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FBI教你群體心理學——群體心理是如何被操縱的(5)(2 / 2)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這種屠殺行為看起來很難理解,但隻要我們明白了“替罪羊心理”,就能明白希特勒為什麼會大肆屠殺猶太人,其實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明白了這個曆史原因,我們就要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避免犯尋找“替罪羊”的錯誤,我們必須明白事情的真相。隻有不逃避真相,才能去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我們才不會陷入“替罪羊迷宮”中。

所謂“替罪羊迷宮”,即將自己在事件A上的原因歸結到事件B上,認為事件B應該為自己在事件A上的不利局麵負責。顯然,這種心理是不應當存在的。

在生活中,我們會常在事件B上糾纏不清,認為它應該為自己在事件A上的失敗而負責。比如,有人說,我文憑低,根本不可能找到女朋友,現在的女孩都存在著嚴重的學曆歧視,所以我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行。於是,他就不再努力了。表麵上看,這些人是被“高學曆”擊倒了,但實際上,學曆低隻是他們無能和懶惰的“替罪羊”。類似的借口還有,我很窮,我長得很醜,等等。

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文憑低、過得窮、生得醜等因素會阻礙一個人的發展。但是,這並不是妨礙你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對成功而言,這些客觀條件都不如主觀因素重要。所以,請不要把自己的負麵情緒歸罪於客觀因素,聰明的人不為失敗找借口,隻為成功找方法。

如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你仍然存在這樣的想法,那就讓我們來作一個簡單的假設,也許這個假設會讓你徹底破除“替罪羊迷宮”心理——假設事件B是不存在的,那你還覺得事件A可以挽救嗎?相信聰明的你已經得出答案了!

社會懈怠效應:人多不一定力量大

很明顯,社會懈怠效應降低了群體的工作效率。減少社會惰化的措施主要有三個。其一,不但公布群體的工作成績,還要公布單個人的成績,讓眾人處於有效的監督中。其二,讓各個成員知道,每個人都是努力工作的。其三,群體的規模要適中,太大了就分成小團體,否則就更容易受到社會懈怠效應的影響。

春天,風和日麗。在一個寬敞的平地上,幾個工人挽著袖子,正在興致勃勃地進行拉力比賽。有時候他們獨自去拉,有時分成3人一組去拉,有時則8人一組。他們每次都用比較靈敏的測力器來測量拉力的大小。

這是法國心理學家林格曼做的一項實驗。他想知道:群體拔河比賽付出的力氣是否等於個人單獨比賽時付出的力氣總和?如果不等於,又是為什麼呢?人們對群體付出的努力程度應該抱什麼期望呢?

實驗數據如下:8人一組時,總拉力為248公斤,平均每人拉力為31公斤;3人一組時,總拉力為160公斤,平均每人拉力為53公斤;個體單獨拉時,平均拉力為63公斤。多人組成一組的時候,個人的努力程度反而小於單個人拉的時候。俗話說“人多力量大”,上述實驗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人多未必力量大。林格曼把這種個體在群體中共同完成任務時不賣力的現象稱為社會懈怠效應。

沿著這一方向,英厄姆率領著馬薩諸塞研究小組繼續深入研究。他們讓被試者一個人拉繩子,卻讓他誤以為是在和其他人一起拉。這些被試者如果知道自己一個人在拉時,所用的力氣比認為和其他人共同拉時要多18%。

1979年,拉塔納、威廉姆斯、哈金斯對社會懈怠效應提供了進一步證據。拉塔納等心理學家召集了6位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學生,讓他們蒙著眼睛,坐在半圓形中,戴著耳機,以鼓掌或者大聲叫喊的方式竭盡全力製造噪音。實驗分別在1人、2人、4人和6人的情況下進行。心理學家發現,6個人一起發出的噪音還沒有1個人單獨發出的噪音的3倍大。和拔河比賽一樣,製造噪音的任務也很容易受到群體懈怠效應的影響。甚至在中學生運動會上,在那些助威的拉拉隊隊員中也存在著社會懈怠效應。有意思的是,那些參與實驗的人認為,在單獨實驗或者6個人共同實驗時,自己的努力程度都是相同的,並沒有偷懶。這就是說,社會懈怠效應的確發生了,確實存在著,但是這些人都不承認自己產生了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