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持了數日,袁紹也收到了馬騰、劉表與趙信開戰的消息,複又得知公孫瓚收兵退回幽州,對袁紹來說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以為趙信三麵受敵,必會分兵去救,那鄴城就可保無虞了,說不定到時還能給趙信狠狠一擊呢!沮授等人聽到這個消息,也認定趙信肯定得退兵了.誰知等了數日,城外的趙軍卻絲毫沒有退去的跡象.袁紹等人不由疑惑萬分,難道趙信任由後院起火,非得拿下鄴城不可麼!這樣一來,大不了拚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而已,對趙信又有什麼好處可言,袁紹等人百思不得其解.
又有袁譚、高幹兩處兵馬來救,袁紹更是吃了定心丸一般,等鞠義兵馬南下,鄴城就更加穩如泰山了,任趙信手眼通天,在這等情況下恐怕也是束手無策吧!
不數日,人報袁譚、高幹兩路兵馬將至.趙信可根本沒將此二人放在心上,即使還有一個袁術,也根本不在話下.趙信便遣趙雲領兵去敵袁譚,張-領兵去敵高幹.
袁術跟袁譚一起發兵來救鄴城,一路上袁術可謂百般小心,隻因其在趙信手中吃的苦頭也夠了,生怕中了埋伏,這樣一來,兩人比高幹先發兵,卻晚一步趕到.
高幹引兵往鄴城而來,離鄴城隻一兩日路程,聞得前麵張-領兵攔住去路.高幹不敢大意,當路下寨,以待張-兵馬.張-聞知高幹裹步不前,便率兵馬繼續前行一段,離高幹營寨七八裏處下寨.兵馬稍歇,張-便親率兵馬往攻高幹.高幹根本不知張-之能,聞得張-領兵到來,便點起兵馬出寨迎戰.
兩軍對陣於山前,張-親自綽槍出陣,驟馬高叫道:"張-在此,誰敢來戰!"
高幹見了,便親自來戰張-.兩馬相交,交鋒不數合,張-一槍刺其於馬下.高幹兵馬見主將身死,頓時亂成一團.張-把槍往前一指,揮兵衝上.高幹兵馬無心應戰,望風而逃.張-縱兵大殺一陣,高幹兵馬早已潰不成軍.張-遣部將率兵追殺逃逸袁兵,自收攏兵馬趕回鄴城.
趙雲領兵在東麵卻失了袁譚兵馬消息,原來袁術生怕被趙軍於路劫殺,便和袁譚商量繞路從鄴城背後趕去,故此趙雲自然等不到二人了.袁譚二人改道而行,自然瞞不過趙信探子,趙信一邊與郭嘉等人籌劃對付袁譚兵馬,一邊遣人使趙雲回軍.
依趙信在鄴城外的兵力,四麵圍困是不明智的,故此在北門外基本上就沒有趙軍,而且兵法有雲圍城缺一,空出北門也是深合兵法的.趙信欲待安排兵馬埋伏在北門外以待袁譚,可萬一到時城中兵馬衝出接應,那可不是玩的,或者城中趁勢從其他任何一門衝出,也會有大麻煩的.張-、趙雲領兵去後,趙信身邊就隻有不到十餘萬兵馬,分兵伏擊袁譚兵馬,人少了不中用,人多了,其餘各門就比較薄弱.撤出一兩麵倒是好辦法,可這樣一來,勢難瞞過沮授等人,如今又不能阻隔袁譚與袁紹之間消息,袁譚也就不會輕易中計.可也不能容袁譚衝進城去和袁紹合兵一處,這樣一來,鄴城必然遷延難下.趙信再三考慮,和郭嘉、龍充反複商議,還是決定遣許褚領鐵甲連環馬和呂布率三萬兵馬前往北門外阻截袁譚兵馬.
袁術、袁譚叔侄二人領兵往鄴城而來,距鄴城半日路程,袁術便提議就地下寨,派人前往城中約定接應之事,再徐圖進兵不遲.袁譚雖然認為袁術此舉純粹多此一舉,奈何袁術身為長輩,說的話還是要聽的,況且又沒什麼壞處,而且離鄴城隻在咫尺之間,鄴城如今還牢牢掌握在袁紹手中,袁譚自然也不急著進兵.
派往鄴城的人還沒回來,探子來報有數萬趙軍正朝此趕來.袁術聞此,內心甚是掙紮,戰還是退,兩個念頭交錯在心頭,戰恐不能勝,退恐鄴城不保,鄴城有失,袁紹的家底恐怕也就敗得差不多了,這樣一來,往後根本無法與趙信抗爭.趙信的種種對袁譚來說,隻不過都是傳言而已,根本沒有親身經曆過趙信的厲害,若非袁術將趙信說的這般這般厲害,袁譚還不將趙信放在眼中呢.
離鄴城隻有舉步之勞,袁譚這時是不可能不戰而退的,袁術深知這一點,但是心中對趙軍的恐懼又是難以遏止,無法之下,便和紀靈領兵押後.
兩軍會於鄴城西北.隻因此番又要用上鐵甲連環馬,故許褚、呂布二人選了空曠之地列陣以待袁譚兵馬.否則換了崎嶇不平之地,鐵甲連環馬可就派不上用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