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情商——決定個人命運的關鍵(上)(1 / 3)

曾經,我們總是以智商的高低來評判一個人將來是否是個人才,將來是否會有出息。但是,我們發現,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卻讓我們失望了,他們並沒有成長為我們所期望的人才,反而是因為一些小挫折、小困難就無法生存下去,成了大眾的反麵教材。這是為何?因為他們的情商低。情商,原來我們一直忽略了它。

高校自殺事件為何頻頻發生

2005年4月23日下午4時,北大中文係大二的一名女生從北大理科2號樓9層跳下,經搶救無效,身亡。後經證實確認這名女同學係自殺,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選擇自殺的。半個月後,數學係一名男博士從同樣地點跳下,當場身亡。死亡原因不明,但可以肯定,一定是由於情緒或者心理問題而導致的輕生。

2005年6月4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一名韓國留學生自該校公寓樓7層跳下身亡。當天下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係一名大二女生自學生公寓4層跳下。她站上窗台的瞬間,同寢室同學曾經竭力拉她,但最終沒能留住她的生命。

2005年8月20日下午4時多,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在讀博士生孟懿從研究所教學樓7樓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26歲的年輕生命。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孟懿在決定自殺之前並沒有表露出任何征兆,而在遺書中,他坦言自己選擇跳樓來結束生命的原因是“厭世、精神抑鬱”。

2005年9月14日晨,北京中科院高能所28號樓下,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博士後茅廣軍的屍體被人發現。之後,警方排除他殺。36歲的茅廣軍是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博士後、德國洪堡學者和日本STA學者,在32歲時就成為了正高研究員,每個認識他的人對他的評價都是“優秀”。茅廣軍平時比較沉默寡言,很多人難以相信,這個人緣極好、前途光明的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博士後,會選擇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僅2005年一年,北京高校就有15名大學生自殺身亡。2004年,北京自殺死亡的學生為19人。觸目驚心的數字啊!警鍾已經拉響,我們必須要直麵一些不願看到的問題。這些國家培養的學子,他們的智商不應懷疑,知識水平不能否認,為什麼會有這樣令人惋惜的舉動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一本《自殺日記》一度在大中小學校的校園裏悄悄地流行。可見,這樣內容的一本書迎合了這些在校學子的心理需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書在那個神聖的地方有生存的土壤?

問題出現之後,大家都開始思索大學生這一高智商人群的心理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何在?我們發現了“情緒”這個因素的巨大影響力。

當高智商的學子在情緒上不能自控的時候,往往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不但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相反,會對自身和整個社會產生可怕的後果。然而,作為非正常死亡的自殺,它並非肉體生命發展的自然結局,而是人的自由意誌的斷然抉擇。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在其名著《自殺論》中給自殺下的定義是:“凡由受害者本人積極的或消極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會產生這種後果的死亡。”根據這個定義,迪爾凱姆把自殺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利己主義自殺。即在極端個人主義支配下,個體脫離社會,遠離集體,空虛、孤獨,喪失社會目標而自殺。第二,利他主義自殺。這往往是個人利益服從於某種集體利益所促成,如老人或病人為了不給親屬增加負擔而自殺。第三,反常自殺。它主要發生在社會大變動時期或經濟危機時期,個人喪失對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新舊價值觀念的衝突無法解決,或因社會變動而造成個人沉淪。第四,宿命論自殺。這是集體強加於個人的過多規定與束縛造成的,個人感到前途黯淡,壓抑過大,因此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按照這些類型對當前青少年自殺現象歸類便會發現,它們大部分屬於第一種和第四種,此兩者中又以宿命論自殺為最多。

幾年前,《中國青年》雜誌刊登了一封引人深思的遺書:“那天我看電視,見采訪一個放牛娃。放牛娃說,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後賣牛掙錢蓋房子,蓋了房子娶媳婦,娶了媳婦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讓他放牛。事後,我想到了自己——我為什麼讀書?考大學。考上大學又為什麼?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個好媳婦。然後呢?生孩子,讓他考大學、找工作、娶媳婦……”最後,他得出結論:“這樣的生活沒意義,這樣的生命沒價值。”於是,一位連續3年是校級三好學生、班長的優秀少年服毒自殺了。

少年的自殺說明他有思想,有獨立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可是這樣一位有思想的高智商的少年,卻考慮不到人生並不是這樣一個單維度直線,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於過程,終極的意義就是死亡了。

天才的腦袋想不明白最簡單的道理。高智商的大學生的情商可能比人們想象的還要低。據報載,某大學生少年班的“天才”在情緒調節、心理發育上存在種種隱患,表現為孤僻、閉鎖、交往障礙和智能減弱。某大學生心理谘詢中心的數據表明近幾年該校休學的學生中,34.3%是由於心理疾病。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一個人的成才,必須要考慮更多的因素,一些非智力的因素一定要考慮進來。高智商與成才之間的必然關係已經崩潰,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裏。知識的重要性固然不可否認,但是,信仰與精神的力量尤其不可忽視。人才的概念不可專注於智商,正是由於高智商人群的問題令人驚異,當“情商”這一概念出現之後,立刻令人振奮,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心理學、成功學、管理學、教育學,都在講這一概念。我們在這裏要講到的,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力求全麵看看“情商”這一概念的應用。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怎樣成就輝煌的人生,怎樣使人生有意義。

如果要問,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人生?簡單地說,成功人生的意義就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現在更多的大學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從優秀到卓越,而是如何從迷茫到積極、從失敗到成功、從自卑到自信、從惆悵到快樂、從恐懼到樂觀。因為現在,大多數都是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一個極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發生在雲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他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4名同學。但從馬家爵被捕後與親人、心理學家的對話內容看來,他應該不是一個邪惡的人,他說:“姐,現在我對你講一次真心話,我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這次事情以後,此時此刻我明白了,我錯了。其實人生的意義在於人間有真情。”可惜他是在案發被捕後才悟出的。他隻是一個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閉的大學生,過於迫切地希望知道如何才能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實際上,成功、自信、快樂是一個良性循環:從成功裏可以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裏可以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裏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中國社會有個通病,就是衡量個人是否成功采用的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人們對財富的追求首當其衝,各行各業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指標。但是,成功不是要和別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人生隻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以及幫助後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從大學二年級起,李開複就把“影響力”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當初放棄在美國的工作,隻身來到中國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就是因為覺得後一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和他的人生目標更加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