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拍賣遊戲,這個遊戲由心理學家馬丁·舒比克發明。在該遊戲中,1美元被賣給出價最高的人。這個遊戲有四個簡單的規則:
1.拍賣進行時出價者之間不得有任何交流。
2.出價由5美分開始,每次隻能增加5美分。
3.出價不能超過50美元。
4.出價最高的前兩名都必須付出他們所出的價格,即使這1美元隻能賣給出價最高的那個人。
這個遊戲有兩個“無回報的點”值得注意:第一,當兩個出價最高的人所出總額超1美元時,那麼拍賣商就能穩獲利潤。比如,兩人出價分別是50美分和55美分,此時,拍賣在單個競價者眼中是有吸引力的,因為花55美分就可以拍到1美元;但是對於競價者整體來說,這筆拍賣已經是得不償失了。第二,當第一個人出價超過1美元時,比如正好有一個人出價95美分,而你出了1美元,這個時候別人會跟著出價嗎?如果不出,那麼他自己的95美分就賠進去了;如果出,他就贏得了拍賣,損失僅為幾美分。但問題是,對手同樣麵臨這樣的狀況。
結果你會發現有人用超出過1美元的價格來拍這1美元。這個遊戲是不是很有意思?
事實上,隨著競拍的進行,情形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一開始是為利益所驅使,但是當競價超過1美元的時候,競拍者開始關注贏得競爭、保住麵子、使損失最小化,更有趣的是他們逐漸考慮懲罰競拍者,因為他們把自己推到了窘境。但是這樣競爭下去,結果將是兩敗俱傷的。雙方都想懲罰對方,都不肯讓步,終於有一方讓步的時候,他們會發現彼此都已經陷得很深。
在這個遊戲中存在兩個行為陷阱。第一個是集體陷阱:如果競拍者在一開始就都放棄的話,那麼他們就不會賠太多。第二個是個人陷阱:對於單個競拍者來說,當競價超過1美元的時候,他們會在是否放棄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由於他們已經投入了1美元,在投入陷阱的誘惑之下,他們還是覺得應該繼續跟拍。
行為陷阱根源於人性中的惰性和貪心。因為惰性,人們不願意更改既定的策略;因為貪心,人們不舍得更改既定的目標。因此,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要高瞻遠矚,學會選擇與放棄,每天都可以有一個嶄新的開始,每次都可以有一個明智的選擇。
沉沒成本:有時候堅持到底並不明智
“沉沒成本”是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人們常把沉沒成本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一旦去考慮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得出的結論就難免背離了價值最大化。最明智的做法,是僅僅考慮事物本身的成本和收益,不需要也不應該考慮已經付出的成本。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經濟學》一書中說:“如果一項開支已經付出,並且無論作出什麼樣的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這類支出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接著,他舉了個例子:
“比如說,你現在已經以7美元的價格買了一張電影票,但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持懷疑態度。不料,看了半小時後,你曾經抱有的懷疑應驗了:這部電影像垃圾一樣糟糕,認認真真地看下去簡直就是一種折磨。那麼,這種情況下你是否應該離開電影院呢?在作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略花掉的7美元。因為這7美元屬於沉沒成本,不管是去還是留,付出的成本都無法收回了。”
他進一步解釋,普通人(非經濟學家)常常不計算“機會成本”,而經濟學家則往往忽略“沉沒成本”——這是一種睿智。
斯蒂格利茨教授不愧是大師,他能夠用通俗的語言道破天機,字裏行間充滿了生活和投資的智慧。
很多人非常害怕“浪費”資源、金錢、精力等等,這種現象被稱為“損失憎惡”,有時也被叫做“沉沒成本謬誤”。請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1962年11月29日,英法兩國政府為了研製第一架民用超音速飛機,共同簽署了一項協議——“超音速運輸計劃”。經過調查,協和公司認為超音速飛機雖然成本高於普通飛機,但市場需求比較旺盛,很有發展前景,於是投入了大量資金推進這一項目。當時,波音公司也在研製超音速飛機,不同的是,波音公司還在進行波音747飛機的研製,後者雖然不如超音速飛機快捷,但成本低,耗油少。過了不久,中東石油危機爆發了,油價大幅度上漲。協和公司與波音公司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計劃,覺得超音速飛機耗油多,成本高,恐怕很難盈利。於是,波音公司毅然停止了對超音速飛機的研製,傾力打造波音747飛機。而協和公司覺得半途而廢會影響英法兩國的聲譽,而且已經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一旦中斷,前期的投入就打了水漂,於是,他們決定將研製計劃堅持到底。待超音速飛機問世後,由於高昂的造價和運行成本,果然鮮有問津。按照原計劃,英法兩國準備製造1370架超音速飛機,但最後隻生產了20架。而且由於沒有買主,英法自己的國有航空公司不得不接手這些燙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