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戰勝自我(1 / 3)

古希臘先哲告誡世人說:“認識你自己”。然而這一告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不是把自己看的太高了,就是過分的低估了自己。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就很難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認識自我,不僅要認識自己的先天素質,包括智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還要認識自我所受的教育,以及在教育和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我的思想品德;認識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專業特長和技能等。

隻有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正確地評價自我。當你對自己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之後,還要與其他競爭者的條件作一個比較,發現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這樣才會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正如尼采所說過的:“聰明的人隻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

自我的正確認知

自我認知是在情感發生時對情感的識別能力,這種能力是情商培訓的關鍵之處。自我認知就是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有了對自己的正確認識,才會有作出更好選擇的能力。

人的大腦共有三部分,分別是直覺、情感和邏輯,它們像一個谘詢團隊的三個谘詢專家那樣一起工作,其目的是保證你的安全並向你提出建議。每一個谘詢專家都有一套不同的方法,有時它們向你提供相互衝突的建議,有時它們又保持沉默。你的任務是學會如何聽懂這三個專家的建議並依據它們共同輸入的信息選擇其最佳者,然後作出正確決定。

了解三個專家如何工作的最佳方法是在實際情況中觀察它們的行為。例如,蘇珊開完會後深夜獨自回家,她開車進入車庫,下了車,步行回家。一個戴著滑雪麵罩的人突然跳出灌木叢出現在她的麵前,並用槍指著她的臉說:“把錢包給我。”對此,蘇珊應該如何使用她的專家係統作出決定?

請記住,來自一個專家的指導可能被其他專家的建議所淹沒,尤其當後者的力量較強時。例如,當直覺專家和情感專家向你大聲疾呼時,你不可能聽到邏輯專家的建議。

時刻傾聽並了解三位專家的建議,你才能明智地思考,作好計劃和準備是你采用全部專家建議的最好途徑之一。

在危機狀態下,你很難聽到來自邏輯專家的建議。大多數人所謂的“感覺還好”實際上隻是綜合了直覺專家和情感專家的意見,不綜合權衡三個專家的建議就片麵地作出決定是危險的。

在上例中,蘇珊遇到危險情況時應如何采取行動,她的理性可能告訴她首先應保護自己,然後才是財產。

雖然大多數人很少麵對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但是,每天麵對時間安排被打亂、易暴躁的人及個人問題等都需要你清醒地思考。每個人都有周期性的危機感,這些危機感使人很難保持平靜和頭腦清醒。

運用以下技巧,找出你麵對危機和壓力作出某種反應的原因,試著更多地了解自己。你將來會如何思考和反應,精神上應有些準備。

人在危險和恐懼的束縛下,很難做到頭腦清楚。放鬆能夠使你的大腦處於更平和的狀態,有助於你冷靜地思考。當你感到心情平靜時,就會清楚自己的感情、身體和大腦在做什麼。

深呼吸幾次,讓你繃緊的肌肉鬆弛下來,使你了解自己的感覺、想法和反應。

在放鬆狀態下,重新審視令你煩躁不安的原因,它可能是顧客的抱怨、公司裁員、配偶責備你沒做家務事,或者是一個合作夥伴對你撒慌。

現在,請記住事件發生時你的感覺和想法,在全麵分析了你的情感之後,你能夠把你的想法引向明智的行動。

問你自己“在感受如何方麵,我的身體告訴我什麼?我什麼地方感到緊張?是手、胳膊、後背、頸還是腸胃?我是否頭痛?反抗和逃避哪個是我應作的反應?想到與那個人共事,我非常生氣嗎?”

引起你強烈反應(如生氣、複仇、恐懼、悲傷、疲倦等)的真正原因可能並不明顯。認真地研究隱藏在背後的真相,用提問(誰、什麼、為什麼、何時、怎樣等)的方式剝開層層外衣,發現隱藏其中的真正原因。

更深地探究你的困境,以發現深藏其中的原因。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為什麼當……發生的時候我感到煩亂?”

持續提問並回答,直到你確信找到了你的真實情感。

激勵是人們做事的動力,像燃料使汽車工作。激勵是影響你如何作決定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挑戰的力量源泉。一旦你知道是什麼力量驅使著你,你就能夠改善自己的思維方式並作出更好的選擇。

認識自我的喬韓窗口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喬(Jone)和韓瑞(Hary)提出關於自我認識的窗口理論,被稱為喬韓窗口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那麼如何認識自己呢?認識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種。

1.從“我”與他人的關係中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係擴展到外麵的友愛關係,進入社會又體會到複雜的人際關係。聰明而善於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係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但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認識自己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跟別人比較的是我們做事的條件,還是我們做事的結果?比如,有些大學生來大學學習,認為自己家庭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如別人,開始就把自己置於次等地位,進而影響學習心態和情緒。其實我們應該比較的是大學畢業後各自所取得的成績,而非在學校學習時所具備的條件。

第二,跟他人比較的標準是可變的還是不可變的?經常有人認為自己不如他人,他們關注的常常隻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變的條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條件是很難改變的,是沒有實際比較的意義的。

第三,和什麼樣的人相比較?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還是個人心目中的偶像或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確立合理的比較對象對自我的認識尤為重要。

2.從“我”與事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己,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就,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優點。對那些聰明又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使他們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有堅強的品格特征,又善於學習,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而對於某些比較脆弱的人,因為隻看到失敗反映出的負麵因素,而更使其失敗。這也是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不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改變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敗後形成害怕失敗的心理,不敢麵對現實去應付困境或挑戰,甚至失去許多取得成功的機會;而對於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可能成為失敗之源。他們可能因為成功便驕傲自大,以後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受更多的失敗。

3.從“我”與自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1)自己眼中的我。指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2)別人眼中的我。指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映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係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映中歸納出的認識。

(3)自己心中的我。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這三個“我”的比較分析中來全麵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認識自我,克服自卑

幾千年來,哲學家一直都忠告我們,要認識自己,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把它解釋為僅認識自己消極的一麵,大部分的自我評估都包括太多的缺點、錯誤與無能。認識自己的缺點是很好的,可惜卻很難謀求改進。如果僅認識自己的消極麵,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因此,自卑心理產生的根源在於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人類最大的弱點就是自卑,至少有95%的人其生活多多少少會受到自卑的影響。很多不能獲得成功和幸福的人,也主要是因為有嚴重的自卑感。自卑心理嚴重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短處,而是不能愉快地接納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別人喜歡、被別人看不起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自卑感的產生不是來自事實或經驗,而是來自我們對事實和經驗的評價。例如,我是個唱歌不行的人或跳舞不行的人,但是,這並不是說我是個“不行的人”,這全部決定我們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自卑感之所以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並不是由於我們在智能上或知識上的不如人,而是我們有不如人的感覺,這種感覺常常會使我們不能正確地判斷自己,隻會帶來低人一等的感覺。

自卑感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負麵影響,如自卑的人容易心情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與別人來往,隻想與人疏遠,因而缺少朋友,甚至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憊,心灰意懶。可見,自卑的心理會促使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坡路,它是加速人們衰老的催化劑,因此,我們應該摒棄自卑心理,客觀地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熱愛自我。

這裏有幾個戰勝自卑的方法。

1.全麵了解自己

將自己的興趣、嗜好、能力和特長全部列出來,哪怕是很細微的方麵也不要忽略。然後再和其他同齡人做一比較。通過全麵、辨證地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世界,認識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對自己的失敗持客觀理智態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看得過於嚴重,而是以積極態度應對現實。

2.轉移注意力

一個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無是處。不要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和失敗上,而應將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自己最感興趣也最擅長的事情上去,從中獲得的樂趣與成就感將強化你的自信,驅散你自卑的陰影,緩解你的心理壓力和緊張。

3.對自己的自卑進行心理分析

這種方法可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進行。具體做法就是通過自己聯想和對早期經曆的事情的回憶,分析找出導致自卑心理的原因,讓自己明白自卑情結是因為某些早期經曆而形成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的,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無關,因而是沒有必要的。這樣可以從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結。

4.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看一個人有沒有價值,我們常通過他所做的事來判斷,你能做成多大的事,你就有多大的價值。因此,你可先選擇一件自己較有把握也較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後,再去找一個目標。這樣,你可以不斷收獲成功的喜悅,又在成功的喜悅中不斷走向更高的目標。每一次成功都將強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一連串的成功則會使你的自信心趨於鞏固。當你切切實實感覺到自己能幹成一些事情時,你還有什麼理由懷疑自己的能力呢?

5.從另一個方麵彌補自己的弱點

每一個人都有著多方麵的才能,一個人這方麵有缺陷,但可從另一方麵謀求發展。一個身材矮小或過於肥胖的人,可能當不成模特和儀仗隊員,可是這世界上對身材沒有苛刻要求的工作多的是。一個人隻要有了積極心態,對自己揚長避短,就會將自己的某種缺點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因為它會促使你更加專心地關注自己選擇的發展方向,往往能促成你獲得超出常人的發展,最終成為卓越人士。這方麵的著名事例數不勝數,如身材矮小的拿破侖、身短耳聾的貝多芬、下肢癱瘓的羅斯福、少年坎坷艱辛的巨商鬆下幸之助、霍英東、王永慶、曾憲梓等,這些人要麼有自身缺陷,要麼有家庭缺陷,但他們都成了卓越人士,都從某個方麵改變了世界。

張士柏,一位傑出的美籍華裔青年。他的事跡已經傳遍了全世界。張士柏在13歲時參加遊泳比賽,由於起跳過猛,頭部觸擊池底,造成頸椎骨斷裂,醫生最終作出殘酷的診斷:他已經高位截癱,不可能再站起來了……

起初,他的家人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每天沉浸在痛苦中。為了治療,4根長長的鐵釘穿過張士柏的腦袋,他強忍劇痛,配合醫生。在病床上學完了八年級最後三個月的課程,四年高中課程又以全校第一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布什總統親自給他頒發了“學業成績獎”。他的化學老師埃萬斯基問他為什麼這麼拚命和堅強?他說:“我有個秘密,請不要對我的家裏人說。”這個秘密使埃萬斯基非常感動,並且為張士柏寫了感人至深的推薦信。這封信使一向莊嚴矜持的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大學4所世界馳名的學校負責人流下了眼淚,同時向張士柏發出了入學邀請。張士柏最終選擇了斯坦福大學。張士柏在一年裏學完了兩年的大學課程,越過碩士直接考入斯坦福大學博士班。

那是什麼秘密使他的化學老師異常感動呢?張士柏回答:“醫生曾悄悄告訴我,一個高位截癱的人比常人壽命短,幹什麼都很困難,一定要珍惜生命啊!我沒有對家人講,怕他們難過。而是暗下決心,我要堅信我的生命的潛能與價值並沒有也不會‘高位截癱’。我一定要在短暫的生命裏,學會我想學到的東西,做成我想做的事,並且回報社會,幫助別人……”

和我們所談到的那些名人一樣,張士柏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身的價值,他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靠著堅定的信念和信心取得了成績。

6.推翻內向的自我形象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主宰,做自己人生的導航員。沒有誰比你自己更能決定你的命運。因此,你個性內向與否,那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決定。當你認定自己性格內向時,你便賦予了自己內向封閉的自我形象。而一旦這一形象標簽進入你的潛意識,它又反過來約束你的行為。對自己的社交缺乏信心的人,不妨將自己從記事以來所認識的朋友都羅列出來,你會驚訝於自己竟有這麼廣泛的交際。特別是要多想想你的那些好朋友,既然你能與那麼多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深厚的友誼,也就足以證明你並非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了。

上蒼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東西都是我們的資本,都可以被充分利用以實現自我價值。我們不必埋怨現狀,隻要你做到珍視自己所擁有的,充分發揮其作用,從現在起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潛能,實現其價值,就能夠戰勝自卑,找到自我。因為能體現自身價值的並不是那些外在膚淺的東西,而是內涵、修養、品德。這看似相同的三個詞卻道出了做人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