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鳳雛初出(1 / 3)

吳、會皆平,也該班師了,於是趙信令張遼、高順、臧霸、魯肅四人領兵鎮秣陵、吳郡、會稽三郡,張遼總督兵事.吩咐張遼,倘若東越之事不諧,可派兵往援餘莫.

大軍返回汝南,過秣陵,高順引見虞翻,趙信與語大喜,留下虞翻助魯肅一臂之力.

劉備自投劉表後,劉表待之甚厚,二人以兄弟相稱,不分彼此.由此為蔡瑁等人所妒,遂於劉表跟前詆毀劉備,言劉備反複無常,居心叵測,投公孫瓚而棄之,歸陶謙而奪徐州,等等.所謂眾口鑠金,人言可畏,劉表雖然素有愛才之名,架不住這麼多人輪番在他麵前進讒,不由微微起疑.便遣其守新野,以拒趙信.

劉備在襄陽這段時日,結交荊襄名士,籠絡劉表麾下將士,蔡瑁等人說他居心叵測,也未嚐沒有道理.劉備雖然這些年來四處奔波,居無定所,一無所成,可名聲是越來越響亮了,仁義之名撥於四方.奪得徐州之後卻大大失策了,急於圖謀趙信,生怕趙信領兵進取徐州,這也是他做賊心虛的心理在作怪,倘若好好經營徐州,時日一久,必能贏得徐州百姓歸附,也不會這麼輕易的敗於趙信之手,至少也能給趙信造成不小的麻煩.

在襄陽時聞水鏡先生司馬徽清雅而有知人之能,劉備便往南漳求為臂助,奈何司馬徽淡薄名利,不肯出山.劉備再三而請,司馬徽一再推辭,但亦頗為劉備的誠意所動.求之不得,劉備便退而求其次,欲結交為友,以顯他愛才之名,否則這一趟南漳豈不是白來了.司馬徽交遊甚廣,對劉備這些日子在襄陽的所作所為,也是多有耳聞.撇開出仕一事,二人相談甚歡.劉備備言這些年來有如無根之萍,四處飄零,落魄不堪.司馬徽也深表同情,出言相詢道:"將軍自平黃巾以來,大名垂於天下,為何至今落拓至此?"

劉備聞言泫然欲滴,幽怨的道:"命途多桀,時運不濟,奈何!"

司馬徽不以為然道:"將軍此言差矣,所謂人定勝天,將軍豈可怨天尤人,古語有雲欲成大事者,必先勞其筋骨,苦其體膚,今將軍所缺者人才而已."

劉備不解道:"劉備雖然不才,武有關、張之流,文有田豫、簡雍之輩,眾人竭誠以輔,劉備頗有借重之處."

司馬徽搖頭道:"關、張雖勇,無人善用之,簡雍、田豫一二白麵書生,如何濟得了事."

劉備請司馬徽出山的目的就是想借其識人之能取士,如今說到點子上了,如何會放過這等機會,趁機問道:"劉備愚鈍,望先生有以賜教."

司馬徽知道劉備求才若渴的心意,微微一笑道:"將軍在荊襄也有些日子了,豈不知天下奇才盡在荊楚之間,將軍宜往求之."

劉備意動,急不可待的道:"還請先生明示!"

司馬徽輕擼長須道:"豈不聞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雖不知什麼人能得司馬徽如此之高的評價,可那"可安天下"四個字卻深深打動了劉備,旦夕夢寐以求的事,眼看有點眉目了,劉備自然決不會放過,拜請道:"先生所言臥龍、鳳雛乃何人也?"

司馬徽笑而不答,以別語岔開,劉備雖然急欲知曉,可也不敢相強,一再相問,奈何司馬徽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劉備無奈,隻得拜別.

回到襄陽,劉備自然日夜把此事放在心頭,遣人四處打探臥龍、鳳雛之名,人或語之道:"龐德公或許知曉此事."劉備二話不說,前去拜望龐德公,始而得知鳳雛乃是襄陽龐統,正是龐德公之侄,臥龍乃是諸葛亮.奈何龐統剛好遊學他往,不得相見,劉備便作書一封留於龐德公處,懇請龐統相助一臂之力.得知諸葛亮住處後,劉備便欲訪之,這時卻被劉表遣去新野.劉備隻得作罷,引部眾趕往新野.

到得新野,諸事安定之後,劉備便攜關、張二人往隆中訪諸葛亮去了.

劉備在到處打聽臥龍、鳳雛二人消息時,趙信的人已經趕至隆中諸葛亮家中,不湊巧的是諸葛亮也不在家,其兄諸葛謹、其弟諸葛均卻都在.此次趙信派去尋訪諸葛亮的,便是當初在廬江跟隨趙信的徐番,以徐番為主,此人原先是趙雲麾下,趙信自廬江返回汝南時,便把此人帶在身邊.當初趙信想到派人去請諸葛亮時,也曾想起諸葛謹、諸葛均二人,知二人都是難得的人才,尤其是諸葛謹,曾給徐番等人下了死命,必欲請得諸葛兄弟出山.卻不知諸葛均此時年紀幼小,還隻是一個懵懂少年.見到諸葛謹,奉上財帛和趙信的親筆書信,備言趙信請其兄弟三人出山之意.諸葛謹不禁有些詫異,想不通遠在汝南的趙信怎會聽說自己兄弟三人,又怎會對三弟諸葛均這小小少年也感興趣.接過書信一看,卻是趙信給其弟諸葛亮的書信,諸葛謹便沒有再看下去,奉還來人,措辭道:"請諸位代為上複大將軍美意,奈何舍弟年紀幼小,諸葛謹還需照顧幼弟,不可便離."

來時,趙信曾吩咐徐番對諸葛亮一家需恭敬有加,徐番等人自然不敢違背,來到諸葛亮家中後,一舉一動都謙恭有禮.聞諸葛謹之言,徐番早有準備,深施一禮道:"小子乃是粗人一個,若言語間有得罪處,還請先生莫怪!"

徐番跟在趙信身邊這麼久,氣度也自不凡,諸葛謹連稱不敢.

徐番接著道:"我主求賢若渴,聞先生兄弟俱有賢名,故遣番等遠道來訪,其意也誠,其誠也摯,先生奈何以弟年紀幼小而辭之!"

諸葛謹其人寬厚而至誠,聞徐番之言後,略有愧色.諸葛謹先前之所以推辭,跟趙信看重其弟諸葛亮,親筆書信付之有關,雖然他也清楚知道自己才具不如其弟諸葛亮遠甚,但人心總是難免會有妒意,就連至親兄弟也不例外.轉而一想,也就釋然,諸葛謹也曾聞及趙信仁義愛才之名,如今趙信身為天下諸侯之冠,威名撥於四方,麾下執戈百萬,逐袁術,驅曹操,取徐州,收呂布,天下震動,諸侯聞之色變,這樣一個驚天動地的人物,能看上他諸葛謹,可說是讓他受寵若驚.縱觀天下各路諸侯,名望才具,無人出趙信之右,能追隨趙信此人也算是得遇明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