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看著自己的傑作萬分得意,馬上要試試。他還另做了幾頂香葉冠,賜賞大臣。禮部尚書嚴嵩戴著它,耀武揚威地上朝。直臣夏言等卻拒絕戴這種道士帽,認為這種帽子離經叛道、不倫不類。張皇後這時恰好病愈,病愈後又恰遇玉霄帝君的生辰大日,世宗興高采烈,吩咐張皇後穿新製的祭衣,一同陪祭。
張皇後穿上祭服,心裏一涼,看著鏡中的自己發呆:
這像巫婆似的女人,難道是自己嗎?是母儀天下的一國皇後?張皇後便拒絕穿上祭服。這時,邵元節義別出心裁,編荒誕不經的《聖女訓》,讓皇後以下的嬪妃命婦每三天聽從宣講,聽講時還有一套繁瑣的祭拜儀。張皇後實在忍受不了,便直言進諫,表達自己的由衷不滿和堅決反對。世宗好言相勸,張皇後堅持己見。不久,張皇後被幽禁冷宮,廢為庶人。張皇後過了兩年囚禁的生活,終於憂鬱而死。
張皇後死去了,宮中陰氣逼人。每天日落時,後宮總覺得有股黑氣上湧,令人恐怖。接著,宮中無端起了一場大火。世宗認為是張皇後作祟,命術士邵元節作法驅魔。邵元節年邁,推薦盛年的術士陶仲文。陶仲文大作法事,燒香焚紙,宮中煙霧騰騰。這一陣鬧騰,宮中陰氣竟真的消失了。這時,王貴妃所生的兒子朱載壑年屆六歲、杜妃生的兒子朱載垕也已四歲。載壑立為太子,載垕封為裕王,兩人這時同時出痘。世宗命陶仲文禱祀。禱祀以後,兩位出痘的皇子竟也先後痊愈,尤其是太子的痘症消失,令世宗大喜過望。世宗覺得陶仲文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便封他為神霄保國宣教高士。世宗旋又覺得這個封號還不足以表達他對陶仲文的禮敬,便又改封為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到這時,陶仲文勢傾後宮,世宗朝形成外有嚴嵩、內有陶仲文的格局,其政治可想而知。
世宗終日祭祀禱告,煉丹吃藥,隻求自己長壽,但後宮沒有主事的皇後,又沒有廣延後嗣的眾多嬪妃,終究不是王朝的一件好事。於是,大學士張孚敬進說:“古來天子立後,並建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所以廣嗣也。陛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為子嗣計。”世宗接受了這個建議,便於嘉靖十年三月,同時冊立方氏、鄭氏、王氏、閻氏、韋氏、沈氏、盧氏、沈氏、杜氏為九嬪,戴九翟冠,穿大采鞠衣,圭用次玉,冊黃金塗,儀製稍次於皇後。冊立這一天,世宗一身袞冕,祭告太廟,接著服皮弁臨禦華蓋殿,遣大臣舉行隆重的冊立儀。
九嬪中世宗最寵愛的是方氏、沈氏、閻氏三人。於是,世宗立方氏為皇後,沈氏封宸妃,閻氏封麗妃。世宗醉心於複興舊禮。按照通例,立後以後進謁太廟便算完成了儀式。但世宗興猶未盡,他吩咐大臣合議皇後廟見禮。大臣長於典故,都是從故紙堆中走向仕途的,所以讓他們據典議禮,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大臣們以天子立三宮以承宗廟,古代《禮經》就有廟見禮文,便考之《禮經》,參稽《大明集禮》擬定隆重的儀注進呈。這時,世宗就據儀製立後,在宮中好好地熱鬧了三天。
史書關於方皇後的記載不是很多,行文極為簡略,隻說她是江寧人。至於她如何入宮,受過什麼教育,天資品性如何,語焉不詳。不過,僅從方皇後臨危不亂、遇事沉著冷靜和堅毅果斷來看,方皇後想必是一位才、色、識、膽全麵的女子,最典型的事件是世宗險些被宮女勒死的楊金英案。
世宗像其他那些享盡榮華富貴的帝王一樣渴求生命長久,對道術的仙丹長壽異常著迷。嘉靖十八年,世宗攜方皇後和道士陶仲文南巡,準備南渡黃河、長江,登臨龍虎山、九華山,去訪道求仙。一行到了黃河以後,突遭大風、怪火,世宗在方皇後的力勸下,方才回宮。世宗不大甘心,就問陶仲文,嵩山上有沒有什麼高行道士。陶仲文請來了高年道士藍道行,年壽八十,卻仍能健步如飛,而且鶴發童顏,精神矍鑠。世宗又驚又喜,忙問如何修煉,長壽秘訣是什麼。
藍道行就告訴世宗,修煉講求心靜,要清淡寡欲,鬥室之內便可以心修。世宗對藍道行的健旺感興趣,問何以如此。藍道行說,身處深山,無牽無掛,每天早起受朝日的光華,口渴便飲天庭玉露,因此精氣旺盛,腸胃清潔,胸無積滯。世宗喜出望外。回宮以後,世宗接納了術士段朝用的建議,派端妃教導宮女每天在禦花園采集甘露,供他飲用之需。
宮女們每天黎明,左手持玉杯,右手拿玉簪,在先已洗淨的樹木枝葉上采集甘露。每次約四十人。早晨天涼風冷,宮女們未明即起,露濕了衣衫,立在涼風習習的花木叢中,其淒慘可想而知。宮女們每天采集著甘露,世宗每天就著參汁和藥汁進服,果真精力旺盛,神誌清爽,世宗便樂此不疲了。甘露的采集也就不能停止。
天長日久,采集甘露的宮女不勝其苦,便相繼病倒,沒有病倒的也是充滿怨怒。世宗因服丹藥變得日漸喜怒無常,動輒鞭笞宮女。采集甘露漸漸地變成了世宗懲罰失寵嬪妃和犯錯宮女的一種刑罰。宮中的女子自此視采露為畏途,懼之如虎。
九嬪中論美色以王寧嬪最次,但寧嬪極有心計,善於迎合聖意,體貼入微,而且能誦讀世宗酷愛的青詞。加之王寧嬪發明了紫沉香和檀香木屑加糠末製成的香餅,放在九孔香爐中燃燒,產生異香,沁人心脾,因此,王寧嬪極得世宗的愛幸。
但女人的長久優勢是以美色動人的。九嬪中最美又最媚的是曹端妃。曹端妃淫媚世宗,漸漸獨寵,冠絕後宮。端妃日益不可一世,其他的嬪妃、美人當然妒恨端妃,尤其是剛剛得寵旋又失寵的王寧嬪。端妃恃寵而驕,目中無人,甚至在宴會上公然頤指氣使,嗬斥眾嬪。王寧嬪對她咬牙切齒,背後罵曹氏是騷狐狸。曹端妃耳目很多,偵知王寧嬪罵她,便到世宗麵前哭訴,自然又添枝加葉。世宗大怒,吩咐召來王寧嬪,當場裸笞,打得她遍體鱗傷,哀號不已。接著,世宗便罰王寧嬪采集甘露,如有怨言,就立即處死。
王寧嬪忍氣吞聲,隻好加入到苦役的宮女行列。當時,采集甘露的宮女中,有兩位年近三十的宮女,一個叫楊金英,一個叫邢翠蓮,兩人倚老賣老,常指揮宮女采露,自己則臥床裝病。結果,兩人被告發,遭受一頓毒打,照舊罰采甘露。三天一班的采露,宮女們還可稍事休息,楊金英、邢翠蓮卻因犯罪而不能休息,兩人便怨恨交織。接著,又是懲罰鞭笞了幾次。王寧嬪是落魄的寵嬪,見此情形,就籠絡二人。三人在一起就互吐苦水,泣不成聲。
三人交流著感情,互吐心曲,尋求慰藉,心裏感受到了一絲溫暖。漸漸地,又有姚淑翠、楊玉香、關梅秀、陳菊花等加入了她們的行列。她們互相關心、愛護,尋找溫暖,成為患難姐妹,同時對世宗的怨恨也一天天加深。
嘉靖二十一年,世宗36歲,正值盛年。盛年的世宗沉迷於道術,終日被術士圍繞,一味祈祀求仙。道士、宦官互相勾結,勢傾朝野。每天祥瑞的賀章紛至遝來,世宗不亦樂乎,天天接納著靈芝、白雁、嘉禾、雪鹿。嚴嵩私黨趙文華為邀寵,假造了一隻五色龜進獻世宗,說是千年靈物,得於華山深穀。世宗當然興奮,吩咐將這五色瑞龜養在禦苑池中,不時率嬪妃美人前去觀看,並命采露的楊金英、邢翠蓮負責照管。
過不多久,五色龜在池中死去。楊、邢二人大為恐懼。兩人求救於王寧嬪。王寧嬪獻計說:“每天采集甘露都要送到端妃的住處慶靈宮;端妃每天早起後便要到宮後禦膳房親自監視蒸製甘露,皇帝愛早寢,沒有人敢去驚動;端妃走後,宮中隻有兩個宮女,想法哄出她們;你倆進去用繩子做個活圈,勒死皇帝;皇帝死在端妃寢宮,端妃脫不了幹係;皇帝一死,宮中忙亂,誰還有功夫去管什麼五色龜?”
楊金英、邢翠蓮聽得目瞪口呆,要去勒死皇帝?這真是從來連想都沒有想過。可是,想想要逃脫一死,也隻有這惟一的辦法。二人準備冒險一試,卻又覺得人手太少。三人商量的結果,又增加了張金蓮、王秀蘭兩人。一切就依王寧嬪的計劃而行。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氣候很好,宮中景色迷人。世宗祈神設醮,忙乎了一晚,回到端妃宮中又飲酒作樂,黎明時便沉沉睡去。這天黎明,王寧嬪、楊金英、邢翠蓮、張金蓮、王秀蘭齊集花園,采完甘露後將玉杯送往禦膳房。楊金英是這次行動的主力,計劃中由她動手。她們一行離開禦膳房後,走在最後,然後潛入端妃的寢宮,躲在夜色還濃的花叢之中。端妃按時前往禦膳房。王寧嬪來到寢宮,哄出兩位宮女,楊金英四人便奔入寢宮。一切進展順利。皇上正在熟睡,楊金英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絲繩,結好一個套,套在皇上的脖子上,用力收緊。邢、張、王三人一擁而上,一個按腳,兩個按手。
楊金英冷汗直冒,套繩怎麼也收不緊,原來是結了個死結!世宗驚醒以後,奮力反抗。楊金英便將繩子一端拴在床欄上,用力下拉。世宗被抵在那裏,勒得出不了氣,很快眼突舌伸,口中呼呼出聲,奄奄一息。楊金英見皇上還是斷不了氣,吩咐二人拉緊繩子,她自己撲上去,用手勒住皇上的脖子。床上亂成一團,四個女人又手腳忙亂,心中惶急。世宗喘過了氣,便奮力相抗。張金蓮見事勢不好,便在混亂中偷偷溜出寢宮,直奔坤寧宮方皇後的寢室。楊金英情急之中,拔出銀釵,向皇上陰部猛刺,刺得世宗哇哇亂叫。
王寧嬪等在宮外,見張金蓮飛奔而去,知道大事不好,便讓宮女們散去。一會兒後,方皇後帶著幾名太監和侍女飛奔端妃寢宮。楊金英聽到急促的腳步聲知道有人來了,就想躲藏起來,卻被奔進來的幾個太監抓到。方皇後奔進室內,被眼前的情形驚呆了:皇上被繩子拴在床欄上,頭發蓬亂,舌伸眼突,胯間鮮血淋漓,奄奄一息。方皇後很快鎮靜下來,上前解開繩索,吩咐扶平皇上,速召禦醫。聞訊趕來的端妃也呆在了那裏。方皇後接著發布了第一道命令:將所有的人看管起來,加強禁衛,沒有命令誰也不許出入。
世宗昏迷不醒。禦醫趕到後,立即搶救,總算保住了性命,直到兩個月後方才康複。方皇後這段時期窮治弑逆主謀,查出了王寧嬪。王寧嬪知道難逃一死,便把平日痛恨的人一一牽連進去,尤其是死咬端妃,說她知道此謀,並參與其中。方皇後頒發命令,將端妃、王寧嬪、楊金英等二十餘人,全部淩遲處死,家屬族誅。臨刑時,端妃大喊冤枉,罵王寧嬪血口噴人。王寧嬪一聲冷笑,覺得很得意,仿佛此行並不是被處死。
三個月後,世宗康複,以方皇後救駕有功,寵幸有加,並封其父方銳為安平伯。後來,世宗詳細查問了全案經過,問清了端妃臨刑時的情況,知道端妃是冤死。世宗懷念端妃,以致時常做噩夢。世宗對方皇後的感激漸漸變成了仇恨,認為是方後殺死了他心愛的端妃。世宗舊病複發,終日依舊沉迷於道術。世宗表麵上還是禮遇方皇後,但在感情上卻移寵於麗妃閻氏。五年後的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方皇後所住的坤寧宮失火,火勢很猛烈,熊熊燃燒。坤寧宮宮門被烈火封住,宮外卻沒有人前來救火。住在坤寧宮左側萬壽宮的世宗觀賞著火焰,竟不讓宮人救火,還說燒了舊宮,好再造一座新宮。方皇後和宮中的侍女就這樣被活活燒死。這成了明宮的一大疑案。有人認為,這場大火可能是世宗安排的。但這隻是推測,沒有所據,也不可能有什麼憑據。
明末代皇後
崇禎皇帝是明代的最後一位皇帝。其皇後周氏祖籍蘇州,後來徙居大興。天啟年間,宮中事務決於熹宗的張皇後。按照明代宮中製度,宮中選大婚,都是一後二貴人陪選。中選後由皇太後幕以青紗帕,用金玉挑脫,係上手臂,這才表示選中。沒有選中的以年月貼子納淑女袖,贈送銀幣遣回。
崇禎朱由檢是光宗的第五個兒子。12歲時,朱由檢封信王。五年後即皇帝位。周氏是在朱由檢為信王時選為王妃的。當時,張皇後見美豔沉靜的周氏很單薄,擔心不能擔當重任,母儀天下。劉昭妃卻說:“今雖弱,後必長大。”這才冊為信王妃。信王即皇帝位,周氏便被冊為皇後。周皇後作為明帝國的末代皇後,在明覆亡時,毅然決然地舍身殉國,萬分悲壯。
周皇後素性儉樸。正位六宮以後,周皇後便裁減中宮用度,所謂:“首減椒房資用,親婦事,衣綄衣,內治克修。”所以,有《宮詞》讚譽雲:“員分百二領璿宮,撙節鹹資內教功;三灑親蠶重瀚服,擬將恭儉讚王風。”
周皇後祖籍蘇州,田貴妃來自揚州,兩人都穿江南服飾,極得崇禎的寵愛,宮中紛紛仿效,稱為蘇樣。服飾宮女是可以仿效的,但美色卻是天成,誰都無能為力。周皇後天生麗質,美豔動人。她和田妃都是玉顏天成,不事修飾,後宮其他美女都是望塵莫及。因此,有這樣一首詩:
“玉瑩珠輝骨並清,果然膚彩自天成;世間塗澤休嫌少,盡與蜂須蝶翅爭。”
周皇後早年居家時,有一次,被文士陳仁錫瞧見。陳仁錫驚歎周氏的美貌,對她的父親說:“君女天下貴人。”陳仁錫便教授周氏《資治通鑒》和經史之書。因此,周皇後知書達禮,頗通文墨。崇禎也極好讀書,各處宮室寶座左右,都遍置書籍,坐即隨手翻閱。他還常作四書八股文出示群臣,並頒行天下,士子們爭相傳誦。所以,有詩這樣說:“居然風度是書生,坐處旋聞洛泳聲;提筆若隨鄉貢籍,也應金榜占科名。”書生風度的崇禎帝自然對才、色雙絕的周皇後寵愛無比,視為紅顏知己。
能與周皇後爭豔爭寵的是貴妃田氏。田氏的美色與周皇後相當,但卻纖妍冷豔過之,而且多才多藝。因此,崇禎帝相比之下,對田貴妃更加著迷。田貴妃恃寵而驕,誰都不放在眼裏。周皇後對嬌慣的田貴妃不能容忍,日常就多加裁抑。史書說,有一年歲元日,天氣寒冷,田貴妃朝見周皇後,翟車直到廡下。周皇後故意拖拉,半天才出室就座,受田貴妃跪拜。拜過以後,周皇後一言也不發,竟自離去。而袁貴妃來朝時,周皇後則熱情接待,相見甚歡,兩人親熱地說話多時,久久方才離去。
田貴妃聽到這些消息以後,就恨死了周皇後。田貴妃受製於皇後,自己又沒有辦法,便向崇禎皇帝哭訴委屈。崇禎皇帝當然不高興,覺得皇後有些過分。有一次,皇帝和皇後在交泰殿談事,所議不合,崇禎皇帝怒火頓起,憤然推開皇後,揚長而去。可憐的周皇後金枝玉葉,哪裏受得住皇上一推?當即仆倒在地上,悲泣不已。皇後自此躺在床上,拒絕進食。崇禎帝後悔自己魯莽,就派中使持貂裀賜賞皇後,算是謝罪,並詢問皇後的飲食起居。周皇後這才結束絕食,帝後和好如初。
不久,田貴妃惹怒了崇禎帝,被斥居啟祥宮,整整三個月不被召幸。周皇後這時又於心不忍。有一天,周皇後陪崇禎帝在永和門看花。周皇後見崇禎帝高興,便乘機進奏,請召田貴妃,崇禎帝沒有作聲,周皇後就命人用車迎來田貴妃。崇禎帝見到了愛妃,心中感念不已,兩人和好,如膠似漆。
宮內溫暖和平靜,宮外卻狼煙四起。起義軍橫掃江南,局勢危急。周皇後有意南遷,便進言說:“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崇禎忙問家居情況,周皇後又吞吞吐吐的。崇禎帝為國事憂心,決意茹素理政,時日久了,就容顏憔悴。周皇後關心著皇上的身體,執意親理佳肴,進呈皇上。剛好崇禎的嶽母瀛國夫人進奏,說夜夢崇禎的生母孝純劉太後,劉太後哭著說:“皇上憂勞憔悴,不能再這樣下去”,並最後說,“為我語帝,食毋過苦。”崇禎帝拿著奏章進宮,恰遇進呈美食的周皇後,兩人相向而泣,淚水灑滿案頭。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急召太監王承恩,召侍臣合議出逃之計。崇禎帝想微服奪門而逃,沒有成功,隻見正陽門城樓上三隻白燈籠在風中搖晃。文武百官和侍臣都已離他而去,微服出門已經被堵死,崇禎帝知道末日到了。崇禎帝回到後宮,見到周皇後,痛苦地說道:“大事去矣,爾為天下母,當死。”周皇後頓首慟哭道:“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今日同死社稷,亦複何恨!”周皇後撫著太子、二王一頓痛哭,讓侍從將他們護送出宮。崇禎帝令周皇後自盡。周皇後入內室,關上門戶。一會兒後,宮女出奏:“皇後領旨。”周皇後自縊而死。皇後死了,崇禎帝又命袁貴妃自盡。袁貴妃吊上屋梁,不料繩子斷了,貴妃落在地上,一會兒後便蘇醒。祟楨帝拔劍向貴妃肩頭砍去,袁貴妃像一片敗葉,倒在血泊之中;田貴妃兩年前即已死去。崇禎帝砍過袁貴妃,又胡亂地向其他嬪妃刺去,死傷數人。但袁貴妃命大,最終還是活著。清廷感於崇禎帝的悲壯,以禮贍養袁貴妃,以全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