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被他這麼一問,脾性發作,猛地一拍幾案道:"二弟之仇我豈能輕忘,也罷,良機難得,先發兵為二弟報仇再說."
關靖見公孫瓚本來已經聽勸,被公孫範這麼一攪和,一番苦心全廢了.知道此時若是不阻止公孫瓚,過後就無可挽回了,隻得硬著頭皮道:"大王,兩虎相爭,正宜坐山觀虎鬥,坐收其利,奈何插足其中,徒受其害!"
公孫瓚也知道關靖是為他好,可事涉殺弟之仇,依公孫瓚為人,是決不肯坐視不理的,想了一下,便道:"依你之見,袁紹和趙信相比如何?"
關靖脫口而出道:"袁紹不如趙信遠甚."這話沒人不同意.
公孫瓚接著道:"那二人誰人兵多?""趙信",關靖答道.
"那誰麾下猛將多些?"
"趙信."
"誰的謀臣多?"
"趙信"
連說幾個趙信,等公孫瓚停了下來,關靖稍一回想,他自己也不禁呆住了.
公孫瓚道:"事情很明顯,不管我們出不出兵,袁紹都絕非趙信之敵,隻不過是個早晚的問題,我們若是坐視不理,等趙信全取袁紹之後,依舊會來圖謀我幽州,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出兵,至少也能分一杯羹,還可就中取事,掌握先機,豈不是好!"
聽公孫瓚這麼一說,也有一定道理,關靖也默然,其他人也無言以對.見關靖等人好似都被他說服,公孫瓚不由頗為得意,趁機就把事情敲定了.
過了一日,陳宮就趕回汝南回報趙信.
自趙信崛起以來,對境內的律法尤其重視,尤其是近年來,聲勢大壯,便把對現有的律法作了一些修改,把其中太不合理的去掉,趙信更是依據他自己的記憶,把一些比較合時宜的先進的律法引進到這個時代來.自然,趙信的記憶畢竟有限,光憑這點記憶來建立新的律法是不可能的,隻是提出一個大綱或者想法,具體的還要下麵的人酌情去完善.好在也不需要盡善盡美,而且此時涉及律法的案件也比較簡單,再加上荀-等高手全局把握,很快就有了草案出來.等趙信看過之後,反複琢磨一番,再和荀-等人詳細商議之後,作了一些修改,就頒布出來.趙信還擔心施行起來有問題,一開始的時候,隻選了幾個點試行了一下,見沒有大問題,再結合施行中出現的問題,加以改善,再在整個領地內施行.對百姓來說,雖然多了一些約束,可慢慢的,好處也就顯出來了,民間的一些糾紛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從商之人也有了說理的地方,有了規範之後,紛爭也漸漸少了很多,百姓們也可以更加安心的生活.當然,頒布的新的律法自然都是經過再三琢磨的,不會對這個時代有太大的影響,也不會攪擾百姓的平常生活.
鑒於中國自古以來官僚主義盛行,趙信雖然身為統領一方之長,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不說趙信沒有這個能力,就算趙信本事齊天,能翻天覆地,可其他人也不可能答應,從根本上來說在這個時代也是不適合的.況且趙信私心也未曾有過這種念頭,隻是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些改變,改善一下這種情形,能讓百姓過得更加舒心、安心、放心.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經過周密的思量之後,跟荀-、張昭、張-、郭嘉等人反複商議之後,趙信決定成立一個監督機構,趙信命名其為監察院,遊離於各郡縣現有府衙之外,監察各地官員品性行止.在漢代,雖然也有這樣的機構,但是論力度和普遍程度,比起趙信的這個監察院來說,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遠遠不及.
想到就做,這是趙信一貫的行事作風,事情決定下來了,監察院在各地的分支就如火如荼的籌建起來.到了這個時候,除了新得的地盤之外,各地的監察院分院都相繼成立了.
至於監察院的主官人選,倒讓趙信為難了許久,思來想去,要麼就是不大合適,要麼就是本身的事務太繁忙了,一時間還難以抽身,最後還是選了田豐作為監察院的主官,董召副之.雖然人選未必盡善盡美,但取得是田豐的忠心、剛正和才幹.
自從有了監察院之後,官員不法的行為少了很多,對官員的行為規範也相繼出台,各地官衙漸漸都上了新的軌道,令趙信欣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