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鉤沉
為人類社會各個方麵服務的衛星稱為“應用衛星”。在人造地球衛星係列中,它的種類和發射數量都是最多的。我們可以按兩個標準來劃分應用衛星的種類。其中,軍用衛星、民用衛星和軍民兩用衛星是按衛星是否專門用於軍事目的劃分的。而按應用領域這一標準可將其劃分為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和多用途衛星等。發射這種衛星的目的是供地麵上實際業務應用。目前,很多國家使用的地球表麵資料是來自美國發射的第一顆和第二顆地球資源衛星拍攝的120萬張圖片。而現在,在對全國主要經濟區域的資源進行了勘測、調查方麵,我國也發射了自己的資源衛星、偵察衛星、氣象衛星等應用衛星,這些衛星為我國的資源研究調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料。此外,我國還成功研製出了“偵察衛星”“照相偵察衛星”,其專門用於偵察敵方的軍事活動;還有用於預報導彈、核武器襲擊的“預警衛星”,以及探測核爆炸的“探測衛星”。應用衛星的主要用途有三點:一是傳輸電話、電報、電視廣播節目和數據。這是裝有工作在各種頻段的轉發器和天線的“無線電信號中繼衛星”,原理為通過轉發來自地麵、海上、空中和低軌道衛星的無線電信號來傳輸數據;二是可以直接服務於氣象、農林、地質、水利、測繪、海洋、環境汙染和軍事偵察等方麵,屬於“對地觀測平台衛星”;三是可用作定位、導航和大地測量基準的導航定位基準衛星。
史實鏈接
我國的民用衛星中有許多佼佼者:(1)資源衛星這種衛星不僅能通過岩石的光譜特征和地形的類型來識別礦物種類和儲量,監視海岸侵蝕,進行地震和火山探測、地理繪圖和地質學研究,還能勘察海洋石油等資源。此外,它在環境監測方麵的作用也相當大。可對內陸水資源進行調查,從事臭氧層監測。而我國發射的返回式衛星也兼有資源勘測功能,和“資源二號”衛星就具有這一功能。(2)氣象衛星該衛星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日常氣象預報。標誌我國進入氣象現代化階段的是於1988年9月7日成功發射的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它傳回的雲圖層次豐富、清晰,廣受國際專家的好評。而其發送回來的氣象衛星資料還可用於數值預報、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象科學研究。我國第二顆氣象衛星的發射時間是1990年9月3日。到了1997年6月10日,我國又成功地發射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甲”,這一衛星更為先進,可用於森林火災監視及洪澇、農業病蟲害、作物產量監測等領域。(3)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我國第一代通信衛星是於1988年4月25日發射的“東方紅二號”。到1991年,我國共發射4顆這樣的衛星,1997年又成功地發射了更先進的“東方紅三號”。截至1991年,我國衛星的輻射區域包括西藏、新疆、青海、雲南等邊遠地區,共計有7億人口可收到由通信衛星轉播的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除進行電視、電話、廣播、電報等業務外,通訊衛星還可以進行跨地區的醫療會診。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國際衛星通信業務,為加強與世界的聯係,促進經濟發展作出努力。
古今評說
自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以來的40多年間,經過不斷的努力與研究,中國成功開發研製出了多種衛星,形成了不同的應用衛星係列,大大提高了衛星的研製水平和製造技術。應用衛星最顯著的優勢當屬由其測得的資料無一遺漏,毫無偏差,還可得到發展變化著的、最新的、最可靠的結果。此外,衛星所拍圖片經校正後便是地圖,每31秒便可以得到一張包括34 225平方千米麵積的地圖,同樣的成品若用高空航空攝影的方法,需2 000張照片才能拚成。那些1 000萬平方千米的地圖則需由50萬張照片,用幾年時間拚成。最重要的是,比起航空攝影等其他攝影方式,衛星勘測是最經濟的方式。在對地麵進行掃視的過程中,衛星還可以同時收集到多方麵的資料,既可用於地質勘探,又可用於地形測量。應用衛星有著巨大的價值。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用“長征”係列運載火箭先後發射的衛星就多達50多顆,其中包括9顆通信廣播衛星,2顆氣象衛星,2顆導航定位衛星,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氣球衛星,10顆國外衛星等。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水平可在這些成功升空的衛星中窺見一斑。它們不僅標誌著我國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更是促進了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水平,對提高我國國際地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