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FBI教你行為心理學——行為背後的心理根源(7)(2 / 2)

如果你買保險的話,可能會聽到這樣一些案例:某投保的房主點火燒掉自家房屋;某人把汽車推入山溝謊稱出了交通事故;某人甚至試圖自殺以換取高額的保險金。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呢?

原因之一就在於其資產保值超過了市值,這樣做有利可圖——按經濟學家的解釋,這屬於典型的道德風險案例,是由於扭曲的獎勵製度造成的。

道德風險是一個屬於經濟學範疇的詞彙,是經濟學家提出的關於人類在經濟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也被稱為道德危機,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非常普遍。

實際上,這個經濟術語可以延伸到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泛指由於一方難以觀測或監督另一方的行動而導致的風險。比如下麵這個案例,可以讓我們明白道德風險的具體含義。

美國某大學自行車盜竊事件頻頻發生,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學生們因為這件事很是苦惱。於是,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自行車保險,規定保費為保險標的價值的15%。按照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能夠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這項保險業務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卻驚異地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竟然提高到了15%,這是什麼原因呢?

經過認真觀察和研究,他們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之所以增加,正是因為他們的這一保險行為。學生們認為自己投了保,所以就降低了戒備心,減少了對自行車的安全防範措施。

在這個故事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需要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所以都采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這些不作為的行為,就屬於道德風險。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因為不用自己負全責,就會產生鬆懈或者貪圖省事的心理。也就是說,這種道德風險更可能表現為一種人的天性——貪圖安逸。

某天,人力資源部門的副經理為了給公司的產品開發搜集資料,需要一些兼職人員去找人做一份調查問卷。不久他就發現,收回來的問卷數量是少之又少。於是他想,可能是這些兼職人員並沒有努力工作吧?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公司的前輩出主意說:“你不妨試試以提交問卷的數量來支付兼職人員的工資,那樣他們就不會偷懶了。”

那麼,如果你是這位副經理,你覺得是否應該按照前輩的意見去做呢?當然,這樣做也許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們還要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那些兼職人員會不會產生另外一些想法呢?比如:“隻要能夠提高數量就可以了,至於問卷調查的內容嘛,反正也不關我的事。”這樣兼職人員就可能以湊數的辦法來偷懶。可見,那位前輩的建議並不能有效地糾正兼職人員的工作態度。

在這個案例中,兼職人員出現的問題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道德風險”。那位副經理由於時間關係,本人無法到場監督兼職人員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讓兼職人員認真負責地進行問卷調查呢?很顯然,這種情況在各個企業普遍存在。當老板無法直接有效地監督員工的工作狀況時,員工就會想辦法偷懶,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想要防止這種狀況是非常困難的。那麼如何來防止道德風險?如何抑製人們貪圖安逸的心理呢?

當然,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直麵問題。我們必須承認,在現實生活中,道德風險問題無處不在。然後,我們還是繼續用兼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的例子來思考一下如何防止道德風險的發生。

現在讓我們設想一下,若采用那位前輩所說的方法,按照提交問卷的數量支付兼職人員的工資,那麼他們會努力工作嗎?按照業績支付工資,這種方法現在幾乎被所有的大中型私人企業所采用,以達到激勵員工的目的,這也確實是一個解決道德風險問題的方法。

但是,這個方法未必最有效,並且你會發現它在現實中的失敗率非常高。為此,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即使按照業績來支付報酬,也不能完全消除道德風險,因為那些原本隻想偷懶的兼職人員不可能因為你的方法就朝著你希望的方向努力工作。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想到另一個方法去應對,那就是:為了輕鬆得到高工資,他們很可能會找一些胡亂填寫的問卷來濫竽充數,更有可能根本不去找別人填問卷,而是自己隨意填寫後就去上交。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難讓道德風險問題完全消失。

所以,我們要想徹底解決道德風險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其時刻進行監督。隻有把責任具體細化,讓其感受到壓迫感,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才能避免他們的貪圖安逸行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