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肯吐露實情的人為了回避事實,往往會說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而一名經驗豐富的套話者也經常問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尋找突破口。比如,一位目擊者稱自己在半夜目睹了案發過程,指證某人行凶。而律師則會暫時放過這個問題,詢問案發現場細節以及該目擊者的視力、作息時間等等。假如某項事實和他“目睹”案發相違背,比如他的視力極差等,從而擊破目擊者的謊言,現出真相。
提供虛假信息,隻要對方接話就一定露餡
虛假信息是套話利器,無論對方是肯定還是否定,都會或多或少地透漏出一些有用信息,達到我們的目的。
那些說假話或者對事實有所隱瞞的人,都有一個心理弱點:急於證明自己是“清白”的,是“誠實”的。為此,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無論這時候出現了什麼樣有利於他們的證言、證詞或證人,對此,他們都會自作聰明地說“是的”、“不是的”!有時候,為了增強可信性,他們甚至會自作聰明地“添油加醋”。
以此為依據,我們可以提煉出一條套話的重要技巧:提供虛假信息,看對方的反應。假如對方對該信息作出正麵回應,像真的似的,那麼就可以判定對方在有意隱瞞一些東西了。
皮爾太太是一名優秀的FBI探員,她經常在生活中下意識地使用工作中的一些專業技巧,就像下麵這件事一樣。
一天,皮爾太太下班後,扔下了手中正在做的晚飯,一臉陰鬱地坐在沙發上。就在剛才,她的一個閨蜜打電話告訴她:她好像在一家地下賭場門口看見了皮爾的身影,但因為隻是匆匆一瞥,所以並不敢確認。
在這之前,皮爾太太因為皮爾賭博跟他吵了許多次架,皮爾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以後再也不會去類似的地方。而今天,皮爾出門前,說他要去拜訪密西比街的一個老客戶。
他究竟有沒有去賭場呢?
皮爾太太有些猶豫,閨蜜在電話裏也說並沒有看清楚,那麼如果直接問的話,皮爾一定會以自己不信任他而大發雷霆吧?而且,即使他真的去了,被問到時也一定會矢口否認。
這真是一個難題。
傍晚,皮爾回家時,太太正在廚房裏哼著歌兒忙碌。
“今天下午看新聞,說密西比街那兒出了車禍,正堵車,我以為你會很晚回來。”
“哦……”皮爾一愣,但很快反應過來,“沒錯,那車禍現場可真慘,很多人都在圍觀,所以我抄近路趕回來了。”
“皮爾,你又去賭場了!”完全肯定的皮爾太太從廚房走了出來,“密西比街那邊並沒有堵車!說吧,你到底去哪裏了?”
……
皮爾太太為了試探丈夫是否會說實話,就拋出一個假消息:密西比街因為出車禍而堵車。而不知這是陷阱的丈夫因為心虛,就順著妻子的話說下去,反而中了妻子的圈套!在這種情況下,他隻能把實情講出來。
同樣,假如一個人否認我們提供的虛假信息,我們可以順其自然地詢問其否定的原因,打開對方的話匣子!事實上,很多人還沒等我們主動詢問原因,就已經將自己知道的一切脫口而出。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自己認可了假消息,那麼,就意味著自己在撒謊,難脫嫌疑。於是,他們回答“不是的”,並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實情!就像下麵這個案例揭示的一樣。
“喬伊,我們都知道你是一個好人,願意相信你的清白。可是,現在的情況對你很不利,據鄰居證實,你是最後一個見到馬克的活人!”FBI探員史蒂芬對眼前這個有重大作案嫌疑的喬伊和善地說道。
“我不明白,為什麼她能肯定我是最後一個人呢?”
“是他們門口的監控設備告訴我們的!”史蒂芬一字一眼地說道。
“好吧,就算是這樣吧!難道最後一個見到馬克的人就是凶手,法官判刑是要講求證據的!即使有人看到了我行凶,有人證,你們也沒有物證,仍然不能判我刑!”看來,喬伊對量刑是有一定了解的。
聽到這話,史蒂芬已經確定對方就是凶手,否則喬伊也不會退後一步說無法給自己判刑,因為說這些話已經表明他在潛意識中認可了自己的罪行。
於是,史蒂芬更進一步,要讓對方方寸大亂:“嗬嗬,可是你的作案動機是明顯的。你欠了馬克一筆巨款,馬克經常去你那兒索債,讓你不勝其煩。於是,你就動了殺機。有一天,你主動和他約定了日期,說自己要去還錢。你到他家後,馬克還高興地拿出葡萄酒和你幹杯,慶祝你們債錢兩清。在馬克舉杯痛飲的時候,你悄悄繞到他背後,拿出繩子絞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