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舟一號”:鏗鏘起步,打破常規搞試驗(1 / 1)

拾遺鉤沉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為“神舟一號”,1999年11月20日淩晨6點飛船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由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二號F”載人航天火箭承擔發射任務。點火發射10分鍾後,飛船和火箭分離,正確地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入軌後,跟蹤測控在地麵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上分別進行,同時,還測試飛船內的生命保障係統、姿態控製係統等。

史實鏈接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為“神舟一號”的發射時間,返回時間是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發射火箭是新型的“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是“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發射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的發射。進入軌道,飛船所需要的飛行時間:在火箭開始起飛約10分鍾,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搭載物品一是旗類,中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農作物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此外還有中藥材甘草、板藍根等。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進行垂直總裝與測試後,星箭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遠距離測試發射控製的新模式在這次發射中被首次采用了。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建立的符合國際標準體製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首次在這次發射試驗中投入使用。在軌道運行期間,飛船的地麵測控係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完成了一係列科學試驗任務。試驗過程中,“神舟一號”飛船的運載火箭和試驗飛船性能良好,測試飛行動作十分準確,主要關鍵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發射場設施設備和“三垂”測發模式在實戰中經受住了考核;新建的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在工作中能夠協調進行,正確地對數據進行處理,指揮、控製無誤;測試了迅捷高效的著陸場係統;初步確立了載人航天發射組織指揮關係並正常運轉。試驗結果表明,已經達到了第一次飛行試驗的各項目的,為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當然,這是首次飛行試驗,與有人飛船飛行試驗相比存在著一定的技術距離,例如:增加的火箭逃逸係統和故障檢測係統,是為提高航天員安全,但是這兩個係統雖參加了任務,卻不具備逃逸功能;飛船13個分係統中參加試驗的有九個分係統,有效載荷、乘員、儀表照明三個分係統中隻有部分設備參加了試驗,應急救生分係統是涉及航天員安全的係統,但是沒有參加試驗;航天員係統和飛船應用係統除個別設備參加試驗外,其中絕大部分設備是工藝件,並且不加電工作;著陸場係統未啟用到著陸場。本次試驗的技術狀態與有人飛船存在著一段距離,嚴格把好有人飛船正樣技術狀態,進一步完善各係統的技術方案是下一步的主要技術工作。

古今評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是“神舟一號”飛船的飛行,它是中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重大突破的標誌,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因此而邁出了具有曆史意義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