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5-19 下沉式空間示例
2.台地式空間
台地式空間與下沉式空間相反,即將室內地麵局部升高能在室內產生一個邊界十分明確的空間。由於地麵升高形成一個台座,與周圍空間相比變得十分醒目突出,適宜於惹人注目的展示、陳列、眺望等功能要求(圖5-20)。
圖5-20 台地式空間示例(單玲 繪)
a)利用升高的踏步直接當做坐席使用,使室內家具和地麵結合起來,產生更為簡單而富有變化的室內空間形態 b)利用地麵進行通風換氣,改善室內氣候環境,例如將起居室地坪升高,一般為40~50cm,使最冷的空氣在所占地板下麵循環 c)現代住宅的臥室或起居室由於麵積不大,常利用地麵局部升高的地台布置床位或座位 d)商店常利用台地式空間將最新產品布置在那裏,使人們一進店便一目了然
3.夾層空間
由於室內層高較大,有時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常常將一個基麵抬高到一定高度以上,形成新的空間(圖5-21)。
圖5-21 夾層空間示例(單玲 繪)
(五)凹凸
對空間和界麵進行凹凸的處理,可實現一些特殊設備的隱藏、雜物的儲藏及一些特殊效果的照明。凹凸既可以滿足功能要求,又能豐富空間視覺體驗,可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圖5-22)。
圖5-22 凹凸空間示例(單玲 繪)
(六)借景
借景是一種中國傳統手法。利用格窗、門扉、卷簾、門洞將室外景色甚至氣候引入室內,調節景觀,拓展空間,創造迂回曲折的感覺,使有限的空間產生無限的視覺體驗功能,如古董、雕塑、工藝品的陳設(圖5-23)。
圖5-23 借景示例
封閉空間——用限定性較高的圍護實體包圍起來,在視覺、聽覺等方麵具有很強的隔離性,具有領域感、安全感、私密性。
開敞空間——限定性和私密性較小,強調與周邊環境的交流、滲透,講究對景、借景並與周圍空間融合。在使用時開敞空間靈活性較大,便於室內靈活布置,表現為外向型,開朗、活躍。
開敞空間和封閉空間是相對而言的,開敞的程度取決於有無側界麵、側界麵的圍合程度、開洞的大小等。開敞空間和封閉空間也有程度上的區別,如介於兩者之間的半開敞和半封閉空間,它取決於房間的使用性質和周圍環境的關係,以及視覺和心理的需要(圖5-24、圖5-25)。
圖5-24 開敞空間與封閉空間的界定
圖5-25 開敞空間與封閉空間示例(單玲 繪)
(一)空間的可變性
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空間逐漸減少,尤其是一線城市房價的節節攀升,使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關注空間的可變性,提高空間的利用率。比如:衛生間中的幕簾,洗浴的時候將幕簾拉開,形成私密性很強的小空間,而平時則拉開幕簾,顯得衛生間比較寬敞舒適。又如:餐廳與廚房間采用可開啟的隔斷,形成不同的空間感(圖5-26)。
圖5-26 可變空間示例(單玲 繪)
(二)中國傳統內部靈活空間
中國傳統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要承重體係。建築用梁、柱承重,牆僅起圍護作用,故有“牆倒屋不塌\"之說。這種結構體係,為內部空間的分隔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由此中國傳統建築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空間分隔物。
中國傳統建築的平麵以“間”為單位。早在漢代,已有“一堂二內”的形製。後來,逐漸形成“一明二暗”的格局,並衍化出多間單排及十字形、曲尺形、凹槽形等多種布局。建築中的廳、堂、室可以是一間,也可跨幾間。廳、堂、室的分隔有封閉的,有空透的,更多的則是“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相互貫穿。傳統建築中的空間分隔物有多種形式(圖5-27)。
圖5-27 中國古代傳統室內分隔物示例
1.隔扇
由數扇組成,上部稱格心,下部稱裙板,可以開啟的叫隔扇門。
2.罩
一種比隔扇更加獨特的隔斷。它靈活、輕盈,具有明顯的隔透功能,既能構成虛劃分,豐富空間層次,又能增加環境的裝飾性。罩的形式多種多樣,兩側落地的稱落地罩,兩側不落地的稱飛罩。這兩類罩又依開口的形狀和構成的方法不同而變化多端。
3.屏風
可以視為家具,也可以視為空間分隔物,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有的要素。最初的屏風立在廳堂的中央,是主要家具的背景,起著統轄陳設、突出中心的作用。後來,也被用來分隔空間。由於它們可以搬動,其創造空間的靈活性和可變性體現得更充分。
4.帷幕
早在《周禮·天官》中,就有幕人“掌帷、幕、幄、帟、綬”的記載。可見,以紡織品作為空間的分隔物已有久遠的曆史。紡織品顏色、圖案多樣,紋理、質地各不相同,易開易合,易收易放。用其分隔空間,既有靈活性,又有裝飾性。傳統建築空間組織上的靈活性,可以豐富空間的層次,形成空間序列,也為人們合理使用空間和合理安排家具創造了條件。
(三)靈活空間的應用
1.在結構體內挖掘可使用的空間(圖5-28)
圖5-28 在結構體內挖掘可使用的空間
a)在隔牆體內嵌入壁龕 b)利用原有的門洞改為壁櫃
2.充分利用邊角空間的價值(圖5-29)
圖5-29 利用邊角空間的示例(單玲 繪)
3.開發隱性空間的功能價值(圖5-30)
圖5-30 開發隱性空間的示例(楊明 繪)
(一)過渡空間的概念
過渡空間是根據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總結出來的,比如當人們進入自己的家門時,都希望在門口有塊地方擦鞋換鞋,放置雨傘、掛雨衣,或者為了家庭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也需要進入居室前有塊緩衝地帶;又如在影劇院中,為了不使觀眾從明亮的室外突然進入較暗的觀眾廳而引起視覺上不適應的感覺,常在門廳、休息廳和觀眾廳之間設置逐漸減弱光線的過渡空間。這些都屬於實用性的過渡空間。此外,還有如廠長、經理辦公室前設置的秘書接待室,某些餐廳、宴會廳前的休息室,除了一定的實用性外,還體現了某種禮節、規格、檔次和身份。總之,過渡空間的性質包括實用性、禮節性、等級性等。
(二)中國傳統過渡空間的處理手法
組織空間是室內設計與裝修的一項重要任務,它不僅涉及內部空間的組織,如空間的形狀、大小、銜接與過渡等,還包括妥善處理內外空間的關係,中國傳統建築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和啟示。建築內部的空間以獨特的方式與外部空間相聯係。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圖5-31)。
1.直通
即內部空間直接麵對庭院、天井、廣場或街道,中國的許多傳統建築都用隔扇門,它由多扇隔扇組成,可開,可閉,可拆卸。開啟時,可以引入天然光和自然風;拆卸後,可使室內與室外連成一體,使庭院成為廳堂的延續。平時,庭院可供人們勞作和休息,遇到婚嫁、壽誕等大事,庭院便成了舉行慶典的場所。
2.過渡
房前之廊是一個過渡空間,它可使內外空間的變換更自然,也是一個人們躲雨、防曬、從事家務勞動或日常小憩的處所。
3.延伸
用挑台、月台的形式把廳堂延伸到室外,這些挑台、月台或突出於庭院,或架空於水麵,多麵淩空,更加接近大自然。在這裏人們可抬頭賞月,俯身觀魚,沐和風細雨,觀四時花卉,心曠神怡之境界,自是難於言表的。
4.借景
“借景”是中國造園的重要手法,包括“近借”或“遠借”。“近借”多通過景窗將外側的奇花異石引入室內;“遠借”可通過合適的觀景點,將遠山、村野納入眼底。正如計成在《園冶》中所說:“軒楹之爽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
圖5-31 中國傳統過渡空間的處理手法
a)直通 b)過渡 c)延伸 d)借景
在中國傳統建築中,除宮殿、廟壇、住屋等基本類型外,還有亭、台、樓、閣、廊、榭等類型。之所以如此,自然有功能方麵的要求,但也是出於接觸自然的考慮。
“亭”多用於休息、賞景,故常位於水邊、路旁和山頂。它四周開敞,這就為人們賞景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台”含台基、挑台和露台,把建築物置於高台之上,有突出地位、防潮、防水等作用,但也是為了擴大人們的視野。挑台和露台更可使人直接置身於室外,以享受外部空間帶來的樂趣。
“榭”幾乎專為休息、賞景、品茶而設置。不論是水榭、花榭和山榭,都是為了使人能置身於水旁、花叢和山麓,直接欣賞優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