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宋皇後(2 / 3)

變故發生在冊立皇後的第二年冬天,曹皇後剛侍修好仁宗就寢,殿外突然傳來呼號聲、喊殺聲和撞門聲。原來是侍從官顏秀等人越脊叩殿,想殺死仁宗,動掠兵仗,搶奪宮中財物。仁宗聞變後嚇得發抖,想逃出寢殿。曹皇後攔住仁宗,吩咐近侍緊閉門戶,統統堵死,又派都知王守忠,引兵入衛寢宮,殿外慘叫聲起伏,一些宮嬪、侍女被叛兵殺死,氣氛陰森而恐怖。宦官建議讓乳娼毆打宮女,以掩蓋真相。曹皇後大怒,斥責說:“賊在近殺人,敢妄言耶?”

曹皇後聽著殿外的動靜,估計叛兵一時撞不開門,定會放火。曹皇後便命宮人準備冷水,跟隨賊兵後,賊兵果然放火,準備燒毀宮門和掛簾,宮人隨即潑水澆滅,不至釀成大禍。曹皇後又鼓勵宦官,凡努力殺賊的,一律重賞。時間終於贏得了。王守忠帶領衛兵趕到,擒殺了叛兵,平息了這場血腥的兵變。

意外的是仁宗不仁。這樣賢慧明智的皇後,卻趕上了一個糊塗皇上,而且糊塗至極。這場變故,仁宗之所以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全賴曹後的明智和決斷,因而曹後不可置疑地有抒駕、保駕之功。可是,仁宗卻不這樣看,他不僅不念皇後有功,頒給獎賞,反而說是張美人有功,想頒發詔書,升美人為貴妃。

後宮怒氣洶洶。朝臣們也大為氣憤。翰林學土張方平婉轉地說:“舍皇後而禮尊美人,古來沒有此禮。”知諫院王贄、禦史何郯則上書力諫,直言其不可。但仁宗還是晉美人為貴妃。曹皇後沒說什麼,也不計較。

仁宗有三個兒子,卻過早去世。宰相韓琦等奏請早建繼嗣。嘉佑七年八月,仁宗下詔,立太宗孫濮王趙允讓的第十三子趙曙為皇子。趙曙這年30歲,體弱多病,托病而不受皇子。使者往返多次依然不受,使者隻好肩輿強行抬入皇宮。

英宗高皇後

第二年,仁宗過世。曹皇後緊閉宮門,安排妥當後方才召皇子趙曙入宮,遺詔嗣位,趙曙大驚失色,叫著“某不敢為,某不敢為”轉身慌忙逃去。曹後、輔臣截住他,解發、被禦衣,擁他即皇帝位,便是宋英宗。

英宗昏庸無能,而且一身是病。即位不久,英宗突然得病,不認識人,不能言語,不吃任何食物。第二天,英宗病情加劇,狂號奔走,不成體統,無法理事。曹太後隻好垂簾聽政。英宗雖然無所作為,但他的高皇後仁德賢惠,卻是值得一書。

高皇後是亳州蒙莊人。曾祖高瓊、祖父高繼勳,都是趙宋天下的勳臣,官至節度使。母親曹氏,是曹太後的姐姐。高皇後因曹太後的緣故,很小就養在宮中。高氏和英宗同歲,仁宗曾對曹太後說,異日當以婚配。長大後,兩人果然成婚,而且在濮王府邸生下趙頊,即是後來的神宗。另外還生有岐王趙頵、嘉王趙顥和壽康公主。英宗即位,高氏便被立為皇後。

英宗很寵愛高氏。高氏的弟弟內殿崇班高士林,供奉侍從很久,英宗想給他升官。高皇後執意辭謝,說:“士林獲升朝籍,分量已過,豈宜援先後家比?”神宗即位後尊高氏為皇太後,居寶慈宮。神宗多次要為高太後營建府第,高太後均不同意。最後拗不過,隻好選望春門外空隙的地方造府第,隻是營繕、百役費用,均是自己出,不費府庫一分一幣。

元豐八年時,英宗病情加重,旋即時好時壞,舉措失度,弄得兩宮成隙,人人恐懼。大臣司馬光、呂海等上疏勸解,雖然詞旨深切,但兩宮還是不能釋然。有一天,韓琦、歐陽修在簾前奏事,隻聽簾後嗚咽抽泣,原來是曹太後在那裏傷感,痛苦流淚。大臣們忙問何故,曹太後泣不成聲,告知是英宗終日瘋癲,行為異常,對自己臨政耿耿於懷,時常出言不遜。韓琦連忙進奏,說皇上這是因為病的緣故,病了什麼都幹得出來,太後得擔待一些。歐陽修也解勸,說太後事奉先帝數十年,仁德傳遍天下,朝野誰人不知?當年張美人受寵,太後都能處之泰然,今日反倒母子之間不能相容?

太後聽他們這樣一說,心裏寬慰了許多。歐陽修又進一步勸慰,說:“先帝在位久,德澤在愉,故一日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敢異同者。今太後一婦人,臣等五六人個措大耳。非先帝遺意天下誰肯聽從?”太後默默無語。韓琦這時卻又加重了語氣,說:“臣等在外,聖躬若失調抒,太後不得辭其責!”這是什麼話?這無異於說皇上一旦有什麼事,惟太後是問!曹太後又驚又氣,憤憤地說:

“這是什麼話,兒子有病,我更為關切!”幾天後,韓琦單獨見英宗,英宗說太後對他少恩。韓琦回答說:“自古以來,聖帝明王實在很多,但為什麼就隻說舜是大孝?難道其他的帝王不孝嗎?父母不慈而後子孫孝,這是常事,不足稱道。值得稱道的是,父母不慈而子孫又不失孝,這是難能可貴的!但陛下做得如何呢?何況太後仁慈,天下哪有父母不仁慈的呢!”英宗鬧騰了四年,便於治平四年正月在福寧殿去世,神宗即位,曹氏尊為太皇太後,高氏尊為皇太後。

神宗向皇後

神宗即位時20歲,娶已故宰相向敏中的曾孫女向氏為皇後。當時,北宋已曆一百餘年,危機四伏,困難重重。神宗麵對困境,勵精圖治,想革新以挽救危機。然而,元老重臣韓琦、富弼、但琦等因循守舊,對革新態度消極,神宗考慮再三,便決定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政。

推行新政當然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怒憤便通過種種渠道傳到朝廷,以至傳進後宮。太皇太後曹氏就對神宗說:“祖宗法度,不要輕易更改,聽說民間怒聲載道,青苗法應當罷廢。”神宗回答說,青苗法是利民的舉動,不會弄起什麼民怒。太皇太後堅持,說王安石是有才學,但既然怒恨的人多,為保全他,不如暫時回避,調出京外。神宗耐心解釋,說朝臣倚重王安石,認為他能擔當重任。

但不久,王安石還是罷相,改革失敗。旋即太皇太後曹氏過世,終年64歲。高太後主持後宮。元豐八年神宗病重,詔延安郡王趙煦為皇太子。隨即,神宗去世,10歲的趙煦即位,為宋哲宗,高太後為太皇太後,垂簾聽政。

高太後為人儉樸,仁厚明智。英宗在世時她曾多次規諫,匡輔政事。英宗以後,她又以太後的身份告誡神宗、哲宗,要仁民愛物,孝治天下。她常說,一甕酒,醉一宵;一鬥米,活十口;在上務要戒奢尚儉。她還拿仁宗的長女即楚國大長公主教訓女兒壽康公主,希望她注重婦德,不要驕縱失禮。大長公主下嫁的駙馬李瑋,是仁宗生母章懿太後即李宸妃的侄子。長公主嫌李瑋笨拙,相貌平常,很不喜歡他。長公主下嫁以後,不禮敬公婆,隨嫁的侍女也極為傲慢,見李家長輩也不拜見。長公主喜歡朝廷住李府的都監梁懷,兩人關係曖昧。有一天,長公主和都監在室內說話,駙馬母親楊太夫人在窗外偷聽,被長公主發現,竟命侍婢毆打楊太夫人。於是,夫妻大吵一場。長公主一氣之下,半夜叩皇城宮門,回宮哭訴。此後,長公主一直住在宮中。這是驕縱失禮,斷送了一生的幸福。

高太皇太後雖然仁德賢惠,但卻比較保守。她輔佐哲宗垂簾聽政以後,便召司馬光入京,命程顥為宗正寺丞,以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取聖旨、領聖旨、得聖旨的三旨宰相王矽過世,高太後罷黜新法,貶逐改革人士,大量起用舊黨。結果,保甲法、保馬法、方田法、青苗法、免役法皆罷,章惇、韓縝、呂惠卿、範子淵等一一貶逐。王安石故去,任呂公著為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文彥博為平章軍圍政事、韓維為門下侍郎、程頤為崇政殿說書、蘇軾為翰林學士兼侍讀。“於是以常平舊式改青苗,以嘉佑差役參募役,除市易之法,逭茶鹽之禁,舉邊砦不毛之地以賜西戎,而宇內複安。”

高太後的從父遵裕西征失律坐罪,蔡榷獻諛請求免於追究,太後嚴加訓斥,並依律治罪。太後說:“吾何敢顧私恩而違天下公議!”蔡榷寫《東蓋亭詩》獻媚,貶謫嶺表。太後為此對大臣們說:“蔡確自以為有定策大功,在朝恃寵而驕,煽惑生事。我不好明言,隻得以獻詩嘲訕皇上,加以驅逐。朝廷乃宗社江山,哪裏能容奸邪怒謗!”因此史書說,高太後“臨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人稱為女中堯舜。

哲宗孟皇後

元祐七年春天,高太後聘孟氏為哲宗皇後,孟氏是洛州人,是眉州防禦使馬軍都虞侯贈太子尉孟元的孫女兒。

孟氏16歲,端莊美麗,高太皇太後、向太後都很喜愛她,諭旨因稱“孟氏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兩宮太後又以近世禮儀漸趨簡略,敕翰林、參台諫、給舍與禮官議定六禮,按照六禮冊立皇後。任尚書左仆射呂大防攝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樞密院韓忠彥攝司徒,為副使;以蘇頌、王岩叟為發冊使;蘇轍、趙宗景為告期使;高密郡王趙宗晟、範百祿為納成使;王存、劉奉世為納吉使;梁燾、鄭雍為納采使,隆重地迎娶皇後。

第二年,高太皇太後病死,向太後主掌後宮。哲宗即位時,高太後曾命修葺慶壽宮讓向太後居住,向太後婉辭,說:“安有姑居西而婦處東,瀆上下之分!”可見向太後謹守禮儀,仁心恭敬。宮中選後和諸王納婦,向太後嚴敕向氏家族,不要送女子入選,以免擴張後族。族黨中有人想援例以恩換閣職,向太後嚴詞拒絕,說:“吾族未者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撓公法!”哲宗25歲去世,端王趙佶即位,是為徽宗。向太後執政。追複舊黨人文彥博、王矽、司馬光等33人。第二年正月,向太後以56歲過世。徽宗追懷向太後的仁德,多次加恩太後的兩舅向宗良、向宗回,兩人皆開府儀同三司,封郡王,並自向敏中以上三世,統統追封王爵。

孟皇後臨禦中宮時,遇到了強大的挑戰對手,她便是美豔照人極得哲宗寵愛的劉婕妤。孟皇後朝景靈宮,劉婕妤甚至不同諸嬪一同立侍,而是獨自背立簾下。這是公然的蔑視皇後,漠視禮法。侍官陳迎兒嗬斥劉婕妤,劉婕妤置之不理,宮人無不憤怒。但哲宗寵幸有加,孟皇後也沒有辦法。

冬至日,孟皇後領宮嬪朝隆祐宮,給向太後請安。皇後禦座朱髹金飾,劉婕妤沒有,很不高興。宮人趕忙換座,和皇後禦座同等。眾人憤憤不平。向太後離去,孟皇後起立相送,劉婕妤也站起。孟皇後回座,劉婕妤也得意的坐下,沒想到撲了個空,仆坐在地。原來,越製的座位已撤。劉婕妤恨恨不已,向哲宗哭訴。內侍郝隨勸慰說:

“毋以此戚戚,願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當為婕妤有也。”

孟皇後沒有兒子,隻有一個女兒福慶公主。公主染病,孟皇後的姐姐懂醫,特地入宮替公主看視。藥物無效,又用道家符水診洽。孟皇後知道以後,大驚失色,說宮中嚴禁,和外間有所不同。孟皇後就收起符水,等哲宗回宮,告訴了哲宗。哲宗念及這是人之常情,沒加追究。皇後沒有兒子,皇後的養母聽宣夫人燕氏、尼姑法端、供奉官王堅等很為著急,她們特地為皇後禱祠,期望早得貴子。郝隨、劉友端偵悉此事,秘密奏報哲宗。哲宗下令內押班梁從政、管當禦藥院蘇矽查問。逮捕宦官、宮妾近三十人,酷刑榜掠,毀折肢體。孟皇後被廢,遷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衝真。劉婕妤獲勝,繼孟氏立為皇後。但好景不長,不到半年,哲宗就死了。哲宗死後,徽宗即位,北宋這時已走上了窮途末路。徽宗和他的皇後終於國破家亡,流離宮禁。

宋徽宗趙佶和他的兒子欽宗趙桓是北宋的末代皇帝。

北宋的江山葬送在他們父子手中,他們自己的命運也很坎坷曲折。

北宋末代皇後

徽宗趙佶是神宗的第十一個兒子,母親陳氏。他生長在深宮,一歲時即授鎮寧軍節度使,封寧國公。哲宗即位,封寧王,旋改端王。元符三年正月,哲宗死,向太後哭泣著對宰相說:“老身沒有子嗣,諸王都是神宗的庶子,應該立誰為帝?”宰相章惇回答:“立長為帝則申王當立。”向太後搖頭,說:“申王有病,不能擔此重任;先帝常常說,端王趙佶有福有孝,而且天性仁孝,可以立為帝。”章悖有些猶豫,惴惴地說:“端王過於輕佻,不可以君臨天下。”話音未落,宰相曾布嗬叱說:“章惇聽太後處分!”章悖肅然無語。於是,召趙佶入宮,即皇帝位,為徽宗。向太後臨政,追複舊黨。一年以後,向太後死,徽宗親政。這年徽宗19歲。

徽宗窮奢極欲,昏庸無道。他親政以後,重用蔡京、王黼、李彥、童貫、梁師成等人,時稱六賊。一意排斥舊黨,定文彥博、司馬光等一百餘人為奸黨,禦書銘石,置於端禮門,並毀呂公著、司馬光等人繪像,令臣僚中凡與奸黨姓名相同者統統改名。他還大建宮室,窮極奢麗。他先修景靈西宮,動用大量人力采太湖石凡四千六百塊,又命蔡京搜羅天下奇花異石,以至每年運送花石的舳艫相接,動輒數十隻,號為花石綱,天下為之騷動。

趙佶又命戶部侍郎孟揆在上清寶篆宮東景龍山側築山,仿餘杭的鳳凰山,經六年方才築成。因為山在京城的艮方,即東北方,所以名為艮山、艮嶽,又叫萬歲山。四方送的奇花、雜木、異石充斥其間,千岩萬壑,鬆柏掩映,樓觀台殿隱約,麋鹿出入其間,景觀奇麗而迷人。

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內有方臘、宋江起義,外有遼、金虎視眈眈,隨時侵擾。大宋可謂危如累卵、大廈將傾。徽宗宣和七年,金滅遼後決定大舉伐宋。九月,金派遣使臣出使宋國,名義上是通報遼主被擒的經過,實際上是刺探軍情。金遣小使到太原見童貫,說商議交割雲中之地,實際上是欺騙大宋,使其不備。但趙佶卻不明事理,相信金使的說法,竟派童貫前往。十月份,金準備停當,便大舉南下,宋竟一無所知。

十二月,金攻燕山,相繼破檀州、薊州,占三河、燕山。金使到達太原,提出速割河東、河北,以大河為界。童貫不知所措,立即馳還汴京。金軍又相繼占領朔州、武州、代州、忻州,又分道南下,直逼宋都汴梁。徽宗大驚失色,朝野震動。徽宗連忙下罪己詔,命天下勤王,金的檄文送達禦前,內中指斥徽宗無道。徽宗看後泣下無語,口中隻是“休休”不止,決定內禪。宋遣使臣使金,告知徽親內禪並求和。金要求出金三萬兩。徽宗便出內庫金甕兩個,每個為五十兩,銷熔成金牌子送給金使。金使不答應,提出大宋割地稱臣。宋驚懼不已。

汴京人心浮動。主奔、主降、主守、主逃者進行著激烈地爭執。徽宗握著樞密使蔡攸的手,痛苦失聲地說:

“我平日性剛,不意金人敢爾!”氣血上湧,梗塞不省,昏迷以至於墜於床下。近侍進奉湯藥,一會兒徽宗蘇醒,命隨侍備好筆墨,手書“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居龍德宮”。皇太子趙桓遂於福寧殿即位,為宋欽宗。

金東路軍在南京路都統完顏宗望的指揮下正大舉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占領真定、慶源、信德、邯鄲,並於靖康六年(1126)正月攻陷浚州,直逼汴梁。宋南岸守橋的軍隊望見金卡,燒斷橋纜就跑。金軍便用小舟五天五夜渡河,河邊竟沒有一兵一卒。完顏宗望笑著說:“南朝真是無人,要是一兩千人守在這裏,我輩哪能渡河!”

金兵渡河以後,京師震動。徽宗倉皇南逃,直到鎮江。欽宗見大敵當前,隻好答應金人的要求,割地、賠款。金軍得到宋割地賠款的詔書,引軍北還。徽宗以為無事,便又帶著後宮嬪妃,返回汴京。徽宗、欽宗以為從此就可以繼續過他們的太平日子。不料兩年後,金兵又大舉南下,攻破汴京,徽宗、欽宗和後妃、太子、皇子、宗戚統統成為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