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火箭(1 / 1)

拾遺鉤沉

因為有了火箭,航天事業才得以發展。而古代火箭又是現代火箭的源頭。現代的運載火箭,是古代火箭同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探索的結合體,它的形成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曆史演變。提到古代火箭,不得不提到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中國。中國是第一個發明火箭的,是古代火箭的故鄉。在中國古代,火箭是運用火藥燃氣反作用力原理製造的。火箭在當代科學精英的不斷努力下,能夠成功地運載巨大的飛船升空,對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引以為自豪的。

史實鏈接

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火箭”這個詞就被使用了。公元228年,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這是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一步。當時蜀國在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蜀軍攻城的雲梯被魏國守將郝昭用火箭焚燒了,“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火箭在當時是為了縱火目的的兵器,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綁在箭頭後部,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與現代火箭產生推力的功能是不一樣的。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曾由北宋(公元10世紀後期)的軍官馮繼升、嶽義方、唐福等向朝廷進獻。雖然那時火箭的火藥燃燒效能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需要弓弩才能將其射出。最早、最原始的“火藥箭”在人類曆史上出現了。它把火藥裝在用紙糊成的筒裏壓實,然後綁在箭杆上,利用弓將其發射出去。後來在原始火箭基礎上做了改進,將火箭直接裝入杆中間,爆時聲響很大,這是為了達到恐嚇敵人的效果。箭頭、箭杆、箭羽和火藥筒是組成中國古代火箭的四大部分。火藥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成,在裏麵填充火藥,封閉筒的上端,並在下端開口,導火線由筒側小孔引出。火藥在點火後的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並且會產生高速向後的噴射效果,因此會產生向前的推力,就像今天能飛上高空的爆竹一樣。火藥筒可以被看做是現代火箭的推進係統;而鋒利的箭頭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鬥部,其殺傷力能夠穿透人體;尾端安裝的箭羽可以看做是現代火箭的穩定係統,它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而箭杆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1621年,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被記載在茅元儀編著的《武備誌》中。在中國,火箭出現後就以驚人的速度被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在10—13世紀的宋朝、金朝和元朝,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藥武器已被應用到了戰爭中。那時的飛火炮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類似於現代的火焰噴射器。北宋後期為了給節日增添喜慶的氣氛,人們利用火藥燃氣的反作用力,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流星、爆竹從工作的原理上,可以看出已經具有了火箭的特點。原始的火箭於12世紀經過改進後,在軍事上得到了廣泛利用。火箭兵器到了元朝、明朝,在戰爭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很多與現代火箭類型相近的火箭在當時被發明了出來,出現了許多利用多級串聯或並聯(捆綁)技術的火箭,例如,“二虎追羊”、“九龍”、“一窩蜂”、“震天雷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飛空砂筒”“萬人敵”等,這些重要的火箭武器在明朝史籍中都有記載。我國火箭技術得到迅猛發展的時期是明朝,多種利用火藥反作用力推進的火箭被用於戰爭。明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於河北的白溝河同建文帝的部隊作戰時,遭到“一窩蜂”火箭的射擊,這是其在奪取政權的“靖難之役”中發生的,這是中國最早將“噴氣火箭”用於戰爭的記載。各種單級噴氣火箭在此後不斷增多,被分為單發和多發兩大類。”

古今評說

大約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中國的火藥與火箭等火器技術被傳到印度、阿拉伯,而後經過阿拉伯被傳到了歐洲。自此激發了阿拉伯與歐洲國家對火箭技術的應用,火箭技術因此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英國炮兵軍官康格裏夫於1805年成功創製了不同於中國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它的射程達到了2.5~3千米,成為近代火箭的鼻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火箭技術逐漸被用於空間探測和開發。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又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發射了第一艘“東方號”飛船;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於1969年7月20至21日登月。雖然中國人發明了古代火箭、火藥,但由於長期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被重視,導致了古代火箭技術隻停留在禮花爆竹之中,而未能在中國發展為現代火箭技術。雖然歐洲人學會使用火箭是在中國發明火箭的幾百年之後,但現代火箭技術最終還是從歐洲發展起來,這成為了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