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1 / 2)

遼西公孫瓚。

孤兒,父母死於鮮卑人之手。

他十六歲從軍,身經大小數百戰。

伴隨著傷口的增多,他的官職也越來越大。直到他做到遼西太守。

公孫瓚最喜歡用的就是騎兵。他親手訓練的騎兵。

這些騎兵已經經受了他七年的艱苦訓練,足以應對任何突發事件。他對他們有信心,就像對自己手中的槍一樣。

近年來他已經很少親自外出作戰,

因為他的兄弟已經成熟,可以獨當一麵了。

他的兄弟叫公孫越。

公孫越,二十三歲。

幼年的流浪生涯,使他明白了堅忍的道理。

青年的作戰生涯,使他明白了殘酷的含義。

“堅忍”可以讓你等道最佳時機,一戰而定。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酷”,就是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

別人不懂得這兩個詞的含義,但是他明白,所以別人死,他活。

現在的公孫越,就像一條毒蛇,七步倒。不動則已,動則要人的命。

毒蛇豈不也是一樣,它進攻之前,先要盤好身子。因為他明白自己的弱點。

知人知己,才能百戰百勝。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朝陽初升.

槍鋒在朝陽的照耀下閃著光,張旭的臉也閃著光。

他是人,不是神.

但是在朝陽的照耀下,在身後戰士們崇拜的眼光裏,他就是神.

他天生是一個喜歡孤獨的人,沉醉於孤獨的味道.

但現實中他卻需要奮鬥,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他隻想做到一句話,“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

想做到這句話,首先就要保證自己的強大.

弱者擁有的隻是眼淚,沒有人會同情弱者.

隻有真正的強者,才能受到別人的尊敬,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

劉家已經走向沒落,想挽救大漢,恢複大漢的曾經的榮耀,就需要有一個人挺身而出,他要做這個人。

英雄無悔。

為了達到理想,不惜戰鬥,熱血,死亡。

他不喜歡同室操戈。

可是命運就像一條鎖鏈,它有時候並不由得你願意不願意。

就像現在,張旭正是走在討伐公孫瓚的路上。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公孫瓚不是聾子,更不是瞎子。

所以張旭大軍剛一調動,他就已經得到了消息。

他並不仇視張旭。

他沒有反叛,隻是因為他把精力都放在了鮮卑人身上。

就像雖然張旭和他近在咫尺,他卻從沒有打算要討伐一樣。

但是漠視不代表容忍,更不代表他就是個弱者。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無奈的命運。

公孫越進來的時候,公孫瓚正在後院舞劍。

雖然近年來他不再親自作戰,但是他的武藝卻從沒有荒廢。

學如逆水行舟,武功也是一樣。

公孫越靜靜的站在那裏。

公孫瓚做事的時候,從不要別人打攪。

他認為一件事要不不做,做就要全心全意,三心二意是永遠成不了大事的。

公孫越了解他,就像了解自己一樣。

所以他雖然知道公孫瓚喊他來一定是有大事發生,還是站在那裏等。

公孫瓚道:“對於張旭,你怎麼看?”

公孫越道:“張旭,梟雄。張旭用兵,總是以奇計勝出。但是仔細看他的用兵,奇中含正,正中輔奇。此人是個勁敵。”

公孫瓚道:“張旭已經發大軍五萬,目標正是我們遼西。”

公孫越站在那裏,臉上沒有一絲表情。

他已經學會了鎮定。

公孫瓚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