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FBI教你群體心理學——群體心理是如何被操縱的(5)(1 / 2)

其實在很多單位也存在這樣的情況,誰都不願意看到別人搭便車,所以隻能製訂較科學合理的“規則方案”,比如為豬們采取的第三種方案。

而且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合作團隊的規模越小,搭便車現象越弱。因為在小團隊中每個成員的努力都會對整個團隊造成較大影響,所以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比較小,這樣就減弱了搭便車效應,也能夠取得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當然,很多時候不能縮減團隊,還可以采取這些方法:明確任務與責任;合理分工;營造一種愉快的合作環境;加強觀察、監控;建立合理的獎勵機製等等。

替罪羊效應:群體會把過錯推卸給別人

在心理學中,人們把這種尋找替罪羊發泄不良情緒引起的心理效應稱為替罪羊效應。該理論認為,人們在遇到挫折或不愉快的時候,將產生把攻擊轉向被厭惡的、相對弱勢的團體的傾向。

小白今天被領導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因為上班又遲到了,不僅被扣錢還被大罵一通,真是夠倒黴的,更可氣的是一個同事還在旁邊幸災樂禍。在吃午餐的時候,飯店給他上錯了菜,這讓他更加惱火,他怒不可遏地喊來了服務員,並把這個小姑娘狠狠地數落了一番。雖然飯店經理對他非常客氣,也向他表示了歉意,但他還是數落個不停,直到把那個服務員罵哭,他才善罷甘休,氣鼓鼓地走了。

為什麼平時溫文爾雅的小白會做出這樣過分的行為呢?在平時看來雞毛蒜皮的一件小事竟然變成了一場軒然大波,這讓那位對他已經十分熟悉的飯店經理很是不解。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替罪羊理論”的體現。那個可憐的服務員成了小白憤怒心理下的替罪羊。

大家都很明白,在我們非常鬱悶的時候需要發泄一下。如果我們不能把這種不良情緒直接向導致我們鬱悶的人或物發泄出去的話,我們就很可能把這些情緒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即使這個人和我們毫無關係。

在心理學中,人們把這種尋找替罪羊發泄不良情緒引起的心理效應稱為替罪羊效應。該理論認為,人們在遇到挫折或不愉快的時候,將產生把攻擊轉向被厭惡的、相對弱勢的團體的傾向。

替罪羊原指古代猶太教在贖罪日用做祭品的羊,表示由它替人受罪,後比喻代人受過的人。讓我們從源頭說起吧。

在古猶太時代,每年的7月10日是人們的“贖罪日”,對猶太人來說,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贖罪日,猶太人會舉行贖罪祭,以請求上帝寬恕自己。在贖罪祭上,祭司會通過抓鬮來決定兩隻活公羊的命運,一隻稱做“獻給上帝的羊”;另一隻則稱做“被放逐的羊”。而這隻被放逐的公羊就是猶太人所說的“替罪羊”。

在祭祀儀式上,猶太祭司用雙手按著“替罪羊”的羊頭宣稱,猶太人過去一年所犯的罪都轉移到它的頭上了。然後,人們就會把這隻無辜的公羊放逐曠野,猶太人覺得這就意味著自己的一切罪過都被它帶走了。把無數人的罪過轉移到一隻羊的身上,這就是當時古猶太人的邏輯。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在當代、在我們生活中也會時常發生。

把許多人的過錯轉嫁到一個人的身上,這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在個人心理上,也會存在諸如此類的問題。你不妨捫心自問,是不是也會把一些問題找個“替罪羊”來轉移?可能因為自己不敢去麵對,於是假裝視而不見,去尋找別的事件去“替罪”。而那個事件,就成了你逃避問題的“替罪羊”。

這僅是個人的心態,但如果放在社會背景下,那就不得不提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了。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都知道,希特勒對猶太人實行了種族滅絕政策。為什麼他要對猶太人實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呢?

究其曆史原因,我們必須聯係到時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通貨膨脹加劇,經濟出現嚴重問題,人們生活貧困、意誌消沉。當納粹在20世紀30年代執政時,為了掌握國內非常難以掌握的中產階級,轉移德國人的這種不良情緒,他們給民眾製造了這樣的錯覺——把那些有錢的猶太人徹底滅絕,所有困擾德國的問題都會因此而消失。

由於猶太人是容易辨認又沒有勢力的外族團體,也沒有力量去預防或反擊,於是他們成了希特勒納粹分子轉移國內矛盾的替罪羊。這頭替罪羊的滅亡帶來了納粹政權的高度集中,自然而然地也將一切矛盾化解,德國國民精神得到了統一。單純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是利用替罪羊效應一個很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