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戰亂之後(下)(1 / 2)

趙信一想也是,恐怕是他多慮了,治理汝南的各項成規和經驗,用在其餘各地也都是稍作改變而行的,也沒出什麼事,各地也都治理的井井有條的,這些個成規、經驗用在青、並、冀三州,也未必會不合適,隻要在某些地方加以修改就成.

倒是派誰人去主理這三州的政事值得斟酌,人選倒有不少,荀-、張昭、張-、魯肅四人都有這個能力,汝南離不開荀-,魯肅畢竟年紀還輕,而且江東那邊也離不開他,倒是張昭、張-二人都可以勝任,而且二人應該也能抽得出身來.徐州經張昭一打理,各處政事都上了軌道,張昭現在就是離開了,也應無大礙.張-在兗州也有一段時日了,這次趙信回師,途經兗州,跟張-匆匆見了一麵,張-粗略的向趙信報了一下兗州的概況,加上一路所見,趙信對他在這一段時間所作出的成績還是比較滿意的.故此,最好是在二人之中選出一人去打理青、並、冀三州政事.趙信衡量二人的所長,一時倒頗難以決絕,便問之於郭嘉三人.

郭嘉、荀-一時也難以在二人之間作出選擇,倒是龍充看得比較清楚,反正二人不相上下,任誰去都可以勝任,何必挑選呢,任派一人前去就是.把這個意思一說,趙信三人也笑了出來,此事根本就不用商量!最後選定了張昭.

四人又談了關於治理三州的許多細節,一一錄下,總括起來有這麼幾條:

一是:三州剛經了一次大的戰亂,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有必要免掉各民戶未來三年的各項稅款,對於商業和其他各行各業都實施相應的減免稅收政策,大概都減低四成左右,具體需酌情而定.

二是:至於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鰥寡孤獨,對於有能力靠自己生活的,要盡量幫助他們自理,對於那些老弱殘疾,要想盡各種辦法收容他們.

三是:戰亂過後,有的地方的百姓可能存糧不多,甚至沒有存糧,對於這個問題,要給予他們一些無償的援助,官府可以分給他們一些糧食,幫他們渡過一時的難關.另外設立一種無償的借貸,把糧食按各戶的口糧無償借貸給百姓,待來年糧收之時再還,借的多的還可以分數年還清.這兩者結合,相信百姓們就不會餓著肚子了.

四是:要盡可能的幫百姓們重建在戰亂中破壞的房屋.

有了這四條,到時令張昭酌情施行,相信這三州會很快穩定下來.雖然說的很容易,但要施行這四條需要很多的財力物力,要汝南這邊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張昭施行起來才不會有太大的阻礙.一天的功夫,眨眼就過去,這三州的治理的大概方略就在這一天當中定下了.散去的時候,趙信吩咐他們明日再來,要把在青州所想的幾件事先跟他們細商一下,這些事趙信還沒跟人漏過口風呢.趙信在青州考慮好的三件事,一是訓練新軍,這想來沒什麼問題,二是要重新製定人口政策,鼓勵百姓們多生多育,這也不會有問題,三是擴充水軍和另成一支海軍的事,對擴充水軍一事,眾人也應不會有異意,主要的問題所在是成立海軍一事上.眾文武可能很難理解此事,在全國並未統一的情況下,耗費如許財力物力去成立一支什麼海軍,這恐怕很難說的通.而且這支海軍還是用來對付遠在重洋之外的倭國所準備的,這實在有點令人難以接受.所以趙信才決定先跟荀-、郭嘉等人通通氣,先跟他們達成共識,那接下來就好辦多了.其實就算趙信強自推行此事,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隻要嚴令一下,決沒人敢違抗的.但這是不得已的辦法,趙信輕易又怎會出此下策!這樣一來,恐怕會寒了手下人之心.但想找個合適合理的理由來說服眾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總不能直接跟他們說趙信在另一個時空的國家跟倭國有著難以磨滅的深仇大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