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係統(1 / 1)

拾遺鉤沉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在空間信息基礎設施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我國向來重視衛星導航係統的建設,不斷地努力探索並研發出有自主產權的衛星導航係統。1960年,中國初步開展衛星導航及定位研究,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嚴重滯後,其研發工作到1970年才逐步恢複。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才提出重要的突破性方案,名為“雙星快速定位係統”。陳芳允院士(863計劃的倡導者之一)向科研界首次倡導雙星“快速導航係統”(RDSS)的研發計劃,國家對此十分重視,1994年批準了該項目,同時為此項目取名為“北鬥衛星定位導航係統”。緊接著第一顆導航試驗衛星成功完成發射任務,另外兩顆導航試驗衛星也在2003年完成發射計劃。衛星定位導航試驗係統軌道組網成功地建立起來。20世紀初建成的北鬥導航試驗係統是劃時代的突破,使我國在自主衛星導航係統領域在世界上位居第三。該係統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測繪、電信、水利、漁業、交通運輸、森林防火、減災救災和公共安全等,對社會的各方麵效益影響都十分重大。特別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汶川抗震救災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史實鏈接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的目標明確,其建設與發展的重點放在質量、安全、應用、效益,遵循開放性、自主性、兼容性、漸進性的原則。結合我國的國情,科學、合理地確定了自主研製實施“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建設的“三步走”詳細規劃:首先是試驗階段,即運用少量衛星和地球同步靜止軌道來全麵進行試驗任務,不僅在“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建設積累技術經驗、培養人才等方麵做出貢獻,還研製了不少陸地應用基礎用具,等等;緊接著是2012年的計劃:先後發射10多顆衛星,逐步建立起覆蓋亞太區域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係統(即“北鬥二號”區域係統);最後是到2020年,建立起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以及30顆時刻運動的軌道衛星組網,最終完成全球衛星導航係統。相對GPS,“北鬥”衛星航係統有不少創新之處,“北鬥”衛星導航定位係統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由3顆“北鬥”定位衛星、作為地麵重要控製部分的1個地麵控製中心、“北鬥”用戶終端這三個互相關聯又分工明確的部分組合形成。GPS的定位精度甚至可以精確到幾米內,校準之後,“北鬥”係統的定位精度能達到20米左右,若不進行校準操作則精度隻能達到100米。隨著技術的進步,“北鬥”係統的定位精度能達到與GPS相當的水平。對比於GPS,“北鬥”係統的雙向通訊功能也十分重要,其應用到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中心控製係統間,更準確省時地進行數字報文通信。通過“北鬥”,一次傳遞的短信信息字符數目達到120個。因其具備的實用性“北鬥”係統在運輸業中得到了最為廣泛的使用。

古今評說

科研人員指出,“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相比於GPS係統,在短信服務和導航結合方麵做得更好,還添加了不少通訊功能,具體體現在:全天候快速定位,極少的通信盲區,精度與GPS相當,等等。它服務於全世界,其服務還包括無源定位導航和授時等服務,並且用戶數量無最大值,還能與GPS並用;對於企業集團用戶在大範圍監控方麵十分有效,最後還體現在無依托不同地域的數據采集用戶之間的交流;極具個性的中心節點式定位處理,指揮型用戶機的構想,能同時完成不同人物的所在地的準確確認;係統具有高強度加密設計和自主性,安全、可靠、穩定,已經應用到各個重要部門。不僅如此,中國在航天事業發展“北鬥”係統還兼顧軍民兩方麵的考慮。軍事方麵的應用是其主要方麵,附帶民用和商業方麵的應用。中國寄予“北鬥”係統,不管是技術還是應用上,都將縮小與GPS的差距,並最終趕上和超越GPS。科研人員聲稱,“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對全球無私開放,其免費的高質量服務包括了建設、發展和應用等方麵,這樣不僅在信息上得到進一步的交流,還為各國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平台,對各衛星導航係統間相互包容,互相促進有很大的作用,為衛星導航技術和相關事務的發展增添了美妙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