會渾身別扭到想逃離。但相比較而言,人適應現代生活容易,想從現代生活恢複到原始一點的生活就太困難了,比如,讓一個每天接打幾十個電話發上百條短信的人,突然回到不管移動還是聯通都統統沒信號的山村裏……
有一天,我在附近閑逛,突然發現了家樂福超市,當時的驚訝和喜悅,不亞於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如此荒涼的郊區,出現如此一家大型超市,無疑是沙漠中一汪清涼的淡水。
於是,有事沒事去家樂福逛逛成了業餘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感謝那些連鎖企業在各地設立的營業點,盡管平時覺得它們麵目雷同沒有新鮮感,但在陌生的城市,熟悉的標牌和環境,很容易喚起內心的親近感,於是,一直被很多人認為逐利、無情的商業,也誕生了許多的溫暖感。
這種感覺在一位同事那裏也得到了共鳴。他說當他在異地城市的鬧市區看到國美連鎖家電的時候,總算找到了點熟悉的感覺,於是,一頭紮進去狠狠地逛了一圈,並購買了一部並不很需要的手機。
商業讓大城市變得功利,充滿了喧囂。商業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不安全感,隻有消費的時候才會找到一點點的安全感。當我們感受不到商業的氣氛時,那一點點安全感也似乎消失了,我們為了什麼而工作漸漸地成了懸在心頭的一個疑問。
賺很多的錢,一輪輪地淘汰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在物質的包圍中感受麻醉般的幸福,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麼。如果是,那麼商業的溫暖該怎麼定位呢?!
有趣的是,這種溫暖的獲得卻是最容易的,相比其他情感而言,它隻需要完成購買這道程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