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主要專業工程設計的經濟性1(3 / 3)

VK在2007年底與主要從事商業地產開發的FD公司合作,分別持股60%和40%共同出資24億多元收購了上海DJ公司未開發的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南部的禦橋B地塊。該地塊麵積41萬平方米,擬開發約80萬平方米的住宅和30萬平方米的商業公建。VK選擇購置該建設用地進行開發,主要基於以下因素的分析:(1)利潤空間——折合樓麵地價6000元/平方米,鄰近樓盤售價已達13000元/平方米。(2)政府相關政策舉措——上海市核心城區密度超過4萬人/平方公裏,相當於紐約、巴黎核心城區人口密度的2倍。上海市正著力解決人口密集問題,根據城市規劃,至2010年計劃有1000萬人口遷移至外環線以外。大量人口從中心區外遷,必然使中心區周邊地塊的房屋需求量大幅度提升。(3)預期的城市立體交通樞紐——背靠中環,麵向外環,鄰近浦東黃金幹道滬南路,有上中路、龍耀路、西藏南路三條隧道直達浦西,將於2012年建成的11號、13號軌道交通及規劃的18號軌道交通在此交彙,拉近了與浦西的黃浦區、徐彙區等中心城區的距離。(4)城市服務設施規劃——地塊北側與南側分別是北蔡鎮和康橋鎮中心區,生活配套基本成熟。西側規劃將是占地1300畝的都市商貿中心。(5)周邊環境——東側緊鄰上海八大楔形綠地之一——北蔡楔形綠地,規劃約23萬平方米開放式綠地。

至於VK為什麼一改早年獨立開發模式,而選擇與其他大企業合作。專家分析認為,一是與VK近年來逐漸引入合作夥伴的開發理念轉變有關;二是注重在重點布局區域,實施資金和土地平衡的戰略;三是VK大量土地儲備的高速擴張,在緊縮政策環境下麵臨著資金壓力;四是借助FD在商業地產上的優勢,強強聯合,充分發揮雙方品牌作用,並可分擔投資風險。

12.1.4布局模式的效率性

場地布局模式是本著設計的一般原則和總的思路,全麵、綜合地考察影響場地設計的各種因素,因地製宜、主次分明、經濟合理地對建設用地的利用做出的總體安排。布局模式的效率性表現為平麵布局的合理性和空間組合的高效性。

平麵布局是對人的活動行為在空間環境中加以組織的結果。平麵布局的合理性就是要提高建築空間的使用效率,發揮建築空間的最大潛能。實現平麵布局合理性,一方麵要處理好建築與外部環境的協調關係,另一方麵要充分利用空間,達到節約土地資源的目的。空間組合的高效性是指建築的內部功能是否具有合理清晰的組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係是否方便,采用的形式是否與空間的高效性相抵觸。實現空間組合高效性,就是將建築物使用時的方便和效率作為設計的出發點。

因此,布局模式的選擇,除了要考慮建築物的功能要求、地段的具體條件外,還要考慮交通的便利、空間的高效利用和用地的節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考察:

1)總平麵設計

總平麵設計應以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製性詳細規劃及當地政府部門提出的規劃條件為依據,注重節省用地、節能、節約水資源,結合用地的環境條件,因地製宜,尊重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設計應保證功能分區合理,路網結構清晰,交通有序,並對建築群體、豎向、道路、環境景觀等進行統籌安排;在考慮近期使用及技術經濟上的合理性同時,也要注重遠期的發展;總平麵布局要考慮安全和防災的要求。

2)使用功能要求

場地布局設計的一項基礎工作就是要掌握場地的使用功能要求,而場地的使用功能要求往往與工程的建築物與構築物及其他設施的功能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合理地確定工程的組成內容及其相互關係,在通盤考慮建設項目功能的基礎上,合並關係密切又可合設一處的組成內容,綜合考慮各個部分的使用特點、相互聯係以及環境的要求與影響,提煉出既能滿足使用要求又比較經濟的場地整體功能關係。

3)功能分區與交通組織

功能分區和交通組織是場地布局的核心內容。要發揮場地的最佳使用效益,創造良好的使用環境,需要根據建設項目的性質、功能、交通聯係、衛生和防火要求等,將性質相同、功能相近、聯係密切、對環境要求一致的建築物構築物及相關設施劃分成若幹功能區,並結合場地的內外條件合理進行組織,然後再在各功能區內合理布置相應的建築物和構築物等。在功能分區與交通組織的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場地整體功能關係的經濟性、功能分區的合理性、交通流線的便利性及綠化與環境保護要求,要結合地形,因地製宜、靈活分區,合理使用土地,提高場地布局的經濟性。

4)基本單元空間設計

大多數建築中都包含有公用功能的空間,如樓梯、電梯和管道井等,稱之為基本單位空間。這些空間是相對固定的,即在建築的使用過程中很難改變它們的使用功能。因此,這些空間的設計和布置要保證它們不會限製或影響其餘空間的使用。通常,在滿足防火規範的條件下,將基本單元空間應盡量布置在一起,讓其餘空間保持完整性,以便於按不同方式進行空間的劃分。

5)建築群體組合

建築群體組合涉及建築體型、朝向、間距、布置方式、空間組合以及與所在地段的地形、道路、管線的協調配合。許多設計師強調建築的美學功能,一味單純追求建築造型、建築布局和空間組合的新奇與創新,這並不是一個科學合理的做法。優秀的建築設計往往是根據建築功能確定建築的基本體型,根據地塊的地形地貌、綠化與生態狀態、地下水位、承載力大小等因素,來決定不同體型的建築格局。隻有充分考慮場地條件,與環境有機融合的建築群體,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俱佳的建築物才能成為傑出的建築。

6)綠化布置與環境保護

綠化布置是場地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它不僅起到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而且也是處理和協調外部空間的重要手段。綠化布置應考慮總體布局的要求,結合場地條件,主次分明地選擇樹種和布置方式,有機地參與空間構圖,同時起到遮陽、分隔、引導等作用,達到適宜、生態和經濟的目的。

例如,在大學校園場地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各類建築物與設施的不同使用要求,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按教學區、實驗區、活動區、生活與後勤服務區、行政辦公區等分別設置。各區位置應根據場地的地形、地貌和環境條件及功能要求,避免相互交叉並保證使用方便。教學中心區的位置應遠離城市主幹道,並與活動區、生活區等區域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保證教學環境的安靜。行政區、科學報告廳、計算中心、實驗中心等設施可設置於臨近城市主幹道並方便出入校園的位置,以便於對外聯係和提供社會服務。各區的建築群體組合宜緊湊並留有發展餘地。教學區和生活區的建築群體組合是采用集中式、分散式還是綜合形式,依據場地條件並滿足功能需求,在建築朝向上應著重考慮建築的采光和通風,在建築間距上應考慮防火、日照、防噪、衛生、通風、視線等合理要求。校園內道路布局應做到交通組織明確,避免相互幹擾,便於使用管理,有利於人群高度密集場所的人員疏散。

【例12.2】(資料來源:楊昌鳴、莊惟敏,2003:P71)列舉了大學校園教學中心區的4種布局模式。中心廣場式布局模式,教學區呈周邊圍合或三邊圍合,長軸一端設教學主樓、圖書館或禮堂,中央部分為廣場、草地與水池,可作為全校慶典集會場所。該模式的特點是空間封閉、主次分明、端莊嚴謹,為早期校園常用布局手法。魚脊式布局模式,教學區建築沿魚脊布置。魚脊可為風雨走廊,亦可為露天步行街道。該模式的特點是布局緊湊,沿軸線兩端自由發展;教學樓既可保持相對獨立又可通過魚脊加強聯係。單元組團式布局模式,根據學校特點與地形條件,將教學設施構成某種標準單元,重複使用構成組團。該模式的特點是體型標準化,有利於設計與施工,並獲得形體變化寓於統一之中的效果。格網式布局模式,教學設施按統一模數構成網格,格網空間成為豎向交通、管道等的公用服務空間。該模式特點是使用空間與服務空間相對獨立,使得使用空間具有較大的靈活性。