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情商比智商更重要(1 / 3)

毫無疑問,一個人的成才,正常的智商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一個智商不正常的人,將來是很難做成一番事業的。但,智商正常,甚至超常的人,就一定能成就驚天偉業嗎?答案是:不一定。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有一個公式是這樣的:三分智商+七分情商=十分成功。在我們當中,智商過低或者過高的人都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智商正常的人,如何能從普通大眾中脫穎而出,成就一番事業,差距就在於情商。情商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評判,決定了這個人對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決定了這個人麵對困難、挫折時的心態、處理方式……

智商的源起

有朋友說過這樣一則小趣聞:

曾經有一次,朋友和他的朋友玩“腦筋急轉彎”遊戲,結果朋友的分數最低,被他的朋友喊了一晚上“笨笨”!

當然我們知道這是遊戲,不能當真。朋友順利從大學畢業,後來成為了一名記者,智商肯定不低。

說到“智商”,其實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一個詞,那麼智商到底是什麼,它又來源於何處呢?

其實,智商是測量個人智力發展水平的一種指標,簡稱IQ,智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人們看作是衡量人的心智素質的唯一指標。

一般說來,智商的高低反映了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就是一個人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麵發展水平的高低,它主要表現的是人的理性能力。

智商測試最早出現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被各國廣為采納,並成為許多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特殊職業的重要輔助標準。1904年,法國教育部組織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來研究公立學校低能兒童的管理問題。委員會的委員比納和醫學家西蒙試圖研究一種用測驗的方法去辨別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兒童。次年,一套用以測量兒童智力高低的問卷編製問世——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驗科學量表。

“比納—西蒙智力測驗”中並沒有智商的概念,而是用心理年齡來表示被測試智力的高低。如果心理年齡高於生理年齡,則認為智力高於一般兒童。

後來,在修訂的“斯坦福—比納”量表中,“智商”被第一次提出,計算公式如下: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所謂智力年齡,是指智力達到某年齡的水平。這是通過特定的問卷等測評係統檢測出來的。例如一個5歲的孩子,在做5歲組兒童的智力測試題中能及格,在做6歲組的智力測試題中也能及格,但在做7歲組的智力測試題中卻沒有及格。那麼,這個兒童的智力年齡為6歲。他的智商(IQ)就是6(智力年齡)/5(實際年齡)×100=120。由此可見,如果一個孩子的智力年齡超出實際年齡越高,說明這個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越高,他的智商也越高。

一般說來,在未經挑選的人群中,智力平均數為100。因此,智商接近100者稱為智力正常,智商高於130者稱為智力超常,而低於70者則稱為智力落後。

“比納—西蒙智力測驗”問世之後,很快便引起了法國教育部的重視,並得到了大力推廣。自此以後,各種測量智力的測驗表相繼問世,並在西方社會迅速普及開來,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年齡層中,掀起了智商測試的陣陣狂潮。可以這麼說,20世紀的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在其一生中能夠避免智商的測試!

智商測試迅速風靡整個社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智商測試來了解自己的智力水準,並將其作為自己職業選擇和決策的主要依據。作為家長,他們通過孩子的測試結果來為他安排適當的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在升學、選擇專業時作為參考,了解其智力結構中哪些方麵是薄弱環節,哪些方麵具有優勢,從而有針對性地開發智力。所以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五花八門的智商測試題可以頻頻見諸報紙、雜誌、網絡,而各大知名企業在引進新人時增加對其智商的考核,更是對這股風潮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可以說,從“智商”的出現開始,經過循序漸進的層層發展,“智商風潮”大行其道。

高智商不等於成功

生活中你有沒有注意到,當我們看到一群孩子在追逐嬉戲時,往往會不自覺地觀察並作出判斷:“這個孩子能說會道,眼明手快,透著一股靈氣,看上去很聰明;那個孩子呆頭呆腦,看上去木木的,有點笨。”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或是“笨”,通常指的就是一個人的“智力”。

傳統的眼光總是認為,智商代表著智力,如果一個孩子測試出來的智商高,父母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家孩子聰明著呢,將來肯定有出息!”反之,家長往往愁眉不展,對其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那麼,智商等同於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嗎?智商高的人必定能夠取得成功嗎?答案是未必。

有位學生學習成績不佳,老是“開紅燈”。於是家長帶他去做智力測試,結論是智商偏低。

但是人們發現,這個孩子除了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之外,其他方麵並不見得有多笨,某些方麵甚至還有些“小聰明”,經過醫生的專業評定,原來這個孩子患有輕微的多動症。

除了上課之外,這個孩子在動手方麵的能力特別強,他在學校組織的各種課外興趣班上,經常創作出一些“小發明”,有些竟然連老師也表示讚歎。離開了學校之後,他在設計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另外,在王安石的《傷仲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仲永曾是遠近聞名的神童,長到5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卻突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了自己的名字。

從此之後,但凡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仲永都能立刻完成。他不但才思敏捷,而且文采斐然,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驚奇,甚至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或者一味地在人前顯示他的才華,與此同時卻忽視了對他的培養,終於使仲永在長大之後,才能完全消失,與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仲永的高智商在少時便已顯露無遺,結果卻因為疏於培養,最終落得才能盡失,和常人無異,而貌似智商偏低的孩子卻獲得了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以“智商”論成敗的傳統思維。

美國的心理學家就智商和成功的關係曾做過一項調研。他們對伊利諾州某中學幾十位優秀畢業生進行過跟蹤研究,這些學生的平均智商,即語言和邏輯分析能力是全校之冠,學習成績也都非常優秀。但是,他們到近30歲時大都表現平平,中學畢業10年後,隻有1/4的人在本行業中達到同年齡最高階層,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行。

曾參與此項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針對這一調查結果指出:“麵對一位畢業致詞代表,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他的考試成績不錯,而對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學家所編製的智力測驗時成績不錯,但我們無法對他的未來成敗作出準確的預測。”

的確,智商測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學業成績能否作為未來成就的唯一杠杆呢?智商確實能夠反映出人類的部分智力狀況,但是它能否代表某個人的整個智力呢?

如果智商不能,那麼什麼才是影響人成功最有力量的籌碼呢?心理學家根據長期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另一個詞——情商。

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

一名兒童保健專家介紹說,曾有一位10多歲的男孩在媽媽的陪同下來醫院谘詢。這名男孩非常內向,在醫生詢問情況時總是低著頭不說話。

從孩子的媽媽那裏了解到,孩子小時候還是挺活潑的,嘴也非常甜。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父母從小給他購買各類益智玩具,此外還幫他報名書法班、圍棋班等。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內向,話越來越少,做什麼事情都顯得沒有信心。

經過醫生的詢問了解,原來孩子的父母非常重視對男孩的“智商”培養,但在平時卻並不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對他性格的變化也不甚關注,醫生得出的結論是:孩子的“情商”比較低。

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情感智力》。該書係統而全麵地將情緒智商方麵的內容介紹給了大眾,一時風靡全球。與此同時,“情商”這一概念也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蔓延,廣受關注。在這本書中,戈爾曼教授提到了一些情緒方麵的問題:例如人們普遍感到孤單、憂鬱、任性、焦慮、衝動,等等——這引起了大眾的強烈共鳴。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生活狀態呢?人們雖然找到了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屬情商。

情商的高低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對其能否取得成功同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取成功;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功;每個領導都希望自己的部下成功。成功的路有千萬條,成功的方法有千萬個,但是看我們周圍,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呢?

尤其是身處當今飛速發展社會的人們,如果不能及時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調整好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最終敗在自己手裏的人決不在少數。

高情商的人魅力無窮

畢業於哈佛大學、美國頗負盛名的總統羅斯福,在他小時候是一個脆弱膽小的男孩,臉上總是露出驚恐的表情,背誦時雙腿發抖,嘴唇顫動,回答含糊不連貫。然而他的這些缺陷並沒有使他自暴自棄,反而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去奮鬥,改善自我,提升自我。他的積極情商促成了他的奮鬥精神,終於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傑出的總統。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從一個貧苦少年變成美國大富翁,憑借的也是他積極的情緒和涵養:“如果一個人不能在他的工作中找出點羅曼蒂克來,這不能怪罪於工作本身,而隻能歸罪於做這項工作的人。”

還有我國的周恩來總理,同樣是一個高情商者。在國際交往中,他用他高超的外交藝術,用他的高情商,為我們打開了國際局麵。

在一次國際交往中,有人對周總理發起挑釁,問道:“總理先生,聽說在你們中國有很多馬路,我要請教一下,中國的馬路是不是馬走的路啊?”周總理聽聞此言並沒有發怒,而是非常禮貌地回答:“我們中國確實有很多馬路,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如此機智而巧妙的回答,閃爍著周恩來的智慧之光。他的回答既明確地表明了我國的立場,同時也沒有直接傷害到他人,但是也在其中含蓄地反駁了對方。

情商的高低表明了人們所站立的起點不同,高情商的人所站的位置相對更高,因此他們可以看得更遠,更廣。因為高情商,羅斯福沒有隻看到眼前的不幸而忘卻了不懈的努力;因為高情商,卡內基在枯燥的工作中努力尋找樂趣;也因為高情商,周恩來總理在他的外交中不逞一時的口舌之利,而是理智地、有彈性地應對外來的言語攻擊。

情緒決定了人的心理狀態。良好的狀態才有良好的欲望,才能將一個人內在的其他能力發揮到極致,其中當然也包括智力。

《情感智力》的作者戈爾曼教授花費多年,對全球500家企業、政府機構和非營利性組織進行了研究分析,除了發現成功者往往具備應當具備的工作能力以外,傑出的成就和卓著的表現與情緒智力往往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而企業的優秀領導人在一係列的情緒智力,如影響力、團隊領導、自信和成功動機等方麵,都有非常優秀的表現。情商影響著人的一生,它在一個人的命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人生各個領域中也就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位成功者可能不是聰明絕頂的天才,卻必定是那些能調動自己情緒的高情商者。

情商賦予成功更多的要求

一位勇敢的自我挑戰者查德威爾,是一個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但她並不滿足,決定超越自己,她想從卡塔林那島遊到加裏福利亞。不久她便開始了自己的計劃,我們可以猜到,旅程是十分艱苦的,刺骨的海水凍得查德威爾嘴唇發紫;連續16小時的遊泳使她的四肢像有千斤一樣的沉重。最後,查德威爾感到自己快不行了,可目的地還不知有多遠,連海岸都看不到。越想越沒有希望,越沒有希望越感到累,她感到自己一絲勁兒也用不上了,於是對陪伴她的艇上人說道:“我放棄了,快拉我上去吧。”“不要這樣,隻有一公裏就到了,堅持!”“我不信,如果隻有一公裏,我怎麼看不到海岸線,快拉我上去。”查德威爾最終被小艇上的人拉了上去。小艇飛快地向前開去,不到1分鍾,加裏福利亞的海岸出現在眼前——因為大霧,它在半公裏範圍內才能被人看見。查德威爾自己也後悔莫及:為什麼不相信別人的話,再堅持一下呢?

其實,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往往僅一步之遙,前麵大部分的困難已使人筋疲力盡,這時即使一個微小的障礙也可能導致前功盡棄,隻有咬緊牙關堅持一下,勝利便近在眼前。曾宣布自己發明了電話的雷斯,他確實做得很好,與貝爾的差別僅在於他沒有將螺釘轉動1/4,使間隔電流轉為等幅電流。但就因為這一點,法院將電話的專利權判給了貝爾。就在勝利唾手可得的情況下,他也少堅持了那麼一點點。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上,有多少這樣的例子呢?你也許早抱怨自己不得誌,生不逢時,有許多時候是因為自己的為人處世方法不對,或者因為自己的意誌力不堅強,成功的因素很多,往往最小的一步最難跨出。能不能堅持,自己的毅力很重要,毅力和自己的情商也是有一定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