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1 / 1)

拾遺鉤沉

中國幾千年來不斷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引起了各國天文學家的關注。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是天文學、數學、農學、醫學。就文獻數量來說,天文學和數學並列,僅次於農學和醫學。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部分是曆法。曆代曆法在“二十四史”中有專門的篇章記載,有“曆誌”和“律曆誌”兩種稱謂。中國古代的曆法類似編算現在的天文年曆,不僅僅是計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和安置閏月等編排日曆的工作,還包括日食、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計算等一係列方位天文的課題,相當於古代印度的“悉檀多”或阿拉伯的“積尺”。歐洲的古代天文學不以曆法作為主要內容,與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各國不同。中國長於日月運行的計算,而印度和阿拉伯則長於行星位置的計算,所以中國與古代印度和阿拉伯又有所不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另一項主要內容是天象觀測。天文誌這類資料在《二十四史》中有專門記載。其中,包括天象觀測的方法、儀器和記錄。渾儀是中國主要的觀測儀器,我國一直用赤道式裝置,同希臘用的黃道式裝置不同。在明末以前,中國一直是分圓周為365.2462°來記錄觀測數據的度數,而受巴比倫影響的別的國家則用360°。兩千多年來,中國保存了天文學的重要原始資料,這些資料是有關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陽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豐富的記錄。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到最高峰的標誌是元代的《授時曆》。

史實鏈接

在秦漢時期,我國天文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開始製定統一的曆法。西漢武帝時,天文學顯示了很高水平,由落下閎參與改定的《太初曆》具有節氣、閏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內容。這一時期還製作了重要的觀測儀器,如渾儀、渾象儀等,對後世有深遠影響。在天文學理論上,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逐步深化是在兩漢時期。先是有人提出“渾天說”,進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說”。前者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意思是將宇宙比喻為雞蛋,地球如同蛋黃浮在宇宙中;後者認為“天”是沒有固定的天穹,沒有邊界的。這實際上是說宇宙空間是無限的。天文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仍有所進。祖衝之在公元462年完成了一部精確度很高的曆法,它就是《大明曆卜》,如它計算的每個交點月(月球在天球上連續兩次向北通過黃道所需時間)日數和現代觀測的27.212 22日隻差十萬分之一日。隋唐時期,天文學者又開始編定新曆法,而且對恒星位置進行重新測定。世界上最早對子午線長度進行實測的是一行、南宮說等人。人們根據天文觀測的結果,繪製出了一幅幅星圖。中國高水平的星象觀測是在敦煌發現的於唐中宗李顯時期(705—710年)繪成的星圖,共繪有1 350多顆星。眾所周知,歐洲直到1609年望遠鏡發明之後,才繪製了超過1 022顆星的星圖。

古今評說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因為我國天文學方麵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羨慕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是在好幾千年以前,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有些記載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如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等的詳盡描述,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的記錄。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還有豐富的天文現象的記載。這表明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在公元前14世紀時已經很發達了。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詳盡與久遠,是世界天文史學界公認的,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相比。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是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和記錄。在歐洲文藝複興以前,我國已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在創製天文儀器方麵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例如,土圭(也叫圭表)是我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至於圭表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經無從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