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相約夾擊(2 / 3)

蔡瑁二人雖然萬分想就此除去劉備這個眼中釘,但也知道此時不宜再出言勸說劉表交出劉備,否則劉表就該懷疑他們二人的用心了.

事情就這樣決定下來,蔡瑁、張允二人見事情已經無可挽回,也不在多言.既然是要得罪趙信了,蔡瑁認為不如趁機除了文聘這個"叛徒",免得他日後與荊州為敵.說的好像很有道理,其實全都是在為他自己打算,蔡瑁知道他和文聘的仇算是結下了,如今文聘在趙信手下頗得重用,對蔡瑁來說是個極大的威脅.

蔡瑁再一次碰了釘子,不僅蒯越等人反對,就連劉表也反對此事,理由很簡單,兩國相爭,不斬來使,況且現在和趙信那邊的關係非常微妙,要是此時對付文聘,必然會惹得趙信領兵來攻,隻會令荊州兵禍連結.

事情變成這樣,實在出乎趙信意料之外,趙信原先以為依劉表懦弱的性格,必會依從,否則就不會做這徒勞無功的事了.文聘隻得無功而返,趙信令其依舊守南陽.

在文聘出使荊州的這段日子,整個領地內都在緊鑼密鼓的準備北征之事,集結各處兵馬,調度糧草,又要布置身後的防務,免得到時有後顧之憂.

為免又像上次一樣,趙信和郭嘉一商議,決定派人北上結連公孫瓚,兩麵夾攻袁紹,便遣陳宮北上幽州.

陳宮領命,攜數名親信,懷藏趙信書信,借道並州,一路隱姓埋名,趕往幽州.到得幽州地界,亮出身份,求見公孫瓚.

公孫瓚為袁紹所敗之後,厲兵秣馬,白馬義眾威勢所指,戎狄各部敢怒而不敢言,盡皆臣服.此後,元氣漸複,便欲領兵南下冀州,以報昔日之恥.奈何袁紹坐領三州,兵勢日盛,公孫瓚也不敢輕掠其鋒.自稱燕王以來,越發驕矜,用事嚴苛,下麵多有怨言.

聞趙信遣使來見,令其弟公孫範出城相迎.陳宮一邊有一句沒一句的和公孫範交談,一邊暗察幽州情勢,知道趙信深有大誌,終有一天也會對上公孫瓚的,現在多了解一點,對將來也許有幫助,便以言語相探公孫範.

來到公孫瓚治所,公孫範引陳宮入見.公孫瓚欲使陳宮知其威勢,遍擇軍中精銳宿衛階前以待.陳宮見之,不慌不忙的走了過去,一路刀槍劍戟,視之如無物.進到堂上,陳宮長揖不拜,公孫瓚臉色頓時變得異常難看,陰沉著臉.陳宮知覺,不以為意,坦然而對,出聲道:"陳宮奉我主平南大將軍之命,前來幽州,與明公有要事相商."說完,奉上書信.

公孫瓚令人接過書信,取而閱之,覽畢,臉色轉喜,信中所說之事深合其意.一向乾綱獨斷慣了,也不與兩旁關靖、嚴綱、單經、田揩等人商議,擊掌道:"好,公代孤王回複趙將軍,相約之事定然相從."妄自尊大,自稱孤王,呼趙信為趙將軍,連個"大"字也不願說出口.

陳宮沒想到事情如此順利,事先想好的說辭都用不上了,躬身道:"多謝明公."所謂針尖對麥芒,陳宮在稱呼上也一點都不肯吃虧.

素願就要得償,公孫瓚也不計較這等小事,令人引陳宮下去歇息,以趙信書信付之堂上眾人,喜道:"趙信遣使結好,意欲與孤王一南一北夾擊袁紹,袁紹奸賊,這次定要讓你十倍奉還昔日兵敗之恥."說完哈哈大笑,拳頭緊捏,好似袁紹就在他手心中似的,欲就此捏死袁紹.

公孫瓚正在興頭上,眾人就是不以為然,也不敢在此時掃了公孫瓚的興.等公孫瓚平靜下來,關靖這才道:"大王,趙信其人陰而多智,其心難測,兼以豺狼成性,貪得無厭,今次遣使與我相約共擊袁紹,平分其地,且不說這話有幾分可信,若袁紹被滅,下一個恐怕就會輪到我們了,此事主公還需三思,否則後悔不及."

田揩、單經二人聞言意動,低頭沉思不語.

公孫瓚剛要嗬斥關靖,見了二人這個樣子,強壓火氣,問道:"你們以為呢?"

田反問道:"大王以為趙信何許人也?"那意思就是提醒公孫瓚剛才關靖所說的關於評論趙信的話.

公孫瓚略一思索,覺得趙信為人還真跟適才關靖所說的差不多,默然不語.正在這時,公孫範走了進來,問起事情的結果.公孫瓚道:"本來已經答應了趙信,不過現在想來,看來有點草率了."

公孫範陡地立起,血氣上湧,紅著臉問道:"大哥難道忘了二哥的血仇了麼!"昔日公孫瓚跟袁紹合謀平分冀州,袁紹搶先一步,不僅獨吞了冀州,而且令人劫殺了公孫瓚之弟公孫越,公孫範指的二哥就是公孫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