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考慮經濟效益,協和公司超音速飛機的研製就是失敗的,這一項目也被英國政府私下叫做“商業災難”。因此,經濟學家又將沉沒成本謬誤叫做“協和效應”。
劉嘉上班的路程約五站地,坐車卻沒有直達的,換車又很不方便,便斥資240元買了一輛自行車。3個月後,劉嘉搬家了,新家距離單位比較遠,隻能坐公交車上班了。這樣一來,自行車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劉嘉想,與其讓這輛自行車閑著,還不如將其處理掉,換回點資金。於是在一個休息日,劉嘉推著自行車來到二手市場。一個老板看過車子後,說:“車子倒是很新,這樣吧,110元收下。”劉嘉心疼地想,自己花240元買的新車,還沒怎麼損耗呢,現在卻隻值110元,竟然少了130元。劉嘉回答道:“老板,我再去別處看看吧。”第二個收舊車的人上下打量了幾眼車子,露出很挑剔的表情說:“這車就給90元,行就留下。”劉嘉又推著車子走了,結果轉了一圈,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買主。最後又回到第一個老板那裏,以110元的價格將自行車賣了出去。
在這個故事中,劉嘉買車的240元和賣車的110元之間的差價就是沉沒成本,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假如劉嘉仍不舍得賣掉自行車,過半年後再來賣它,到時候可能連90元都賣不到了。由於折舊等原因,自行車留在手中的時間越長,賣出的價格也就越低。所以經濟學家一再告誡我們,如果你是理性的,就不要在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
仔細想一想,你買了一支股票,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是否一直在衡量是保本呢,還是出手呢?你買了一條領帶,卻不適合你,你是否想已經花了這麼多錢,不戴就浪費了,因而堅持佩戴呢?外麵大雨傾盆,但你已經買了王菲演唱會的票,是否會冒雨前往呢?你結婚後,發現妻子有很多令你難以忍受的習慣,兩人性格也不合,你是否想,好不容易追到了手,能忍就忍吧?你花了巨金投資一個項目,最後發現項目不具有經濟效益,你是否為了已經付出的成本而堅持下去呢?你去銀行辦理業務,排了一個小時的隊,前麵的人絲毫沒有減少,你是否很想離開,又考慮到自己已經排了這麼久,而堅持排下去呢?諸如此類,都是沉沒成本在影響著人們的決策。
沉沒成本是如此普遍,已經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但如果我們巧妙地加以利用,就會化腐朽為神奇。
比如,你打算每周練兩次瑜伽。但是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工作忙啊,做家務啊,帶孩子啊,走親訪友啊,鍛煉計劃一次次落空。這時候,不妨把一季度的費用預先付清,等你考慮是否還去練瑜伽時,就會想到已經付了費用,不去就浪費了,於是你自然會堅持去鍛煉。
再比如,林芳非常愛她的男友,想和他牽手一生,所以很害怕男友會變心。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她的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林芳不動聲色地暗示男友請她吃飯,陪她看電影,帶她逛街,給她買東西。日積月累,男友覺得已經在林芳身上投入了這麼多的“成本”,一旦分手就前功盡棄了,所以從沒動過分手的念頭。
賭徒謬誤:錯誤理解了概率論
賭徒謬誤來自人們心理學上的認知偏差,又稱為蒙地卡羅謬誤。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生的概率與之前發生的事件有關,然而事實上並沒有關係,這是人們不恰當地預測逆轉時發生的現象。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赫什·舍夫林在《超越恐懼和貪婪》一書中揭示了一種啟發式心理——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賭徒謬誤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一係列事件的結果都隱含了自相關的關係。就是說,如果事件A的結果影響到事件B,那麼就說B是“依賴”於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