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鉤沉
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是航空領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控製論的創始人,也是20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軍人物。由於他為我國航天事業和導彈製造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和“導彈之父”。由錢學森等人帶頭負責的“兩彈一星”和導彈火箭的研製成功,不僅大大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使我國在當時嚴峻的國際鬥爭中占據了有利地位,更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6年2月,錢學森在一份建立我國國防工業的意見書上,對發展我國的導彈事業提出了長遠規劃。當時導彈研製對於中國來說還是一張白紙,真正見過導彈的人屈指可數。但就是在這樣的困難情況下,錢學森帶領著一支不識導彈為何物的隊伍,白手起家,在1960年11月5日,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枚國產近程導彈;1966年10月27日,用導彈運載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我國在“兩彈一星”和導彈火箭研製上取得的飛躍,使中國邁入了核大國的行列,也為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實鏈接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人民生活亟待改善,國民經濟亟待發展。麵對這樣的嚴峻形勢,中央從長遠出發,做出了大力發展國防事業,尤其是大力發展高科技軍事技術的決策。以當時新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在西方國家眼中,自主研製導彈無疑是一個笑話。但是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一批愛國科學家,抱著拳拳之心,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最終聚集在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大旗下。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並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學森”公式,在28歲時就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回國後,錢學森以無比的熱情和責任感投入祖國的國防事業中。在他的帶領下,我國在導彈研製,“兩彈一星”等重大領域都實現了突破,取得了關鍵性勝利。
古今評說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自動控製學、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等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不僅為中國的國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學科進步和世界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獲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當初,錢學森欲從美國回國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也不能讓他回到中國。”這句話也許有所誇大,但是錢學森的價值在這裏卻得到了一個直接的表現。錢學森雖然是理工科出身,但是他興趣廣泛,尤其是對攝影和音樂最為癡迷。錢學森的夫人蔣英則是一位才華橫溢、享有盛譽的音樂家。兩人音樂方麵的共同愛好,鑄就了一段佳話。對於音樂藝術,錢學森曾這樣說過,“它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於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錢學森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和其恩師馮·卡門並駕齊驅的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20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他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之中,影響最大、功勳最為卓著的傑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國愛國留學歸國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建設者,是新中國曆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他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和“中國自動化控製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