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序》reference_book_ids\":[7332313692391885886,734878443180654905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開國三皇後
太祖趙匡胤先後有三個皇後:賀皇後、王皇後、宋皇後。賀氏是河南開封人,生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即後來的魏王趙德昭和秦、晉二公主。太祖沒即位前,貧民出身的元配賀氏便撒手西去,年僅30歲。太祖即位後於建隆三年追冊為皇後。史稱她天性溫柔恭順、謹守禮法,因而死後諡號為孝惠。
賀氏故去以後,太祖續娶了邠州新平人王氏。王氏是彰德軍節度使王饒的第三個女兒,太祖當時是殿前都點檢,聘為繼室。王氏恭順勤謹、寬厚仁慈,周世宗賜賞冠帔,封她為琅邪郡夫人。太祖即位,她便於建隆元年八月被冊為皇後。王氏是太祖的第一任正式皇後。她為人賢惠,衣著樸素,常常寬衣常服,親佐禦膳,替太祖彈箏鼓琴,歡娛聖心。她每天早晨必誦佛書,心境沉靜,極得太祖的寵愛,也得杜太後的歡心。她前後生下了三個子女,但都一一天折。她也於乾德元年十二月去世,年僅22歲。
翰林學士竇儀奉命特為她撰寫哀冊文。
宋氏是河南洛陽人,是左衛上將軍宋偓的長女,母親是漢永寧公主。宋氏小的時候,曾隨永寧公主入見周太祖,周太祖賜賞冠帔。宋太祖建國,乾德五年召見宋,又賜賞冠帔。當時,宋偓任華州節度,宋氏隨母親歸鎮。王皇後死,宋氏隨母親入京賀長春節。宋氏風姿綽約,被太祖看中。開寶元年二月,太祖冊宋氏為皇後,時年17歲。宋氏也是天性柔順好禮。太祖每次下朝歸來,總能看到身具冠帔的宋氏婷婷玉立地在殿前迎接,兩人相攜著回到後宮,由宋氏親自調膳,侍候聖駕。開寶九年冬天,太祖趙匡胤死,弟弟趙光義繼位,稱宋氏為開寶皇後。開寶皇後此後又生活了十年,先住西宮,後遷東宮,44歲時在宮中去世。
太祖的幾位皇後賢淑仁德,王皇後為人善良,還佛心高照,慈渡天下。然而,王皇後的弟弟王統勳,專愛吃清燉女人肉,還得到了太祖和皇後的默許,這就令人大為奇怪了。太祖不也是孝友節儉、質任自然、不事矯飾嗎?其實,這也沒什麼奇怪,太祖的孝和皇後的仁也同這事沒多大的關係。天生眾人,各有一好。王統勳生來愛吃清燉女人肉,又誰讓他是皇上的舅子?除非把他殺掉!如果真把他殺了,恐怕大臣們就不會說太祖孝友、皇後仁德了。
王統勳出生時就很怪。他的母親臨產前,夢見一人一頭紅發,狀貌奇怪。怪人走到室中,站在床前,其母大驚,便生下了他。長大以後,王統勳風儀英俊,但性情凶悍,像個無賴。他因是國母之弟,官運亨通。他曆任內殿供奉官都知溪州刺史、恩州團練使、都指揮使、防禦使、權侍衛步軍司事等職,所任多為不法,並公然搶掠女子,弄得一片紛擾。吏民狀告太祖,太祖殺其侍從上百,但不查究他。
後來,出廠無奈,太祖隻好解除他的兵權,委他當彰國軍留後奉朝請。他悶悶不樂,便終日宰割奴婢,煮食女人肉取樂。前後被他煮食的女人不知道有多少。太宗趙光義即位,他還是照吃不誤,而且男女幫凶不絕門戶。洛陽長奉寺的寺僧廣惠也愛吃女人肉,兩人常在一起,吃得滋味無窮。太宗沒有辦法,最後隻好派戶部官員雷德驤,將他和寺僧廣惠殺了。
太宗三皇後
太宗趙光義也先後有三個皇後:尹皇後、符皇後、李皇後。尹氏、符氏在太宗即位前就故去了,即位後才追封為皇後,隻有李皇後是太宗在世時冊封的。尹氏是相州鄴地人,是滁州刺史尹廷勳的女兒,哥哥尹崇珂任保信軍節度。符氏是陳州宛兵人,魏王符彥卿的第六個女兒,曾先後封為南郡夫人、楚國夫人、越國夫人,34歲時死去。尹氏、符氏都很賢德,太宗即位後便追封她們為皇後,諡號分別為淑德、懿德。
李皇後是潞州上黨人,是淄州刺史李處耘的次女,太平興國三年19歲入宮,六年後的雍熙元年被立為皇後。她天性恭謹莊肅,撫育太宗諸子,對待宮嬪女禦很厚。真宗即位以後她被尊為太後,住西宮嘉慶殿,死後諡贈明德。
太宗不遵兄終弟及的家規。他先逼死了哥哥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然後又把弟弟趙光美幽囚房州活活氣死。而後,他心安理得,立兒子元侃為太子,改名趙恒,趙恒即位便是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
真宗原配是大名人潘氏,忠武軍節度潘美的第八個女兒。潘氏是在真宗早年封韓王時由太宗替真宗聘娶的,封莒國夫人。真宗沒即位前,潘氏22歲便去世。真宗即位以後,追封潘氏為皇後。
真宗三皇後
真宗的第一任真正皇後是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第二個女兒。淳化四年,真宗在襄王府邸,太宗為他聘娶,封魯國夫人,進封秦國夫人。真宗即位,冊立為皇後。十年後,於景德四年以32歲病逝。史稱郭皇後謙恭儉約,厭惡奢靡。她的族屬入謁禁中,隻要衣飾華麗,她便加以斥責;有的想借助她的地位,相求於真宗,她總是堅決不許。真宗對她因而又敬又愛。郭皇後死,真宗突破七日釋服的禮製,特詔十三日釋服。靈駕發引後,又特命翰林學士楊儀撰寫哀冊。
皇後一位空缺,宮中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宰相沈義倫的孫女兒沈才人,其父是光祿少卿沈繼宗。沈才人是以將相家子入選後宮的,因而起點高,能以千金之身引起皇上的注意。沈氏沒有官宦小姐常有的驕縱,而是文靜賢淑,儉約樸素,她在宮中曆才人、美人、婕妤、充媛,至於德妃,很得真宗的寵愛。另一個是劉美人,雖出身寒微,繈褓而孤,卻是美麗動人,真宗為她著迷,進而立為皇後。
比起劉美人來,出身高貴的沈才人確實是黯然失色。劉美人不僅秀美,還擅長播鞀。她由蜀人龔美帶到京師,15歲送進時為真宗即位前的襄王王府邸,真宗神魂顛倒,大加寵愛。乳母泰國夫人認為劉妖媚,偷偷向太宗奏報,太宗命襄王逐出劉氏。襄王舍不下,將她寄放在王宮指使張耆家。太宗死後,真宗即位,這才將劉召回後宮,授美人,旋進修儀,再進位德妃,寵冠後宮。
皇後位缺,沈才人立後的呼聲最高,幾乎眾口一詞,尤其是朝中大臣、皇親國戚,因為沈才人出於相門。但真宗迷戀的是劉美人,要立劉氏為皇後,大臣們激烈反對。翰林學士李迪甚至公開進諫,“妃起於微寒,不可以母天下”。真宗不聽,執意立劉氏為皇後。
劉皇後天性敏悟,通曉書史,對朝廷一應大事小事,都能熟記本末。真宗退朝以後,批閱天下章奏,直至深夜,總是劉皇後陪同,而且一同理政。宮中有什麼事,她都能援引以往故實妥帖解決。真宗對她敬、愛並重。宋代後宮幹預朝政便自此開始。
天禧四年二月,真宗執政22年以後突然得風疾,不能理事,政務多交劉皇後裁決。宰相寇準、李邊以皇後幹政,國之大忌,便謀太子監。所謀事泄,罷去宰相,貶知相州。其實,太子趙受益是劉皇後的侍女李氏生的。李氏是杭州人,為劉皇後心腹,成為真宗司寢,受孕後生下受益,李氏也進而為才人、婉儀、順容,劉皇後養受益於宮中,收為自己的兒子,旋被立為太子。這樣的太子又如何會背叛皇後?
繼寇準以後,宦官周懷政以身試法,又謀立太子受益即帝位,奉真宗為太上皇,罷劉皇後幹政。謀事又泄,周懷政被殺。陰謀中想殺權臣丁謂而複寇準相職,失敗後寇準再次被貶,任道州司馬。不久,劉皇後詔太子參議朝政。開資善堂,太子裁理政務,皇後則決於內。朝局正所謂“太子幼,非中宮不能立;中宮非倚太子,則人心亦不附”。一年以後,真宗死去,太子即位,為宋仁宗。遺詔劉皇後尊為皇太後,權取處分軍國大事。
權臣丁謂以新皇即位,奏請太後禦別殿,由仁宗理政。仁宗這年才13歲,親政後大權自然會由權臣包攬。劉太後遣張景宗、雷允恭宣諭丁謂,質問他:“皇帝視事,當朝夕在側,何須別禦一殿?”太後便和仁宗同禦大殿,垂簾聽政。劉太後恨寇準、李邊,再貶寇準為雷州司戶參軍,李邊再貶為衡州團訓使。隨後殺不忠的雷允恭,罷丁謂相職,任呂夷簡、魯宗道參知政事、王曾同平章事。劉太後完全統攬了朝中、宮中的一應大事,她也由坐鎮後宮而臨禦前朝。
有一天,劉太後問參知政事魯宗道:“唐武後何如主?”魯宗道回答:“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劉太後沒再言語。劉太後顯然是仰慕武則天,想走武則天臨禦天下的女皇之路。可惜劉太後自己倚重的大臣們卻不這樣想,也不願這樣做。
明道元年二月,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死。李氏是劉太後的侍女。劉太後收仁宗為自己的兒子,李氏一直沉默,直到她死去,仁宗還不知道她就是生母,而不是劉太後。仁宗雖然不知道,但精明能幹的朝廷大臣卻明白,因而在李宸妃入葬問題上,發生了爭執。
劉太後不想聲張此事。她覺得,身為自己的侍女,李氏能享受聖恩,並順利地懷孕、生子,已經是足夠幸運的了,還想要什麼?由侍女而列身嬪禦之列,成為宮中的主子之一,還有什麼不滿足?因此,李氏死了,劉太後覺得沒有什麼,按她的宸妃身份下葬就行了。
大臣卻不同意,尤其是宰相,既然知道了李宸妃是仁宗的生母,這個時候不能不說話。否則,一旦太後駕崩,皇上親政,身為輔政的宰臣該如何交待?該如何麵對皇上?因此,宰相呂夷簡在上朝奏事完了以後,就開口說話了。呂夷簡垂手侍立,恭敬地問:“聞有宮嬪亡者?”劉太後一聽就惱火:“宰相亦預宮中事耶?”說著,劉太後拉起仁宗就走,宣布退朝。
過了幾天,劉太後獨坐簾下,再召呂夷簡問話:“一宮人死,相公雲雲何也?”可見劉太後對此耿耿於懷,想問個究竟。呂夷簡從容地回答:“臣待罪宰相,內外事無不當禦。”呂夷簡的口氣真是不小。果然犯了忌諱,劉太後大怒:“相公欲離間吾母子邪?”呂夷簡鎮靜地回答:
“太後不以李氏為念,臣不敢言。若念李氏,則喪禮宜從厚。”劉太後恍然大悟,明白了過來,忙問:“李,宸妃也,且奈何?”呂夷簡請治喪皇儀殿,用一品禮,殯洪福寺,以皇後服入殮.用水銀實棺。
劉太後雖知道呂夷簡的意思,但還是小覷這位死去的侍女,不想給她服皇後服,按一品禮下葬,而是吩咐不許出正門,以鑿宮城城垣出喪。呂夷簡請求麵見太後。太後不見,派內侍羅崇勳前去。呂夷簡說,鑿垣出喪不合於禮,應從西華門出喪。羅崇勳回稟,太後派羅再去質問:
“難道卿意非此不可?”呂斷然回答:“臣位宰相,理當廷爭。太後不許,臣終不退。”羅崇勳來回跑了三次,太後依舊我行我素。呂夷簡最後正色說:“宸妃誕育聖躬,而喪不成禮,異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謂夷簡今日不言也!”羅崇勳懼,馳告太後,太後也有些怕,便同意了。
劉太後一死,果然有人告發。荊王趙元儼告訴仁宗,說李宸妃是他的生母,宸妃死於非命,而且喪不成禮。仁宗嚎啕大哭,不視朝累日,下詔自責,親自到洪福寺祭告,並吩咐更易梓宮,重新下葬。宸妃弟李用和奉命開棺驗視,由於棺實水銀,宸妃玉色如生,身穿皇後服。仁宗心中大安,感歎說人言豈可全信!便對劉太後家族更厚。劉氏出身寒微,自美人而皇後而太後,臨朝幾十餘年。史家評述她,“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習亦少所假借,宮掖間未嚐妄改作。內外賜與有節”。小臣方仲雲止書請依武後故事,立劉氏廟。三司使程琳獻《武後臨朝圖》。劉氏將奏書和獻圖扔在地上,不屑地說:“吾不作此負祖宗事!”
仁宗兩皇後
仁宗皇後郭氏,是平盧軍節度使郭祟的孫女。仁宗在做太子時,寵愛張美人。仁宗即位,想立張美人為皇後,劉太後不同意。於是於天聖二年,立郭氏為皇後。仁宗不喜歡郭皇後,愛幸的是尚美人、楊美人和張美人。郭氏雖然立為皇後,但一直冷冷清清,如同住在冷宮。
受寵的美人都想取皇後而代之,因而逮著機會,就損毀郭氏。尚氏、楊氏等多次和皇後發生爭執,忿恨不已。有一天,尚美人又在仁宗麵前說郭皇後的壞話,恰巧被郭皇後聽見了。郭皇後怒不可遏,上前揮手就想抽她一耳光。不料,仁宗救美人心切,撲過去就擋住了尚美人。郭皇後怒極之下抽出的巴掌發揮著她多日積聚的怒憤,沒想到卻給仁宗挨上了。
仁宗隻覺得頸上火辣辣的,腦袋昏昏沉沉,一股股怒氣直往上竄,氣得喘喘籲籲的。仁宗被隨侍扶入內殿。內都知閏文應建議仁宗廢掉皇後,並把皇後留下的爪痕給宰輔大臣看。仁宗接受了這個建議。真的召來大臣呂夷簡,告訴經過,請他看看皇後的爪痕。果然紅痕刺眼,血跡斑斑。呂夷簡為罷相的事早就怒恨郭皇後,於是乘機進奏:
“廢後之事,古亦有之。”侍臣也隨聲附和,說郭氏身為皇後九年,沒有子嗣,應當廢去。
仁宗聽著大臣們站在自己這一邊批評郭後,本來很高興,但真的說到廢去皇後,仁宗又有點兒猶豫不決。呂夷簡就在一邊鼓勁說,光武帝是漢代的明主,其郭皇後隻以怒懟而被廢,何況打傷了陛下?仁宗於是激憤起來,決心廢去郭皇後。
廢後的消息不脛而走,宮中、朝中便緊張和熱鬧起來。中丞孔道輔、諫官範仲淹、段少連等十餘人力諫,聲稱“後無過,不可廢!”呂夷簡吩咐有司不得接納台諫奏章。仁宗也下詔,說皇後沒有子嗣,自願入道,特封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賜名清悟,居長樂宮。
廢後詔書頒發,台諫的奏章又不能上達,禦史中丞孔道輔和諫官範仲淹隻好連同知諫院孫祖德、殿中侍禦史段少連、侍禦史蔣堂、郭勤、楊偕、馬絳、左正言宋效、右正言劉煥等伏閣力爭,詣垂拱門伏奏,稱郭皇後不當坐廢,希望皇上召見,垂聽諫官之言而從之。
孔道輔、範仲淹等伏閣力爭。可守候殿門的內使緊閉門戶,不予通報。孔道輔情急之下,手撫宮門銅環,大聲疾呼:“皇後被廢,奈何不聽台諫入言?”孔道輔等又進詣宰輔。孔道輔質問呂夷簡:“大臣於帝後,猶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諫止,奈何順父出母乎?”呂無言以對。眾議嘩然,紛紛指責呂夷簡。
呂夷簡被逼得沒辦法,爭辯說,廢後的事,不是本朝首創,古已有之。孔道輔、範仲淹憤然指斥說:“人臣當導君以堯舜,豈得引漢唐失德為當?公不過引漢光武勸上耳,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呂夷簡啞口無言,隻好拱手說:“諸君自見上,力陳之。”可是沒等孔道輔等見皇上力陳,他們已被一一罷黜,逐出京城。
郭皇後被廢入道,出居瑤華宮。不久,尚美人也失寵,廢入洞真宮,也成了道姑。楊美人也被別室安置,不再重睹天顏。仁宗賜號郭氏金庭教主、衝靜元師,以示安慰。隨後仁宗很顧念郭氏,常常遣使存問,賜賞樂府。郭氏感謝聖恩,書信作答,言詞淒愴,催人淚下。仁宗割舍不下,便常令人秘密召回郭氏恩恩愛愛,互訴相思。仁宗覺著這麼偷情很有意思,郭氏則覺得這不算一回事,得要名正言順。於是,郭氏說話了:“若再見召者,須百官立班受冊方可。”仁宗沒反應。不久,郭氏染病,內侍閏文應奉命挾醫診視,幾天後,郭氏暴病身亡。宮中、朝廷懷疑是閏文應下毒,但僅僅是懷疑而已,誰敢查證?閏文應後流放而死。
接替郭皇後的並不是爭風吃醋的幾位美人,而是真定人曹氏,是樞密使武惠王曹彬的孫女。明道二年郭後被廢,曹氏被詔聘入宮。第二年,曹氏便被冊為皇後。曹皇後天性慈儉,注重稼穡,知書達禮,文質彬彬,還能寫一手漂亮的飛白書。但關鍵的時候,文弱的曹皇後卻能鎮定自若,臨危不懼,可見曹皇後資性聰穎,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