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明皇後(2 / 3)

黃道吉日,朱元璋25歲時娶了小自己五歲的馬小姐。馬小姐身材修長,姿容秀麗,尤其是黑色的秀發和如玉的肌膚,更具有一種大家閨秀的秀美。馬小姐有一雙發達的雙腳,後來證明這是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一雙天賜的天足。最令朱元璋這位目不識丁的壯夫敬仰的是馬小姐天生麗質之外的那份修養,那種端莊明智,那些知書達禮所獨有的超然風韻。

馬氏知道朱元璋出身寒苦,更知道她這位夫君身強體壯中所深藏著的是一顆出人頭地的雄心。但馬氏更加清楚,像朱元璋這樣的人物,要想圖謀大事,必須在武藝之外還得讀書學習,明了曆史、熟悉地理而後才能君臨天下。朱元璋敬愛自己的妻子,當然聽從馬氏的話,征戰之餘注意讀書識字。朱元璋很有靈性,沒過多長日子就能寫詩。朱元璋寫了一首《詠菊花》,充分、淋漓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誌: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齊嚇煞。

要與西風戰一場,滿身披上黃金甲。

寫詩明誌,抒發情懷,當然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而真正要滿身披上黃金甲君臨天下,那就要經曆無數的血戰和難以想像的淒風苦雨。郭子興和元軍激戰,損失慘重。朱元璋隻身到定遠一帶募兵七百,包括後來的開國大將徐達、湯和、鄧愈就在其中,這支隊伍便成了朱元璋的嫡係隊伍。朱元璋就依靠這支隊伍由弱到強,最後取天下而代之。

朱元璋廣召天下英才。文士李善長、謀士馮國用等前來歸附。馮國用勸他不要濫殺、不要貪財,要收籠人心,占集慶(南京)而後四出攻伐。朱元璋認真地采納了這些有益的建議,君臨天下的雄心開始明朗。

朱元璋依靠自己的兵力驅逐元軍,勢力日益壯大,占領滁州以後便有了自己的根據地。郭子興與趙均有在濠州火拚,結果領著殘兵敗卒投奔朱元璋,接管了朱元璋的部隊。郭子興想在滁州稱滁王以號召天下,朱元璋覺得不妥,認為過早樹起王旗,容易招至強兵,稱王暫緩為宜。郭子興見朱元璋反對他稱王,大為惱火。郭的親信又嫉恨朱元璋,進讒言說朱元璋素有野心。郭子興便疑忌朱元璋,想法分他的兵權。

朱元璋很為難,就和夫人馬氏商量。馬夫人讓他對郭子興更加恭順,作戰有虜獲盡量獻給郭子興和他的二夫人,馬氏再從中調停,兩人的關係就這樣又扭轉了過來。

據史書記載說,當時朱元璋和郭子興及郭氏兒子的關係異常緊張。郭的兒子常構陷朱元璋,郭就把朱元璋在別室幽禁起來,斷絕飲食。夫人馬氏就偷拿熱騰騰的蒸饃,藏在衣內乳房旁邊,帶給朱元璋吃。朱元璋依此勉強度日,而夫人馬氏卻因蒸饃太熱,燙焦了肌膚,乳房為之糜爛。類似的情況有多次,馬夫人救朱元璋於危難,因此,朱元璋得天下以後,冊立馬氏為皇後,對群臣感歎地說:“昔光武受命,嚐回思滹沱麥飯,以勞馮異。唐德長孫後,以能周旋於隱太子構隙之間。今皇後同朕起布衣,閱曆憂患,每不憚灼肌體,懷熱食飼朕,此不止麥飯也。至郭氏猜嫌,幾罹叵測,後卒能多方彌縫,以脫朕於難。其與長孫之周旋險易何等?語曰:‘妻者,齊也。’又曰:‘家貧思賢妻。’非後德齊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貴忘貧賤哉!”群臣山呼萬歲。皇後馬氏卻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妾願陛下尤不忘群臣百姓。”皇後馬氏的仁德日益遠播。

至正十五年,郭子興死。朱元璋時年28歲,獨率全軍,闖蕩天下。半年後,朱元璋渡過長江,下太平,占集慶,垂詢地方父老耆宿,廣召人才,並廢除一切暴政。於是,眾望所歸。接著,朱元璋取寧國、徽州、鎮江,改集慶為應天府,自稱吳國公,號召天下。當時,朱元璋已經兵強將盛,軍中有良將徐達、常遇春和長史之才李善長,文墨之士陶安,但缺乏謀士。夫人馬氏建議朱元璋訪求隱士和奇才。朱元璋又愉快地接納了這個建議。

朱元璋進軍浙江金華,聽說青田人劉基、金華人宋濂是浙東名士,朱便派專使攜金幣請來二人,並築禮賢館恭候。朱元璋敬稱二人為先生,不直呼其名。劉基便獻計朱元璋,底定江南,揮師北上。果然一步步如劉基所謀劃的,朱元璋先滅陳友諒,後滅張士誠,底定江南以後即揮師北上。至正二十八年元順帝兵敗北逃,元帝國滅亡。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建明帝國,為明太祖。夫人馬氏冊為皇後。

馬氏為皇後時已經35歲,生下了5個兒子。兒子們慢慢長大,馬皇後建議朱元璋遴選名儒教讀兒子。朱元璋委宋濂為諸子師傅,教讀宮中。太子朱標在馬皇後和宋濂的教導下,仁德寬厚,成為一位賢明的儲君。

朱元璋在發跡的過程中漸漸侍妾增多,以至將馬皇後養父郭子興的女兒收為侍妾,扶為二夫人。馬皇後對朱元璋的貪色很寬懷和容忍,她正位六宮以後,仁待諸臣妾,厚愛宮女。宮中上下對馬皇後非常愛敬。

馬皇後勤於內治,空閑時常探求古訓,並常常以古訓教導六宮嬪妃和宮女。馬皇後認為宋代的賢後很多,命女史錄宋代家法,朝夕省覽。有一個女官進言說:“宋代家法過於仁厚,不足為法。”馬皇後正色回答:“仁厚不比苛刻更好嗎?”馬皇後身邊也有位清江人範氏,素習女史,馬皇後常令她講解書傳,談論古今賢後事跡。有一次,範氏講漢代竇太後,馬皇後聽完就問範氏:“黃老是什麼教?如何竇太後這樣喜歡?”範氏回答:“黃老講求清靜,主張無為而治,其教化所及,臣民孝慈。”馬皇後立即說:“孝慈就是仁義,世上哪有舍仁義而為孝慈的呢?”於是,有《宮詞》描述了這件事:

分司六尚署銜新,萬戶千門盡是春。

聖後不崇黃老術,躬衣親訪範夫人。

範氏是清江範槨的孫女,早年守寡,選入宮中。範氏極有文箸,還善於繪畫,偶爾也作畫附詩。範氏常用畫稿寄托鄉思。其所題《老嫗騎牛吹笛圖》詩雲:玉環賜死馬嵬坡,出塞昭君怨更多;爭似阿婆牛背穩,笛中吹出太平歌。有一次,馬後見她所題詩畫,感歎她的才華,封她為夫人,並遣她回家以了卻鄉思。

馬皇後親自照料朱元璋的飲食起居,親自檢查飯菜。宮女們勸她不必如此操勞,她卻說,侍候丈夫的飲食是女人的分內事,而且飲食一旦有點兒不合口味,自己不照料恐怕別人會遭殃。馬皇後就常常這樣體諒他人。有時,宮女犯錯,有些過失,朱元璋發怒,馬皇後也故意發怒,吩咐將犯錯的宮女交付宮正司。朱元璋事後問她為什麼,馬皇後回答,賞罰須公正,人君喜怒時賞罰會失正,而交宮正司能斟酌輕重予以施罰,這樣才能公正相宜。

有一次,朱元璋和大臣在前殿議事,議完後在殿中吃飯。朱元璋的飲食由後宮負責,朝官的飲食由光祿寺負責。馬皇後這時來到前殿,吩咐將朝官飯菜拿來,自己嚐嚐。結果,飯菜很涼,又沒有什麼味兒。馬皇後就進奏說,待士之道,自奉要簿,養賢要厚,如今朝官的飯食冰涼無味,不是皇帝養士之道。朱元璋當即召光祿寺卿徐興祖,當麵斥責。眾人無不稱讚馬皇後。

朱元璋數興大獄,殺戮功臣。胡惟庸逆案牽連甚眾,殺死臣僚數萬。太子師保大學士宋濂的孫子宋慎、宋燧也牽連其中。當時,宋濂已年邁鄉居。朱元璋也不放過宋濂,想派人殺死他,並抄他的家。太子聽說要殺自己的老師,苦苦哀求。朱元璋不聽。太子投水自盡,被侍從救起。馬皇後知道這事以後,便吩咐當天的膳食,全部用素。

朱元璋入宮用膳,發現全是素菜,問什麼緣故。馬皇後回答:“平常百姓家請個先生,都是禮敬有始有終。宋先生教導諸子,我為他吃素祈福。”朱元璋知道又是為宋濂求情,氣得將筷子一扔,拂然離去。宋濂終於免於一死,被發配茂州,後來,便客死在那一塊荒地。

洪武十五年,馬皇後病重。朱元璋寢食不安,命各地祭山川神靈,為皇後祈福。又征天下良醫前來診治。馬皇後對朱元璋說,死生是命中注定的,禱祀有什麼用?禦醫診治,如果服藥沒有效用,希望陛下不要因此而降罪禦醫。旋即,馬後病情惡化,臨終時遺言:“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八月,馬皇後去世,終年51歲。明宮宮女時常懷念馬皇後,常常和淚而歌:

我後聖慈,化行家邦。

撫我育我,懷德難忘。

懷德難忘,於萬斯年。

毖彼下泉,悠悠蒼天。

錢皇後自殘待夫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土木堡巨變,英宗和寵信太監王振統領的五十萬大軍被瓦刺兵擊潰,王振被殺,英宗被俘。噩耗傳入京師,朝野震動,宮中一片死寂。英宗皇後錢氏五內俱焚。緩過神後,錢氏捐出全部宮中資財,佐軍迎駕,乞望迎回英宗。

暮色四合,宮禁萬籟無聲。宮院中傳來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哀泣,那是英宗的皇後錢氏。錢氏將飲食起居都忘諸腦後,終日隻是祈禱和哭泣,哭累了就昏死在地。錢皇後就這樣徹夜跪在地上,為英宗祈福,天長日久,持續了一年的時間。由於雙腿長期受寒、受壓和彎曲,錢皇後的一條腿終於殘廢。又因為終日憂傷,以淚洗麵,錢皇後的一隻眼睛也因此失明。

錢皇後就這樣折磨著自己,開始還常常想起冊立皇後時的美好時光,心中越發想念英宗,也越發悲傷。那是英宗正統七年,宮中製訂了隆重的納後儀,迎娶海州人錢氏入主中宮。先有正、副使奉冊寶持節行奉迎禮。司禮監官整屯鹵簿,以奉迎禮入達女官,女官奏請皇後冠服出閣。女樂前導,宮人擎執擁護,自東階直達香案。主婚人唱聲:戒之敬之,夙夜無違。錢母施衿結帨:勉之敬之,夙夜無違。而後是浩浩蕩蕩並在隆重的禮儀儀式中進入洞房。錢氏當年才15歲,她興奮至極,耳邊常常縈繞著主婚和母親的唱詞。婚後七年,錢氏一直沒有懷孕生子,英宗絲毫沒有嫌棄她,依舊寵愛有加。錢皇後想起這些,便淚如泉湧。漸漸地,錢皇後支撐不住了,什麼也想不起來,心中一片空白,眼前隻是一片黑暗和流不盡的血淚。錢皇後殘酷地自我摧殘,《宮詞》有這樣的描述:“土

木城也列虜營,乘輿北去愧親征;祈天豈惜傷肢體,血淚長流頓失明。”錢皇後終於感動了蒼天,被俘一年以後,英宗無恙歸來。錢皇後萬分高興。然而,安然無恙的英宗見到錢皇後時,愣在了那裏,差點兒認不出來:二十剛剛出頭的皇後時隔一年,竟麵目全非。皇後蓬亂枯黃的頭發下,一隻眼睛黯然無光,一隻眼睛完全失明。錢皇後行動時,被侍女攙扶著,一條腿已經殘廢。

英宗悲痛至極。歸來以後,英宗作為太上皇,被迫幽囚在宮城外的南內。南內高牆深院,門鎖封死,院外重兵把守,由靖遠伯王驥專任守備。英宗在南內鬱鬱寡歡,隻有殘廢癡情的錢皇後守候在他的身邊,照顧他的飲食,為他解去憂煩。南內的生活供給貧乏,飲食很艱苦。錢皇後拖著病體,不停地做針線活兒,讓人拿出變賣,以此改善生活。英宗和錢皇後就這樣相依為命,在南內度過了將近八年的困苦生活,直到英宗複位。

錢皇後一直沒有子嗣,宮中周貴妃替英宗生下了兒子,英宗和錢皇後一致同意,立其為皇太子。英宗病危,臨終前還眷顧著錢皇後,遺命:“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英宗在政治上很昏庸,但在感情上卻毫不含糊。當時,大學士李賢就將遺命記錄在冊。

英宗死後,太子朱見深即位,為明憲宗。憲宗即位以後,上兩宮尊號,下廷臣合議。憲宗生母尊為皇太後,錢皇後尊為慈懿皇太後。當時,太監夏時按憲宗生母周貴妃的授意,傳諭廷臣獨尊貴妃為皇太後。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認為這樣不可。於是,這才兩宮並尊。營建英宗裕陵時,李賢、彭時考慮英宗遺命,奏請營造三壙。憲宗下廷議。太監夏時受周太後意旨,堅持不可,結果此議告寢。

成化四年六月,錢太後去世。周太後不想尊英宗遺命,讓她和英宗合葬。憲宗不知道該怎麼辦,便再下廷議。大學士彭時出班說:“合葬裕陵,主袝廟,定禮也。”第二天,憲宗召問,彭時依舊如此對答。憲宗坦率地說:

“朕豈不知,慮他日瑒母後耳。”彭時回答:“皇上孝事兩宮,聖德彰聞。禮之所合,孝之所歸也。”商輅也進言說:

“不袝葬,損聖德。”劉定之也附和,“孝從義,不從命。”憲宗默然良久,感歎地說:“不從命尚得為孝耶!”

大學士彭時堅決奏請錢皇後和英宗合葬,主張將錢皇後合葬在裕陵左邊,右邊留著以待周太後千秋萬歲以後。大臣們再次爭論,憲宗再下廷議。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集廷臣九十九人合議,一致讚同大學士彭時的建議。憲宗最後說:“卿等言是,顧朕屢請太後未得命。乖禮非孝,違親亦非孝。”第二天,詹事柯潛、給事中魏元等上疏。第三天,禮部尚書姚夔等又合議上疏,堅持原議。中旨依舊不顧廷臣合議,一意孤行,按周太後的意思,另擇葬地。憲宗在禮和情方麵,傾向於私親私情。中旨傳出,百官跪哭文華門外。憲宗命群臣退去,群臣隻是叩頭,提出不得聖旨讓錢皇後與英宗合葬,不敢退出。自巳時直到申時,憲宗沒有辦法,隻有接受群臣的要求。群臣山呼萬歲。這年七月,上錢皇後尊諡孝莊獻穆絕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後,袝太廟,合葬裕陵。

但可歎的是,內臣在合葬時又奉旨做了手腳:將通往錢皇後的隧道距離英宗玄堂數丈的地方堵死;而虛右壙以待周太後,隧道暢通,而且奉先殿祭祀,也不設錢皇後神主。弘治十七年,周太後去世。孝宗臨禦便殿,吩咐拿出裕陵圖,召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對他們說:“陵有二隧,若者窒,若者可通往來,皆先朝內臣所為,此未合禮。昨見成化間彭時、姚夔等章奏,先朝大臣為國如此,先帝亦不得已耳。欽天監言通隧上千先帝陵堂,恐動地脈,朕已麵折之。窒則天地閉塞,通則風氣流行。”劉健等也很讚成。孝宗又問袝廟大禮。劉健回答說:“袝二後自唐代開始,袝三後自宋代開始,而漢代以後是一帝一後。當年定議合袝,孝莊錢後居左,周太後居右,且引唐、宋故事為證,所以臣等不敢複論。”

孝宗應聲說,二後就夠不容易了,還有三後?謝遷回答:“三後即皇後、繼後、生母。”孝宗說:“事須師古,太皇太後(周太後)鞠育朕躬,朕豈敢忘,顧私情恥。祖宗來,一帝一後。今並袝,壞禮自朕始。且奉先殿祭皇祖,特座一飯一匙而已。夫孝穆皇太後,朕生母也,別祀之奉慈殿。今仁壽宮前稍寬,朕欲奉太皇太後(周太後)於此,他日奉教穆皇太後於右後,歲時祭享,如太廟。”這場禮、情之爭至此才結束。

孝烈方皇後

明世宗朱厚熜以藩王入繼大統,先後有三個皇後:孝潔皇後陳氏、廢後張氏、孝烈皇後方氏。陳氏是元城人,是由孝宗慈壽張太後作主選定的元城縣學教授陳正的女兒。這年,世宗16歲,陳氏15歲。陳氏端莊秀麗,楚楚動人,尤其是嫻習史書。世宗和陳氏非常恩愛,過著愉快的生活。

嘉靖七年,這一天,世宗和陳皇後並坐,張妃、方妃恭敬地捧進茶水,供帝、後品嚐。世宗見色性起,發現美妃的手指嬌嫩,便看得目不轉睛。已有身孕的陳皇後醋勁大發,竟一怒而起,扔下茶杯,拂然離去。世宗動怒了,陳皇後反而覺得萬分恐懼,驚悸之下不幸流產,結果大出血而死。

陳皇後死去了,世宗頓時痛失心愛的嬌妻,痛不欲生。整整十日,世宗素服臨禦西角門,玄冠玄裳臨禦奉天門,寄托哀思。陳皇後被葬在襖兒峪,諡號悼靈。下葬這一天,梓宮出王門,百官一日臨喪。紿事中王汝梅進諫,世宗不聽,後來,禮部尚書夏言奏請改諡,才改諡為孝潔。

廢後張氏是世宗的第二任皇後。最初,張氏封順妃,陳皇後去世,才由順妃立為皇後。張皇後身世不詳,但據推測,想必溫柔和順,從不違拗沉迷於上香禱祀的皇帝,甚至於還一味迎合,參與祭祀。世宗沉迷在古禮之中,終日奉祀不休。他大建天壇、地壇,又建風雲雷雨壇,寵信術士邵元節等人的一派胡言,把宮中搞得烏煙瘴氣。

每次隆重的祀日,世宗一身盛裝,皇後也是身著禮服,一同陪祭。天長日久,張皇後不免憂鬱煩悶。世宗覺著祭祀不過癮,又仿照古禮,要張皇後在東郊親祀蠶神。又命禮臣校證古禮,製定祭祀蠶神禮,並在東郊建立蠶神廟。張皇後定期率內外命婦駕臨東郊,行隆重的祀祭蠶神禮,風雨不輟。這一天,終於發生變故,張皇後等一行數百人正行大禮,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張皇後和數百金枝玉葉,哪裏經受得了這個?驚嚇、恐懼、饑寒交迫,祀禮隻好草草結束。張皇後因此病倒了,臥床不起。張皇後痛苦不堪,決定要結束這種苦役似的祭祀,要和皇帝好好談一次。

世宗別出心裁,這時卻興致勃勃地創製了一套祭服,尤其以帽子最獨特,帽子名香葉冠,冠高尺五寸,用綠紗做成,上麵精繡著太極圖。祭服是杏黃色的道袍,上麵繡著八卦。皇後的祭服是橘紅色的,上麵繡著水波雲紋,後冠高一尺,用天青紗製成,上繡雲紋,名叫垂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