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鉤沉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係列飛船之一,於2003年10月15日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它是我國在無人飛船的基礎上研製的第一艘載人飛船,也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現為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神舟五號”飛船載有一名航天員,他就是我國登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神舟五號”飛船在軌道運行了一天,除了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之外,還承擔起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回地麵,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地球的任務。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神舟五號”飛船軌道艙的外形為圓柱形,軌道艙兩側安裝了太陽能電池翼,尾部安裝4組推進發動機,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後繼續運動的能力。軌道艙留軌利用是中國飛船的一大特色,俄羅斯和美國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後,一般是廢棄不用的。在返回艙返回地球後,軌道艙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時間為半年,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
史實鏈接
從1999至2003年,我國先後成功地發射了四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突破了我國載人飛船再入升力控製、應急救生、軟著陸、GNC故障診斷等13項關鍵技術。2003年10月15日9時,負載著“神舟五號”的“長征2F”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此次是“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第71次飛行。9時10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實現了船箭分離,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成了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之後飛船以平均每90分鍾繞地球一圈的速度飛行。環繞地球14圈後,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安全著陸。本次飛行任務由一名航天員擔任指令長兼駕駛員,飛行期間航天員在不進入軌道艙的前提下,按照預先規定的程序和地麵指揮,手動補發船箭分離、帆板展開、推返分離等指令,完成對飛船狀態監視、人體血壓測量、攝影攝像等工作。我國早在多年前就開始對航天員的選拔、訓練工作,2003年6月優選出6名預備航天員進行強化訓練,9月確定首次載人飛行三人航天員梯隊。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前16小時,才從首飛梯隊中,選優確定了首飛航天員楊利偉,在發射前約2小時45分,航天員進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四個部分組成,“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的主要任務是全麵考核載人環境和工程各係統工作性能,獲取航天員空間生活環境和安全的有關數據。“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係統和逃逸係統,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脫離險境。飛船的手動控製功能和環境控製與生命保障分係統是航天員安全的重要保障。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麵中國國旗、一麵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麵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古今評說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美國與蘇聯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致力於研究飛船並實現了載人航天。但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成就是令人矚目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一步邁過美蘇的40年發展曆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此外,我國“神舟”飛船的起飛質量和座艙最大直徑,都遠遠大於美國“水星號”和蘇聯“東方號”。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作為我國高技術領域的跨世紀工程,“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神舟飛船起點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較高。“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