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一本正經的笑話(1 / 1)

最近微博上流傳的一個段子,很值得記錄下來,其實它不應該叫“段子”,用《探索發現》這個電視欄目名稱形容它挺合適,因為它再次證實了網民發現和總結問題的能力。

“牛×中國有一個牛×頻道叫CCTV-10,有一個牛×欄目叫《走進科學》,講述了一個牛×的老農的一個牛×的故事,有一天該老農無意中用電筆發現自己的牆壁帶電,接下來發現地麵也帶電,最後牛×地發現屋子裏的空氣居然也帶電,走進科學對此研究了上、下兩集,最後發現:電筆壞了……”這是那條段子的全部內容,作者用微小說的表達方式,借助詼諧筆法和懸疑色彩,成功地引發了博友們關於這檔節目的共同記憶。

博友“田羽生”揭露道:“我上次看了一期,講述村裏突然出現了一匹狼,捉雞吃鴨,無惡不作,但是和村裏的母狗關係很好。欄目組請來專家,做了大量生態研究考察這村出現狼的可能性,遠遠觀察,該物似狼又非狼……最終節目結束前,鄰村一小夥兒跑來,說他家丟了一隻哈士奇……”

博友“Mc大天”說:“有一期說峨眉山的一個古寺,地處森林深處,但屋頂上從來沒有一片樹葉。就這麼個事兒,經過漫長、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采訪了寺中實習的和尚、遊客、保安、居士、文物管理局局長,以及他的姑媽的二姐的堂妹的鄰居家的一條狗,最後得出結論——是風吹走的。”

幾天時間裏,差不多有十幾位博友站出來用活色生香的語言,指控該檔節目以普及科學知識的名義忽悠觀眾,數千人參與評論和轉發。鑒於微博一度成為謠言平台,這些匪夷所思的電視節目內容究竟是不是真的,尚有待驗證,但如果說《走進科學》真的是本著嚴謹的態度在做節目,估計沒人會百分地百相信了。

泛娛樂化體現在電視業尤為明顯,受收視率這個“萬惡之首”的驅動,不但綜藝、電視劇、晚會等娛樂節目,時常處在“失心瘋”般的失控狀態,就連新聞、心理訪談、科學普及等諸多人文類內容,也在娛樂化的道路上愈走愈遠。用技巧性的表達、通俗易懂的語言,甚至設置一些大家能接受的懸疑情節,其實問題並不大,知名的網絡小組“科學鬆鼠會”就憑借這些,贏得了很多網民的喜愛。但由於存在“科學”二字,就意味著無論是文字內容還是影像內容,都要有底線的存在,這個底線即無論內容如何曲折、驚險、引人入勝,都不能擺脫“科學知識普及”這個根本性的目的,如果故弄玄虛一番之後,留給大家的是一個讓人渾身流冷汗的冷笑話,科學節目豈不成了小品、二人轉?

講笑話有感染力的人,會借助於表情、動作等輔助方式,給聽者帶來潛在的心理暗示:這是個笑話,隻有這樣,聽者才會如講者所願哈哈大笑。如果電視欄目中的內容,上下兩集有99%的時間都在嚴肅認真地探索所謂“科學問題”,到最後卻給出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謎底”,說真的,除了痛罵編導一句惡毒的話之外,絕大多數觀眾都不會感到好笑,這種上當受騙所帶來的憤怒,早晚會讓這類節目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如果想講笑話,那就在開頭就事先約好:此欄目帶有惡搞成分,請勿當真。別到最後來這麼一個悶棍似的結尾,考驗觀眾的心髒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