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夫人與諸後宮相顧曰:事變矣!皆色動股栗。晡後,太子遣使者貽金合子,貼紙於際,親署封字,以賜夫人。夫人見之惶懼,以為鴆毒,不敢發。使者促之,於是乃發,見合中有同心結數枚。諸宮人鹹悅,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諸宮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蒸焉。乃煬帝嗣位之後,出居仙都宮。尋召入,歲餘而終,時年二十九。帝深悼之,為製《神傷賦》。
楊廣在其父皇楊堅暴崩的當夜即逼淫他父皇的愛妃宣華夫人。同樣,其父皇楊堅的另一位愛妃容華夫人也被他逼淫。楊廣即位以後,更是無所顧忌,為所欲為,極盡享樂。大業元年,他每年征召二百萬人營建東都。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的奇珍異石,輸於東都洛陽。往往二千人拖一木,日行三十裏,一木之費常在數十萬以上。他營造顯仁宮,南接皂漳,北跨洛濱。並搜羅嘉禾奇草,珍禽異獸,充實禦苑。西苑周長二百裏,內中有海十裏,海上建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苑內台觀殿閣窮極奢麗。又發數十萬人北築長城,廣辟馳道。大業元年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工百萬餘人開通運河,建造龍舟。即位後,四出巡遊,隨行的樓船彩舟達數千隻,挽船兵士即達八萬餘眾,耗資無數。他還役工匠十餘萬,造輿儀服,下令州縣送羽毛備用,飛禽走獸為之一空。他還集四方雜技於京都。舍利獸跳躍奔突,激水滿衢,黿鱷龜鱉遍地,鯨魚噴霧,神鼇負山,幻人吐火……可謂奇技紛呈,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
楊廣還請嵩山道士煉丹,派人求不死之藥,又極盡淫欲。正史稱楊廣荒淫無道,給他的諡號是煬帝。張守節《諡法解》稱,“好內遠禮曰煬”。有關楊廣好內貪色,恣意淫樂的記載,見於唐無名氏的《迷樓記》和唐顏師古的《大業拾遺記》。書中稱楊廣命侍從特製一種僅可睡臥一人的狹窄車廂,楊廣在這車廂裏專用於奸汙搜來的處女。楊廣在與美女性交時,還在臥榻四周特地設置一麵麵磨光的銅鏡,用以自我觀賞。他起居的堂上掛滿了各種男女性交的圖畫,以便朝夕觀摩學習。
楊廣如此荒唐淫樂,蕭皇後無能為力,頂多從旁勸勸。但楊廣根本不聽,依然我行我素。不過,楊廣對於蕭皇後一直是很敬重的。每次遊幸,楊廣總要蕭皇後侍駕隨行。蕭皇後見楊廣日益失德,無可挽回,又不敢直言,於是,寫了一篇《述誌賦》用以自寄,排遣憂悶:
承積善之餘慶,備箕帚於皇庭。
恐修名之不立,將負累於先靈。
迺夙夜而匪懈,實寅懼於玄冥。
雖自強而不息,亮愚矇之所滯。
思竭節於天衢,才追心而弗逮。
實庸薄之多幸,荷隆寵之嘉惠。
賴天高而地厚,屬王道之升平。
均二儀之覆載,與日月而齊明。
乃春生而夏長,等品物而同榮。
願立誌於恭儉,私自兢於誡盈。
孰有念於知足,苟無希於濫名。
惟至德之弘深,情不邇於聲色。
感懷舊之餘恩,求故劍於宸極。
叨不世之殊盼,謬非才而奉職。
何寵祿之逾分,撫胸襟而未識。
雖沐浴於恩光,內慚惶而累息。
顧微躬之寡昧,思令淑之良難。
實不遑於啟處,將何情而自安!
若臨深而履薄,心戰栗其如寒。
夫居高而必危,慮處滿而防溢。
知恣誇之非道,乃攝生於衝謐。
嗟寵辱之易驚,尚無為而抱一。
履謙光而守誌,且願安乎容膝。
珠簾玉箔之奇,金屋瑤台之美。
雖時俗之崇麗,蓋吾人之所鄙。
愧絺綌之不工,豈絲竹之喧耳。
知道德之可尊,明善惡之由已。
蕩囂煩之俗慮,乃伏膺於經史。
綜箴誡以訓心,觀女圖而作軌。
遵古賢之令範,冀福祿之能綏。
時循躬而三省,覺今是而昨非。
嗤黃老之損思,信為善之可歸。
慕周姒之遺風,美虞妃之聖則。
仰先哲之高才,貴至人之休德。
質菲薄而難蹤,心恬愉而去惑。
乃平生之耿介,實禮義之所遵。
雖生知之不敏,庶積行以成仁。
懼達人之盍寡,謂何求而自陳。
誠素誌之難寫,同絕筆於獲麟。
《述誌賦》的主旨是臨深履薄,居安思危。蕭後的目的是為了規諫,勸導楊廣有所收斂。誰知楊廣讀過賦後,一笑了之,大不以為然。楊廣覺得,人生苦短,若不及時行樂又待何時?堯舜如何?桀紂又如何?還不是到頭來同樣歸命於黃泉!蕭後感到絕望了,楊廣根本不會被改變,蕭後幹脆就不再說什麼,做一個旁觀者,僥幸盼著皇朝不至於二世就覆滅。
文帝楊堅統一天下以後,群雄剪滅,四境悅服,隻有北部突厥部落遊牧奔突,稱雄塞外,時不時地南下騷擾。文帝使用和親政策,將宗室的女兒,號稱義成公主,下嫁突厥啟明可汗。自此以後,北境平靜。煬帝楊廣卻好大喜功,忽然想去塞外揚威。他下詔命黃河以北州郡農民伕數十萬,鑿通太行山,修築一條寬闊的大道直達太原。大道修好以後,楊廣便率皇後以下後宮嬪妃、文武百官,領甲兵五十餘萬,戰馬十餘萬匹,聲勢浩蕩地過太原,經雁門,踏馬邑,直抵勝州。
楊廣啟程之前,先飛信傳曉突厥的啟明可汗。長孫晟領旨前去北塞飛報。啟明可汗懾於隋朝的強大,接信後立即率義成公主和眾位酋長趕到勝州行宮,朝見楊廣,並敬獻良馬三千。楊廣洋洋得意,為了誇耀富足,當即命匠作監宇文愷做一頂可容數千人的特大帳篷。帳篷很快做好了,內飾各色錦繡,金銀玉玩琳琅滿目。帳篷外布列著精兵強將,甲胄爭輝。楊廣在帳篷內大擺筵席,宴請啟明可汗和眾位酋長。宴上山珍海味,應有盡有,還有美酒佳人,一片歌舞升平,真正盛況空前。啟明可汗和酋長們真是大開眼界了,一個個心悅誠服.匍匐而前,給楊廣敬酒。楊廣躊躕滿誌,賞賜彩帛二十萬段。大宴以後,蕭皇後又親去啟明可汗的營帳,看望義成公主,兩人結下了很深的情誼。
大業十一年,楊廣又率皇後以下嬪妃和三萬精兵親臨北境巡邊,想看看突厥啟明可汗死後,他的兒子始畢可汗究竟如何。不料,始畢可汗領精騎十萬,一舉將楊廣一行團團圍困在雁門。眾寡不敵,眼看就要成為階下囚。楊廣耀武揚威的勇氣全消,隻是抱著幼子趙王楊杲失聲痛哭。蕭皇後很鎮靜,奏準守城、殺敵有功者重賞。蕭皇後的弟弟任職內史詩郎蕭瑀奏請派一密使,請已納為始畢可汗可賀敬(夫人)的義成公主想法解圍。後來,義成公主果然使楊廣一行脫險。然而楊廣脫險以後,重賞不予兌現,隻有極少幾人得獎。而退敵有功的蕭瑀、樊子蓋等,不僅沒予獎賞,反而以直言敢諫被逐出京師。自此以後,人心渙散,朝政江河日下,王朝一步步走向深淵。
楊廣到江都恣意行樂,一入迷樓,竟不分晝夜,經月不出。狼煙四起,義兵此起彼伏。李淵占據長安,山東有竇建德,晉北有劉武周。李密攻陷洛口,幾座貯藏千餘萬石糧食的官倉被打開,散發饑民,天下民心歸附,兵勢強盛,洛陽震動。楊廣下令在丹陽預造丹陽宮,一旦都城或陪都告急,便坐守丹陽宮。可是,隨行大臣和官兵,大多家人留在洛陽或關中,如果皇上坐守丹陽,無異於將一應的家小都奉獻盜賊,這樣永無歸期,誰能忍受?於是,禁衛軍司馬德戡暗中策動,聯絡近侍斐虔通等,共推宇文化及為首,準備殺死帝後,一舉西返長安。
叛行漸漸顯眼。一位宮女得訊以後,慌忙稟告蕭皇後。蕭後想了想,讓宮女直接報告給楊廣。楊廣聽完奏報,竟說宮女造謠惑眾,吩咐將她斬首。白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前去奏報。楊廣荒淫益甚,終日酒不離口,從姬千餘人也常常大醉。史載稱,楊廣“見天下危亂而擾擾不自安。退朝則幅巾短衣,策杖步遊,遍曆台館,非夜不止,汲汲顧景,惟恐不足。又引鏡自照,日好頭頸,誰當斫之!”後來,又有宮人奏報蕭皇後:“宿衛者往往偶語謀反。”蕭皇後已經絕望,無奈地說:“天下事一朝至此,勢已然,無可救也。何用言之,徒令帝憂煩耳。”
大業十四年(618)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發動兵變。煬帝楊廣被縊死,幼子趙王楊杲被殺。蕭皇後等亂兵走後,見皇帝、皇子死得如此慘狀,不禁失聲痛哭。然後,她吩咐宮人,將床板拆下,做成兩口棺材,將楊廣父子收殮,埋入西苑花圈。
楊廣一死,宇文化及便命殺盡楊廣的子孫,隻留文帝的第三個兒子楊俊之子秦王楊浩。隨後,宇文化及招集百官,假稱奉蕭皇後之命,立秦王為帝,他自任丞相,總攬朝政。宇文化及挾持蕭皇後等西歸洛陽。走到徐州,水路不通。宇文化及命令將美女、財寶裝在車上,由士兵背負兵器糧草。士兵不勝怨憤,陰謀另立司馬德戡。宇文化及先發製人,殺司馬德戡和斐虔通,兵士逃亡過半。西去的道路又為李密所阻,宇文化及勢單力孤,隻好北走河北大名。隨即,宇文化及幹脆鴆殺楊浩,自己稱帝,建國許。楊廣被弑,蕭皇後被挾持,消息不脛而走。義成公主發誓要替楊廣、蕭皇後報仇,便要求始畢可汗派使麵見占據河北的竇建德,要他殺死宇文化及。竇建德敵不過突厥,隻好遵命,發兵圍攻,宇文化及兵敗被俘。竇建德殺盡宇文氏全家,將宇文化及首級呈送突厥,義成公主為楊廣發喪致哀,又派使迎蕭皇後北上。史載說“突厥處羅可汗遣使迎後於洛州。建德不敢留,遂入於虜庭。大唐貞觀四年,破滅突厥,乃以禮致之,歸於京師”。
隋朝兩位皇後功過如何?唐魏徵有選樣的評價:“二後,帝未登庸,早儷宸極,恩隆好合,始終不渝。文獻(獨孤皇後)德異鳲鳩,心非均一,擅寵移嫡,傾覆宗社,惜哉!書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高祖之不能孰睦九族,抑有由矣。蕭後初歸藩邸,有輔佐君子之心。煬帝得不以道,便謂人無忠信。父子之間,尚懷猜阻,夫婦之際,其何有焉!暨乎國破家亡,竄身無地,飄流異域,良足悲矣!”
竇皇後母子情深
大唐的開國皇帝是李淵、李世民父子。他們仗義疏財,遍結豪士,曆來被認為是亂世建功立業的英雄,常為後人所稱道。然而,李淵、李世民貪戀女色,起兵竟因女色而發起,這實在鮮為人知。史書有如下記載:
高祖(李淵)留守太原,與晉陽宮副監斐寂有舊,時加親禮,每延之宴,語間以博弈,至於通宵連日,情忘厭倦。時太宗(李世民)將燴義師,而不敢發言。見寂為高祖所厚,乃出私錢數百萬,陰結龍山令南斌廉,與寂博戲,漸以輸之。寂得錢既多,大喜,每日從太宗遊,見其歡甚,以情告之,寂即許諾。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從寂飲酒酣,寂白狀曰:二郎密纘兵馬,欲舉義旗,正為寂以宮人奉公,恐事及誅,急為此耳。今天下大亂,城門之外,皆是盜賊。若守小節,旦夕死亡。若舉義兵,必得天位。眾情已協,公意如何?高祖曰: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
李淵、李世民都好色,起兵竟用的是美人計。起兵以後,裴寂又進美人五百,米九萬斛,雜彩五萬段,甲四十萬領,供李淵父子受用,李唐的江山就是這樣奠定的。李淵、李世民父子雖然在女色上沒法讓人稱道,但他們兩人正位宮闈的皇後卻是出類拔萃的。
李淵的皇後是京兆平陵人竇氏。父親竇毅在後周任上柱國,母親是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入隋以後,竇毅為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氏出生的時候,史稱發垂過頸,三歲時頭發便與身等。竇氏漸漸長大,讀書識字,愛讀《女誡》、《列女傳》等,過目不忘,周武帝很疼愛竇氏,將她養在後宮,寵愛過於其他外甥。
竇氏很敏銳,常有過人的見地,還極重親情。史載說:“時突厥女為後,無寵,後密諫曰:吾國未靖,虜且強,願抑情撫接,以取合從,則江南、關東不吾梗。武帝嘉納。及崩,哀毀同所生。聞隋高祖受禪,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禍!毅遽掩其口,曰‘毋妄言,赤吾族!”
竇氏如此義形於色,如此痛恨朝代更迭,後來如何又做了李淵的皇後?隋帝受禪即位,大局已定,群雄一一剪滅,四海臣服。在這種情形下,竇氏一個窈窕弱女又能如何?竇氏又到了出閣的年齡,求婚者絡繹不絕,竇毅便說:“此女有奇相,見識不凡,何可妄與人?”遂在屏風間畫兩隻孔雀,讓求婚者每人射兩箭,射中孔雀眼睛的方可成婚。求婚者被一一淘汰,達數十人之多,最後輪到唐高祖李淵,兩箭竟各中一目!於是,英雄配美人,竇氏便自認是命,甘心嫁給了李淵。
當時,元貞太後羸老有疾,但卻天性嚴厲,諸姒娣都很敬畏,沒人敢去侍疾。竇氏侍奉太後,獨慎謹盡孝,時或盈月不釋衣履。竇氏做得盡善盡美,宮中上下人等無不欽佩。竇氏還工於篇章規誡,文有雅體,還善於書法,模仿李淵的字跡幾可亂真,人不能辨別。
竇氏的政治見識在嫁給李淵以後,又得驗證和發揮。當時,李淵在煬帝手下,愛畜善馬。竇氏見到以後,便對李淵說:“上性樂此,盍以獻?徒留之速罪,無益也。”李淵不聽。不久,李淵果然坐譴。“帝(李淵)後見隋政亂,多妄誅殛,乃為安計,數奏鷹犬異駒。煬帝果喜,擢位將軍。”李淵經曆這些以後,便流著淚對諸子說:“早用而毋言,得此久矣!”
竇氏替李淵生有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四子無吉。竇氏生前沒有封為皇後,因為李淵還一直在煬帝的手下。大業年間,她便撒手塵世,死於涿郡,年僅45歲。李淵燔得有天下以後,詔竇氏所葬的園地為壽安陵,諡穆。後袝獻陵,尊為太穆皇後。
竇氏在生下的四個兒子中,最寵愛的是次子李世民。李世民生下就有二龍之符,呼稱“後於諸子中愛視最篤”。二龍之符的帝象也許是史臣的牽強,但竇氏對李世民愛視最篤恐怕符合事實。因為,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殺死長兄建成和四弟元吉以後,逼父皇李淵禪位,做了大唐的第二任皇帝。有一次,李世民路過慶善宮,睹物思人,想起了母親竇氏,便“覽觀梗欷,顧侍臣曰:騰生於此,今母後永違,育我之德不可報!因號慟,左右皆流涕”。李世民乃享後於正殿。又一日,李世民幸九成宮,夢中看見了母親,和活著時一樣。夢醒以後,李世民潸然淚下。第二天,李世民詔有司大發倉糧,賑濟貧瘠,以報竇氏之德。上元中,諡竇氏太穆神皇後。由此可見他們母子情深。
長孫皇後力倡儉約
李世民的皇後是洛陽人長孫氏,是魏拓跋氏的後裔。長孫氏的先人曾任宗室長,因號長孫,此後便為姓。其高祖長孫樨為大丞相、馮翊王。曾祖長孫裕為平原公。祖父長孫兕為左將軍。父親長孫晟字秀,博涉書史,鷙曉兵,為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氏可謂官宦世家。
長孫氏喜好讀書,尤愛圖傳,引古往今來的善惡以自鑒,矜尚禮法。長孫晟的哥哥長孫熾是周時的通道館學士,聽說竇氏曾勸撫突厥女,心中感歎,常對長孫晟說:
“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婚。”於是,長孫晟將女兒嫁給了李世民。
據史書說,長孫氏有吉人異象,“後歸寧,舅高士廉妾見大馬二丈立後舍外,懼,占之,遇坤之泰。卜者曰:坤順承天,載物無疆;馬、地類也;之泰,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又以輔相天地之宜。繇協歸妹,婦人事也。女外尊位,履中而居順,後妃象也。時隱太子釁鬩已構,後內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及帝授甲宮中,後親尉勉,士皆感奮。尋為皇太子妃,俄為皇後”。
長孫氏天性儉約,日用器服取給則止。她喜歡讀書,不論寒暑佳節也不少廢。在後宮中與李世民會談,從不過問朝廷政務。即便李世民問她,她也拒不回答,辭謝說“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再問,就幹脆不答。後宮中有人坐罪,長孫氏“必助帝怒請繩沼,俟意解,徐為開治,終不令有冤”。長孫氏還心胸開闊,不與宮人爭寵。下嬪生豫章公主不幸夭折,她視如親人,多方撫慰。即便媵侍宮女患病,她也常常輟所禦飲藥資之。宮中上下都懷感其仁。
長孫氏的父親是長孫晟,母親是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以佐命為元功,可以自由出入臥內,李世民擬引以輔政。長孫氏知道以後,堅決不同意。乘間告訴李世民:“委托體紫宮,尊貴已極,不願私親更據權於朝。漢之呂、霍,可以為戒。”李世民不聽,堅持委長孫無忌為尚書仆射。
“後密諭令牢讓,帝不獲已,乃聽。後喜見顏間。”
長孫氏的異母兄弟長孫安業,為人無行。曾父喪,竟逐長孫氏和長孫無忌還外家。長孫氏立為皇後,不計前嫌,長孫安業擢位將軍。後來,長孫安業與李孝常等謀反,獲罪將誅。長孫皇後叩頭謝罪說:“安業罪死無赦。然向遇妾不以慈善知之;今論如法,人必謂妾釋憾於兄,無乃為帝累乎!”於是減罪流放越巂。太子承乾乳媼請增東宮什器,長孫氏說:“太子患無德與名,器何請為?”
貞觀八年,長孫氏從太宗李世民遊幸九成宮,染疾危輟。這時,適聞柴紹等宮中急變。李世民披甲而起,長孫氏也輿疾以從。宮司上前諫止,長孫氏回答說:“上震驚,吾可自安?”病勢趨重。太子承乾奏請大赦,訊度道人,祓塞災會。長孫氏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支。若修福可延,吾不為惡;使善無效,我尚何求?且赦令,國中大事,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豈宜以吾亂天下法?”太子不敢以此進奏,轉而告知大臣房玄齡。房玄齡轉奏太宗,太宗嗟歎稱美。群臣又奏請大赦,以替皇後去災。太宗準許。長孫氏力爭不可。
貞觀十年,長孫皇後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與太宗訣別,說道:“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願勿置也。妾家以恩津進,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妾生無益於時,死不可以厚葬,願因山為壟,無起墳,無用棺槨,器以瓦木,約費選終,是妾不見忘也。”長孫氏生前不參與朝政,臨終前卻顧念重臣,關心政務,還請求太宗納忠容諫,勿受讒言,省遊畋作役,說隻有如此,她才能死而無恨。這年六月,長孫氏崩於立政殿,時年36歲。
長孫皇後留給後世並為曆代所稱道的,是她采古代婦人事跡著成的《女則》十篇,並論斥漢代馬後不能檢抑外家,使與政事,戒車馬之侈,從而成禍。書中開本源,恤來事,多所忠戒。長孫氏生前告戒宮人,說寫此書“吾以自檢,故書無條理,勿令至尊見之”。到長孫氏過世,宮司奉書以聞。太宗為之哀慟,示近臣說,“後此書可用垂後,我豈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諡文德,葬昭陵,因九峻山,以成後誌。太宗親自著表序始末,揭於陵左。上元中,益諡文德聖皇後。
韋皇後禍亂後宮
武則天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哲、四子李旦、幼女太平公主。武後對四個兒子一點兒也不喜愛,而對幼女嬌愛得無以複加。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是天性似與不似。太子李弘天性仁厚,心腸太軟。次子、三子寬厚有餘,威猛不足。四子更是近於怯弱。而太平公主則不同,不僅相貌像她,果敢識斷也遠遠超出幾個哥哥,因此武後愛這太平公主,隻恨她是一個女身。
太子李弘失愛於武則天後,於上元二年五月,猝死於合壁宮。六月,立雍王李賢為太子。李賢雖作《黃台瓜辭》想感悟武後,但還是不為武後所容,由廢為庶人繼而逼令自殺。三子雍州牧英王李哲旋被立為太子。
李哲原名李顯,是高宗李治的第七個兒子。兩歲時封周王。21歲時徙封英王,授雍州牧,改名李哲。24歲即被武後立為太子。李哲在東宮時,選京兆萬年人韋氏為妃。韋氏之前,李哲封英王時已聘京兆長安人趙氏為妃。趙氏門第顯貴,父親趙環,母高祖常樂公主。可惜武後不喜歡趙氏,以至將趙氏幽囚內侍省,其父趙環也自定州刺史、駙馬都尉貶謫括州。“妃(趙氏)既囚,扃鍵牢謹,日給飼料。衛者候其突煙數日不出,披戶視之,死腐矣。”趙氏死得真是慘不忍睹。
韋氏比起趙氏來說,出自寒門,命運要好得多。趙氏幽囚至死,韋氏得寵。韋氏很有見地,時常提醒寬和恭謹的李哲,要謹慎小心,居安思危,恭敬地侍候太後及其周圍的親信。三年後,高宗李治死,太子李哲靈前即位,武則天為皇太後,總攬朝政。這年李哲已是28歲。韋氏立為皇後。
李哲做了皇帝,想改變被武後所製的朝局,有所作為。他想委韋皇後的父親韋玄貞為侍中。中書令裴炎固爭。李哲急憤之下,言語失了分寸,說:“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此話當然很快就轉奏武後。於是,李哲即位不到一個月,如韋皇後曾說過的“後能立你,亦能廢你”,果然被廢,授廬陵王,先徙均州,後又徙於房州。
李哲驟然間由皇帝被廢,不免神思恍惚。他老記著坐廢的那一幕:乾元殿首官畢集,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領虎賁千人入宮,排列於大殿兩側,中書侍郎劉褘之宣讀太後敕書,廢皇上為廬陵王。李哲莫明其妙,叩問武後:
“我何罪?”武後回答說:“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
李哲幽於別宮,身邊隻有韋氏相陪。韋氏溫言暖語,寬慰李哲,李哲稍好一些。三個月後,李哲被放逐房州(今湖北房縣)。李哲一家隻好收拾行裝,向房州進發。房州地處武當山,偏僻貧瘠,一切十分閉塞。房州太守又接到令諭,供給隻是日常所需,主要是監視他們的日常行動。
李哲過慣了優裕的生活,哪裏受得了這個?整日愁眉不展,唉聲歎氣。韋氏每每加以勸解,用女人的溫情給予寬慰。不久,徐敬業以匡複廬陵王為號召,集十萬雄兵,在揚州起事。房州便大為驚慌起來。州太守派重兵看守,日夜監視,朝廷急使也時時馳至。
李哲憂心如焚,每有急使馳至,總是麵無血色,渾身顫抖,以為死期已到,便要自殺。韋氏則一旁勸解:“禍福何常,早晚等死耳,無遽!”徐敬業反兵平定,李哲一家這才無事。韋氏為防不測,便親自照料李哲的飲食起居,不讓他人插手。李哲很感激,韋氏已替他生下了一子三女,孩子們還年幼,而此時韋氏又有了身孕,這裏裏外外,都靠她一人操持,李哲沒法保持沉默,於是,李哲對天發誓:“一朝見天日,不相製。”就是說,李哲一旦重登帝位,重見天日,韋氏便可以為所欲為。李哲夫婦就這樣身處危境,相親相愛,在房州生活了整整十四年。
聖曆元年三月,在狄仁傑的力請下,武則天托言李哲有疾,派使將他們一家召回神州(京都)。太子李旦是李哲之弟,此時,處世淡泊的李旦見哥哥回來,便請求武後,請將太子位還給李哲,武後同意。李哲再次立為太子,長子李重潤封邵王,以皇太孫開府置官,韋氏也再次封為太子妃。
當時的朝局韋氏看得很明白,在武後的周圍,生殺予奪、控製朝政的主要有四個人:一個是太平公主,得歡寵於武後,為所欲為;次為武後的親侄武承嗣、武三思,尤其是武三思,英偉美貌,巧言令色,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很得武後的歡心;再次為武後禦前的心腹女官蘭台令史上官婉兒,文才秀偉,掌理朝中詔令文書。在這之外,便是武後的求歡男寵,個個都能恃寵進言。於是,韋氏一次次忠告李哲,小心處事,對這些武後周圍的寵臣愛女,要恭敬相待。
李哲於是謙恭禮讓,與這些人物親近起來。精明過人的武三思自然巴不得與太子拉籠,這樣對自己不論是現在還是日後,都是一份保障,李哲、武三思兩家因此來往甚密,進而常常一同內室歡宴,家眷不避。這時,李哲夫婦剛過四十,武三思也是這個年齡。武三思儀表堂堂,極善言辭,很快得到了韋氏的歡心。盛年的韋氏精力旺盛,欲火正熾,正是如狼似虎的年齡,兩人自自然然開始了偷情尋歡,進而如漆似膠,相見恨晚。
韋氏也是精明過人的女人。她知道二武在武太後麵前舉足輕重,她便想到以連姻來鞏固李哲的太子地位。於是,經過安排和武後的允準,長女永泰公主嫁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幼女年方十八歲的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高陽王武崇訓。武後一直擔心死後李氏宗室會鏟滅武氏,這場連姻,使李、武為至親,當然是再好也不過了。李重潤是李哲、韋氏的獨子,封為邵王,長得儀容秀偉,天性謙恭,他和妹婿武延基很要好,年齡相似,趣味相投。兩人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時不時愛議論朝政,尤其是對於出入宮禁的二張,極為看不順眼,揚言要將二張殺死。張易之得報以後,馬上哭著奏報武後,武後少不了二張的淫樂,哪裏能容忍這個?便不問究竟是非,也不管李重潤是不是太子的獨子,下令將李重潤、武延基連同武延基的妻子永泰公主立予撲殺。李哲無可奈何,身為太子,隻能眼瞅著自己的兒子、女兒被亂棍杖殺。武承嗣也別無他法,終日隻是鬱鬱寡歡,最後一病不起,撒手西去。
武則天80歲了,齒發盡落,還是不減淫欲,離不了張氏兄弟。二張恃寵賣官鬻爵,為所欲為。宰相張柬之和直臣桓彥範、敬輝、袁恕己、崔玄暐等密謀易主,立太子李哲,誅殺二張。先有韋安石、唐休璟密奏太子:“二張恃寵不臣,必將為亂。”接著,二張奉旨侍疾。崔玄暐奏請以太子入侍湯藥,禁宮不許異姓人出入。武後不予理睬。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日,宰相張柬之、天官侍郎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司馬袁恕已聯絡羽林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楊元琰、羽林將軍李湛、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後讓位,擁太子李哲為帝。當時,武後聞變驚起,問道:“亂者誰邪?”宰相張柬之答:“二張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後見太子李哲:“乃汝邪?小於既誅,可還東宮。”桓彥範立即進奏說:“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願陛下傳位太子。”
這樣,李哲入主帝位。十個月後,武後逝世。
李哲即位,韋氏立為皇後。薦武三思任司空,位同三品。唐休璟為仆射,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暐五大功臣加官進爵。張柬之等力薦誅滅諸武,尤其要誅殺武三思。但韋後與武三思奸通,說動李哲,予以重用。武三思乘機又薦舉與已私通的蘭台令吏上官婉兒。李哲被上官婉兒所動,又愛其文才,便留用她,進而封為昭容,納入嬪妃行列。
武三思漸漸得勢,武氏之勢複振。張柬之等五人數請誅殺武氏,李哲不理。武三思遂與韋後進讒李哲,離間五人。李哲慵弱,一味驕縱韋後,竟罷五人政事,封為王,離開京帥。武三思進而控製朝政,令百官複武後舊政,不附者斥罷,為五王所逐者複職。次年,殺五王,武三思權傾朝野。
當時,天下由後宮幾位女性支配:韋皇後、太平公主、安樂公主、長寧公主、宜城公主、新平公主、定安公主、成安公主、上官婉兒。太平公主是武後的女兒,其他幾位公主都是李哲的女兒,還有永壽公主早死,永泰公主被武後所殺。韋皇後有李哲當年的誓言作保,能夠支配中宗李哲。她處處學習武後,中宗臨朝聽政,她也垂簾於帝後,參與政事。太平公主是中宗的妹妹,在武後時驕縱淫恣成性,中宗也是惟喏聽從。安樂公主最小,也最得寵,所需所要無一不滿足。才女上官婉兒封授昭儀,列入嬪禦,朝夕陪侍皇帝左右,對朝政極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